江苏省盐城市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蓝藻不具有的结构或物质是
核糖体染色体
答案:D
解析:蓝藻为原核细胞,具有细胞壁、核糖体,不具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不具有染色体,但具有DNA。
2下列物质中元素组成相同的一组是
A核糖、核糖核酸B淀粉、脂肪
C腺嘌呤、葡萄糖D纤维素、磷脂
答案:B
解析:核糖的组成元素为C、H、O,核糖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
l
2
ml
②
滴加质量分数为3.5%的
FeCl
3溶液
2
滴
—
③
滴加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
2
滴
酶具有催化性
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解析:表中实验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的不同,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试管2比试管1产生的气泡明显多,说明酶催化
效率远大于FeCl
3
,具有高效性。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酶的特性含义:
(1)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
(2)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
的叙述,正确的是
、H、O、N、
RNA上与之对应的密码子是GCG,对应的氨基酸为丙氨酸。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是指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tRNA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
聚合酶合成及发挥作用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B②过
程的主要场所是核糖体
C③过程的原料是氨基酸聚合酶进入细胞核穿过0层生物膜
答案:B
解析:①过程为DNA复制,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A项正确;
②过程为转录,主要场所是细胞核,B项错误;③过程为翻译,原料是氨基酸,C项正确;DNA聚合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穿过0层生物膜,D项正确。
28下图表示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表示翻译过程
B甲、乙分子上均含有尿嘧啶
C甲、乙分子中碱基序列一定相同
D高温会破坏丙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a表示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翻译过程,A项正确;甲、乙分子均为mRNA,均含有尿嘧啶,C项正确;甲、乙分子中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丙的空间结构,D项正确。
29下列关于真核生物中基因、染色体和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片段
B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
C基因的改变只引起单一性状的改变
D线粒体中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C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项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B项正确;一个基因的改变可能引起多个性状的改变,C项错误;线粒体中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D项正确。
30选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基因突变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解析:通过诱变育种的方法可以选育青霉素高产菌株,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31某种群中,TT、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
则该种群中基因t的频率为
%%%%
答案:D
解析:TT、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
则该种群中基因t的频率为30%(1/2)×50%=55%。
点拨: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比例1/2杂合子比例。
32下图表示培育新品种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Ⅰ过程表示杂
交BⅥ过程的成功率最低
C基因重组只发生在Ⅱ过程DⅣ、Ⅴ过程均发生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Ⅰ过程表示杂交,A项正确;Ⅵ过程代表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诱变育种成功率最低,B项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AaBb产生配子的过程中,C项正确;Ⅳ、Ⅴ过程均发生了染色体组成倍增加,D项正确。
33下左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及部分基因。
下列不是由该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是
答案:C
解析:A选项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B选项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C选项中属于基因突变;D选项中发生了染色体的倒位。
34下图表示某物种的进化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指突
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不同性状
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性状及淘汰不利性状
过程中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地理隔离
、Y、Z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C
解析:X指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不同性状,A项正确;Y指自然选择保留有利性状及淘汰不利性状,B项正确;Z过程中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项错误;X、Y、Z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D项正确。
35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动物肝脏临时装片的视野。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甲中染色体组数最多
复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细胞丁中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
D细胞丙中染色体的形态最稳定
答案:C
解析:细胞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最多,A项错误;细胞乙中DNA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项错误;细胞丁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细胞两极,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C项正确;细胞甲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最稳定,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36某研究小组将生长良好的盆栽小麦放在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容器内,测定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结果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
(1)CO
2
进入叶肉细胞固定
后被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___。
(2)A点开始光照,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
3
的量将
_________________;B点时,盆栽小麦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3)在0—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10—15min内,限制盆栽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5—15min内,盆栽小麦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是
____________mol/min(用氧气产生量表示)。
答案:1[H]和ATin内,小麦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导致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在10—15min内,光合作用逐渐减弱,原因是密
闭容器内C0
2逐渐被消耗,C0
2
浓度逐渐降低,成为限制盆栽小麦
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
(4)根据0—5min内氧气量变化,可算出小麦呼吸速率为(5—4)×10—7÷5=×10—7mol/min,根据5—15min氧气量变化,可算出小麦净光合速率为(8—4)×10—7÷10=×10—7mol/min,,盆栽小麦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是()×10—7=6×lO-8mol/min。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纵坐标为氧气量,而不是常见的氧气释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2)明确实验条件为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容器内,温度不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图2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
请据图回答:
(1)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段。
(2)图2中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细胞,甲细胞中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若图2丙细胞中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其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
答案:1着丝点分裂2CD3丙4甲、乙546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应明确纵坐标的含义,进而理解曲线升降的原因。
(1)图1中DE段染色体与DNA的数目比由1/2变为1,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对应于CD段。
(2)图2中丙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细胞,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4)若图2丙细胞中M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可能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CD段的含义:CD段染色体与DNA的数目比为1/2,说明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均处于CD段。
38某观赏鱼的尾鳍分为单尾鳍、双尾鰭两种类型研究表明,尾鳍类型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雌性个体均为单尾鳍,雄性个体有单尾鰭、双尾鳍。
用不同类型的此观赏鱼做了两组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请据图回答:
(1)由实验______(填序号)可知,控制双尾鳍性状的基因为_______(选填“显”或“隐”性基因。
此观赏鱼中,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只在雄性中才能表达出相应性状。
这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__(选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若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双尾鳍个体比例为__________。
(3)若双尾鳍雄性与实验②中子代单尾鳍雌性杂交,所产生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或②2隐3dd4遵循51/8
6单尾鳍雌性:单尾鳍雄性:双尾鳍雄性=2:1:1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解答此类题目,应熟练掌握显隐性状的判断方法,进而根据表现型推出个体的基因型。
(1)实验①中双亲均为单尾鳍,子代出现双尾鳍,实验②中亲本为单尾鳍和双尾鳍,后代均为单尾鳍,由此可判断,控制双尾鳍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
此观赏鱼中,表现性受性别影响,
基因型为dd的个体只在雄性中才能表达出相应性状。
这对性状的遗传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根据实验①中结果可判断亲本基因型均为Dd,D和d的基因频率均为1/2,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变,基因型为dd的个体只在雄性中才能表达出相应性状,理论上其后代双尾鳍个体比例为(1/4)×(1/2)=1/8。
(3)双尾鳍雄性dd与实验②中子代单尾鳍雌性Dd杂交,所产生后代表现型和比例为单尾鳍雌性∶单尾鳍雄性∶双尾鳍雄性=2∶1∶1。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①中单尾鳍雄性∶双尾鳍雄性=3∶1,可推断双尾鳍为隐性,且双亲均为杂合子。
39下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
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Ⅱ
4
和
子代__________的性状遗传可推知,该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__________。
(2)若Ⅱ
5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Ⅲ
8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3)若Ⅱ
5
携带致病基因,则
①Ⅰ
1与Ⅰ
2
再生育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__________。
②假设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有81个该病患者,Ⅲ
7
与该地一正常男子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
__________。
答案:1Ⅲ
6
2X隐3Bb或X B Y4l/459/436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离定律、伴性遗传,考查分离定律、伴性遗传规律的应用。
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根据系谱特点,通过反证法排除某种可能,进而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患病女性的儿子应为患者,
与图中Ⅱ
4和Ⅲ
6
的表现型相矛盾,该病不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
(2)若Ⅱ
5
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
伴X显性遗传病,Ⅲ
8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Ⅱ
4
,Ⅲ
8
的基因型为Bb
或X B Y。
(3)若Ⅱ
5
携带致病基因,但不表现患病,则该病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①根据Ⅱ
4为患者,可推断Ⅰ
1
与Ⅰ
2
的基因型分别为Bb和bb,
再生育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2)×(1/2))=1/4。
②若人群中每10000人有81个该病患者bb,则b基因频率为9/100,B的基因频率为91/100,BB的基因型频率为(91/100)2,
Bb的基因型频率为2×(9/100)×(91/100),Ⅲ
的母亲为患者,
7
则其基因型为Bb,该地一正常男子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
2×9×91/9122×9×91=18/109,二者结婚,则他们生育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8/109)×(1/4)×(1/2)=9/436。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计算该地一正常男子为携带者的可能性。
根据基因平衡定律可算出BB、Bb的基因型频率,该男子为正常,则需算出Bb在正常个体中所占的比例。
40请根据下列相关实验图,回答问题:
(1)
图一所示实验,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为质壁分离实验中观察到的视野,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
(3)图三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添加的B为溶液,则B为_________________。
(4)图四为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有丝分裂装片视野。
若用
高倍镜观察分裂期细胞,须将装片适当向____移动。
(5)图五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通入
)。
为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应观察的实验指的空气己去除C0
2
标是__________。
答案:1溶液呈紫色2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3提取色素4无水乙醇或丙酮5左6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检测、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色素的提取与分离、高倍显微镜的使用、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1)图一所示实验,高温只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破坏肽键,蛋白质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溶液表现为紫色。
(2)图二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此时细胞液浓度小于或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3)图三是在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等物质,研磨绿叶,以提取色素;一般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4)图四左侧细胞为处于分生区的细胞。
物与像的位置关系相反,若用高倍镜观察分裂期细胞,须将装片适当向左移动。
(5)图五实验装置中,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可以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较多,石灰水浑浊程度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