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呐喊》。

C.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剧本由曲词、宾白、科和舞台说明、剧名构成。

D.词是盛行于宋代的诗体,又叫“长短句”。

按字数分,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刚刚过去的亚运会上,活跃着我国100多家新闻媒体派出的500多名记者,这与1982年时仅有十几家单位的几十名记者前去采访不可 _______ 。

②作为派拉蒙重金打造与《变形金刚4》_______的好莱坞巨制,《忍者神龟》获得如此之高的期待亦是情理之中。

③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决不容许分割,两岸之间属于一个中国内部的相互观光交流,怎么可以与外国______,也要求双方签订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协定呢?
A.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同日而语 B.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量齐观
C.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等量齐观 D.同日而语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鲜花贯穿于宋人生活中的繁忙景象。

但冬夏揖别,秋去冬来,四季的花样年华在时间的秩序里却永无聚首之日,于是宋人把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让每一个好景致定格在一个瞬间里。

这便是宋代流行的“一年景”。

“一年景”源于簪花。

宋制:新进士赴闻喜宴时,要由皇帝赏赐鲜花簪戴。

宋太宗在宴会上曾赐千叶牡丹给寇准簪戴,宋真宗也常常赐花给大臣簪戴,以示恩宠。

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虽然品质层色渐次下流,不过,这正是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所致。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里写道: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挑担走街串巷者亦然。

《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妇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数十券,不过供一饷之娱耳。

”宋代女子还把应季的鲜花夹在书册中间,使之渐渐缩水为干花瓣,留作冬天簪发髻插花之用,宋人称之为“花蜡”。

不过,干花易碎,亦不够鲜美,于是女子们仿制鲜花,称作“像生花”。

“像生花”暗喻了一种努力对自然生命状态的模仿,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对自我与对自然外在的细腻体贴与平视。

“像生花”可以做出一年四季的各色花朵,如果喜欢,就把一年四季的花朵都簪戴起来,“一年景”花冠便被热宠。

然而,“像生花”也有贵贱之分。

皇家花冠上的“像生花”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历代帝王图》所描绘的皇后服饰、仕女花冠恐怕是最昂贵的“一年景”了,最普通民女也恐怕只能自选力所能及的花料了。

但宋人的花事,早已脱离了功利的羁绊,从皇家、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那份美丽已是每天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是一种全民精神生活方式的呈现。

“一年景”一直风靡至南宋末年。

北宋靖康初年,京师妇女喜爱用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

京城人把
这种从头到脚展示一年四季景物的穿戴,称为“一年景”。

“一年景”在出土文物和宋画里更加风雅多彩。

福建南宋黄升墓和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都出土了纹样精美的“一年景”丝织品。

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都戴有高贵的头饰,梳高冠,插金钗银簪,罩金丝彩冠。

依据宋人对“一年景”的热情追捧,彩冠上应该插满了四季的鲜花,不过除了金银财宝,鲜花已随墓主化为尘土了,想必正合墓主心愿,这便是鲜花的可爱处,不留恋,不永恒。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引用了张盐远《画评》说: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应该说,王维早已将花中的“一年景”入画了,以此来宣泄他对自然的拥有,对生命的审美期待。

既然人生如四季流转,美好的生命就不能成为被时间拉长的影子,亦不能任由时间分割。

每一天都有一生的丰满,每一瞬间都有四季的奢华。

“一年景”便是宋人以审美之眼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是在刻骨铭心处生长出来的生命态度,是一曲人生的欢乐颂。

(摘编自李冬君的《宋人嘉年华》)
3.下列关于“一年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景”是指宋人将四季的花样叠拼起来从而使每一个好景致都能够定格在一个瞬间里的“像生花”。

B.“一年景”是指北宋京城人以四季景致为首饰衣裳纹样,从丝绸绢锦到首饰、鞋袜“皆备四时”以展示四季美景的穿戴。

C.“一年景”有贵贱之分。

作为皇家服饰的“一年景”大多用罗娟、金玉、玳瑁制成,非平民百姓所能及。

D.“一年景”是宋人的生活饰物,也是宋人的生活艺术,更是宋人必不可少的精神点缀、真诚的生命态度和人生的欢乐颂歌。

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像生花”即假花,它是为弥补鲜花和“花蜡”的不足而仿制成的,它暗喻了对生命形式的尊重与审美。

B.皇家风尚,必风行民间,这是因为百姓具有民本主义所带来的从众的社会心理。

C.宋人爱花,不论贵贱,不分男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花价便宜,唯“数十券”而已。

D.黄升墓墓主和德安周氏墓墓主,都罩有金丝彩冠,都饰以“一年景”,也可能都在彩冠上插满了四季的鲜花。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的花事能够超越高低贵贱的世俗范畴,这是因为它脱离了功利的羁绊,它的美丽呈现的是一种全民的精神生活方式。

B.“一年景”能够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例如,王维画画,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C.宋人爱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启示我们,生命应该对自我和自然进行外在的细腻体贴和平视;它也告诫我们,玩物丧志,靖康之耻,就是明证。

D.美好的生命不能够被无限地拉长,也不能够任由时间分割,这是因为人生如四季流转,既有每个阶段的独特性,又有整体的关联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论剑
赵文辉
仗剑者心高,再能抚琴,就更气傲了。

楼兰王便是如此。

他有一手精湛的剑术,从未逢过对手。

而他引以为荣的,还是自己的琴艺。

皇宫内外,再好的琴师在他面前,都会韵律错乱抚琴不成。

他此次动身去中原,为的是找一个叫钟玉的朋友,这个朋友能帮他找到一个在他面前不会乱弦的人。

更让楼兰王向往的是,这位琴师剑术卓绝,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人称剑圣。

楼兰王一直因为找不到可以较量的高手而苦恼,这下好了,有琴又有剑。

他为此而心切,一路上累死三匹快马。

钟玉把楼兰王安顿好,说,我给你说说这位琴师吧。

琴师乃一村夫,喜欢在山林中盘桓,和百鸟为友。

有一次,琴师路过一个小山庄,见一老妇人在烧火煮饭,柴火燃烧,传出劈里啪啦的声音。

琴师驻足片刻,忽然跑到妇人面前,急速从灶中取出一截儿桐木,在地上用脚踩灭了火,然后掏出一把银两,将这截儿桐木买了去。

琴师听火烧的声音,便知道是一根上好木材,于是请工匠制成一把琴,声音果然美妙极了。

琴师于林中拨弦,百鸟竟齐来和唱。

但琴尾是焦的,琴师就将琴名命为“焦尾琴”。

楼兰王笑曰:“虚也,虚也。

”又问:“剑技如何?”钟玉答:“他与人较量从未用过剑,以竹片代之,却还是失手伤过三人,亡一人。

亡者并无伤口,原来是剑气所致。

”楼兰王摇头,心里却迫切得很,催钟玉引琴师一见。

琴师抱“焦尾琴”来到钟玉府上。

侍人引琴师上客厅,钟玉和楼兰王已备下水酒。

琴师穿越花径,忽听客厅内琴声传出,便停下来。

是一曲《阳春白雪》,刚刚雪融而闻水声。

琴师听着听着,忽然脸色大变,对侍人说:“这音乐中暗藏杀心,为什么呢?”言罢回身便离开钟府。

侍人报告了钟玉,钟玉不信,策马追赶。

琴师坚决不回,说抚琴之人已动杀心,自己剑道虽可自卫,却不愿以身践之,与一小人匹敌。

钟玉没办法,只好打马回去,如实告诉了楼兰王。

楼兰王本想用自己的琴声挫一下琴师的威风,之后再与他比个高低,不想却发生了这等事。

钟玉问楼兰王:“你真想……”楼兰王摇头:“我岂是那般心胸狭窄之人?”钟玉不明白:“那是为什么?”楼兰王将一杯水酒饮了,放杯的一瞬间恍然大悟:自己刚才弹琴时,见窗外矮槐上一只螳螂正对着一只鸣蝉,蝉将去还没有飞起,螳螂忽进忽退,迟迟不肯出击。

自己担心蝉飞跑,想让螳螂出击捕蝉。

楼兰王把刚才的一幕讲给钟玉听,钟玉呆了:“这难道就是杀心形于声音?”
楼兰王满脸愧色,长叹:“三十年磨炼,不及一村夫啊!”叹毕,他猛然抽出长剑,将从塞外带来的那把名琴断为两截儿。

之后长啸一声,将手中长剑掷向浩浩长空。

(选自《四川文学》2003年第5)
6.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钟玉在作品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楼兰王知道琴师,是通过他介绍;琴师拒绝与楼兰王见面,也是通过他转述。

B.小说写琴师“与人较量从未用过剑,以竹片代之”,是为了表现他的剑术卓绝,恃才而傲。

C.“林中拨弦,百鸟竟齐来和唱”,塑造了一个志趣高洁风雅,琴艺精湛超凡,悠游山野的高人形象。

D.因为楼兰王嫉贤妒能,对人称剑圣的琴师已动杀心,邀请琴师比试其实是一场阴谋,所以他弹奏的《阳春白雪》暗藏杀心。

E.小说以断琴掷剑结尾,与楼兰王出场时的霸气十足呼应对照,通过情节突转产生戏剧性的效果,耐人寻味。

7.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琴师形象?请根据内容作具体分析。

8.文中插叙“焦尾琴”的来历有何作用?
9.楼兰王最终截琴掷剑,这是什么原因?试根据小说内容进行探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

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

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

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

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遗留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

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

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
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

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

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默写
14.按要求填写或补写出下列关于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写出洞箫乐音的强烈感染力的句子是:,。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作为流觞曲水的资源的句子是:,。

(3)门衰祚薄,。

(李密《陈情表》)
(4)《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巧妙地把日光反射进轩中,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5),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6)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7)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5.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16.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C
6.B D
7.(1)琴艺高超,不仅能听音识材,所奏美妙乐曲引来百鸟唱和,甚至能听琴知心,从他人琴声中听出弹奏者内心的杀机;剑术卓绝,出神入化(2)寄情山水,为人超然脱俗(3)宅心仁厚,总是尽量避免与人争斗;(4)处事谨慎有度。

(答出一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6分)
8.(1)内容上,表现出琴师善于辨音的惊世才能,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

(2分)(2)结构上,设置了悬念,激发了楼兰王对琴师的好奇,促使读者对这一人物的出场充满期待;(2分)同时,也为下文琴师从楼兰王的琴声中听出潜藏于心的杀机做了铺垫。

(2分)
9.(1)楼兰王虽未与琴师见面,但已深感羞愧,三十年的磨练竟在各方面都不及那一介村夫;(2)琴技方面,琴师已听出杀机,而楼兰王自己却浑然不觉,思后方悟;(3)剑道方面,琴师尽管剑术高超,却不愿争斗伤人;而楼兰王虽剑术精湛,却不觉间落入争强好胜的俗流。

(4)修养方面,较之琴师的心性平和,沉稳老练;楼兰王更显得心高气傲,易焦易躁。

(各2分,共8分)
10.D
11.C
12.B
13.(1)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2)(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4.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⑵(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⑶晚有儿息⑷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⑸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⑹到了颓圮的篱墙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5.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16.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

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17.
改变自己
社会变化万千,要想跟上社会的脚步,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便更好的和社会融合在一起。

“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社会包罗万象,周围的环境一旦形成就很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所以我们应该去试着改变自己。

一位老者曾对自己的弟子说他拥有移山的本事,只要说“山过来”,山就会自己过来,于是他当着弟子们的面对前面的山说“山过来”,但是山却丝毫未动,对此老者并没有显得很尴尬,他说道:“既然山不会过来,那么我们就向它靠近吧。

”环境不会因一个人而改变,所以你要努力适应。

托尔斯泰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行动者,一种是观望着。

很多人都想着要改变世界,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

”然而,改变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才会存在妒忌和看不惯,但是我们无法让别人改变他的缺点和优点,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学会欣赏和包容。

一位老师总是抱怨班上有很多调皮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屡教不改,很是苦恼,她经常想尽办法要改变那些调皮的孩子。

这时另一个老师说:“孩子们不听课也许是老师口才不好,讲课的魅力不够大,所以孩子们对老师的课兴趣不浓。

好好改变一下自己吧。

”于是这位老师开始努力改变自己,改变上课的形式,很快孩子们不再调皮了。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地球不会因一个人而转,当一根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其他四根手指都指向自己,就算错的不是自己,那也应该检讨为什么别人会那么对我,从而学会包容欣赏。

蜡梅开放在寒冬,正因为它改变了自己,让自己变得坚强,才接受了寒冬的考验,使自己能够在百花凋零之时展示风采。

人又何尝不是呢?一个人只有改变自己,才会走出阴霾,让自己成为一道独一无二的靓丽的风景线。

世界不会因我们而改变,环境不会主动适应我们,只有我们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天气的恶劣,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心情;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生命的价值。

有些事情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改变自己。

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吧,我们将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