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习共同体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压强与浮力1,压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19学习共同体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10章压强与浮力 1,
压强
一、教学内容
1.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称为压强。
2.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 = F/A,其中F为受力,A为受力面积。
3. 压强与压力的关系: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4. 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
系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压力计、海绵、尺子、水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海绵,观察海绵的变形,引出
压强的概念。
2. 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示例计算。
3. 实验演示:用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的压强,让学生观察压强与压力的关系。
4. 实验演示:用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海绵上,让学生观察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压强公式计算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压强
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称为压强。
计算公式:p = F/A
关系:
1. 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2. 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压强。
(1)一个质量为2N的物体放在面积为1平方米的桌面上。
(2)一个质量为3N的物体放在面积为0.5平方米的桌面上。
2. 答案:
(1)压强p = F/A = 2N/1m² = 2Pa
(2)压强p = F/A = 3N/0.5m² = 6Pa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压强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例题,学生掌握了压强的计算方法以及压强与
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但在课堂上,对于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关系部分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压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胎的气压、液体内部的压强等,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难点解析
教学难点主要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它通常源于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或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限制。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1. 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压强公式p = F/A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是在实际应用中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公式所能解决的形式。
2.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动态关系。
例如,他们可能理解压力越大压强也越大,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力的增加如何导致压强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解析
教学重点是教师在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包括:
1. 压强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压强的定义,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
这是理解一切与压强相关知识的基础。
2. 压强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并
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压强。
3.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例题理解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动态关系,这是他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
反复的练习,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
例如,对于压强公式
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例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公式的应用。
对于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
和图示来说明压力增加或受力面积减少时,压强的变化情况。
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练习。
这些练习题应该覆盖本节课的所有难点和重点,以便学生能够
通过练习彻底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监控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
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继续
在上述教案中,已经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然而,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解析
1. 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压强公式p =
F/A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的理解
不够深刻,或者是在实际应用中不知道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公式所能解
决的形式。
(1)明确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例如,F代表受力,A代表
受力面积,p代表压强。
(2)通过示例演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公式计算。
例如,给出
一个物体放在桌面上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如何测量桌面受到的压强。
(3)提供一系列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压
强公式。
2.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压强
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动态关系。
例如,他们可能理解压力越大压
强也越大,但不一定能够理解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力的增加
如何导致压强的变化。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压力和压强的变化。
例如,用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从而理解压强
与压力的关系。
(2)通过图示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例如,展示在相同压力作用下,不同面积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差异。
(3)提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
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分析为什么大型建筑需要深埋地基,以及这
与压强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重点解析
1. 压强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压强的定义,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
这是理解一切与压强相关知识的基础。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水压、气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
受压强的存在。
(2)通过图示或动画演示,解释压强的本质,即在单位面积上施
加的力。
(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何测量和描述物体受到的压强。
2. 压强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并
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压强。
(1)讲解公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确保学生理解受力和受力面积
的概念。
(2)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公式计算压强。
例如,给出一个已知
受力和受力面积的情境,让学生计算压强。
(3)提供一系列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压
强公式进行计算。
3.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例题理解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动态关系,这是他们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压力和压强的变化。
例如,用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从而理解压强
与压力的关系。
(2)通过图示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例如,展示在相同压力作用下,不同面积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差异。
(3)提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
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分析为什么大型建筑需要深埋地基,以及这
与压强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述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