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柴苓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3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拟柴苓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3例
吴绍雄;吴树铎;杨凯钿;龙勇朝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律的加快,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已成临床常见病.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等基础治同时,在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采用中药自拟柴苓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10(003)003
【总页数】3页(P200-202)
【关键词】自拟柴苓汤;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
【作者】吴绍雄;吴树铎;杨凯钿;龙勇朝
【作者单位】521000,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吉利门诊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肝病科;广州大学门诊部;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中医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律的加快,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已成临床常见病。

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等
基础治同时,在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采用中药自拟柴苓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较好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1]拟定。

(1)经肝脏B型超声(B超)检查确认为脂肪肝;(2)血脂异常;(3)肝功能异常。

凡符合第(1)项,兼有第(2)、(3)项之一,或三项具
备者均可确诊。

1.2 排除标准
(1)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2) 无饮酒史或酒精摄入量小于40 g/周;(3)除外严重糖尿病等免疫内分泌疾病与严重心、肾疾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一般资料
符合以上诊断和排除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64例,均为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9~61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5年。

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20~
59岁,平均43岁,病程7个月~5年。

两组患者在人数、性别、年龄、病变等
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自拟柴苓汤。

基本方:柴胡6 g、黄芩10 g、白术10 g、猪苓10 g、茯苓15 g、泽泻30 g、鸡骨草25 g、郁金25 g、薏苡仁30 g、山楂20 g、赤芍
20 g、甘草3 g。

头晕头胀加杭菊花10 g、钩藤15 g;大便秘结加草决明20 g、槐花15 g、旱莲草15 g;大便粘滞不爽加苍术6 g、槟榔10 g;脾虚神疲乏力加黄芪15 g,淮山药20 g。

每天1剂,水煎400 ml,分上午(约10时)及下午(约3
时)2次口服。

1个月后改为2天1剂。

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每日3次。

1个月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改为每次228 mg,另加维生素C片 0.2 g,葡醛内酯片0.2 g,每日3次。

两组均3个月后统计结果。

治疗期间要求所有患者调整好生活节律,保证充足的睡眠,禁酒及油脂食物,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适当的体育锻炼。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定标准拟定。

基本治愈: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肝脏B型超声(B超)检查恢复正常,自我感觉症状基本消失;
显效:TC、TG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改善50%,肝脏B超检查好转1度以上,自我感觉症状大部分消失;
有效:TC、TG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有所改善,肝脏B超检查有所好转,自我感觉症状有所减轻;
无效:TC、TG和肝功能检查和肝脏B超检查无改善,自我感觉症状改善不明显。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coxon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2.2 血清学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C、TG明显改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ALT、
AST、TC、TG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B超检查情况比较
治疗组B超检查转常率为42.4%,优于对照组的25.8%。

治疗后两组脂肪肝病变
程度分布经Wilcoxon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4 治疗后自觉症状比较
经治疗后,治疗组胁痛、口苦口腻、头痛头晕等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χ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详见表4。

3 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近年呈上升,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3-5]。

过去
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病变,但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目前已认为不再是良性病变,它也可由此演变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6]。

非酒精性脂肪肝
炎已成为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原因[7]。

因此,早期治疗脂肪肝以控制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西药治疗脂肪肝常用的有降脂性药物和护肝去脂药两类,但缺乏理想的针对性治疗药物,副作用较大,而且停药后常会反弹影响疗效。

中医治疗脂肪肝能多向调节体内平衡,效果平稳而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脂肪肝在中医里没有相应名词,从其临床表现归纳,涉及“痰症”、“胁痛”、“积聚”等病证的范畴。

病因病机多为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气、血、痰、湿相互搏结而聚滞为积。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膏脂精微生化之源,正常状态下脂是生理性的,也是人体气血精微的组成部分,参与营养与代谢。

若脾失健运,输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形成痰湿脂浊,注入血脉,以致血脂升高。

痰湿脂浊阻滞,肝气郁结,不能调达,郁而化热,久而血行不畅。

治疗的关键是健脾运、调肝气、祛痰湿、兼化瘀清热。

自拟柴苓汤基本方中用疏达肝气的柴胡疏肝
散和化湿泄浊的五苓散加减而成,方中柴胡、郁金疏达肝气,白术、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利湿化浊,鸡骨草、黄芩清热利湿,山楂、赤芍消积化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成疏肝健脾,利湿化浊,清热消积化瘀之功效。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能使AST、ALT的活性降低,减少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降低TC、TG水平[8]191;山楂所含脂肪酶可促进脂肪分解,所含有机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肉食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变血液学的作用,从而促进肝脏内脂肪的清除、肝功能的恢复和肝组织的修复[9]。

泽泻所含三萜类化合物可影响脂肪分解,抑制乙
酰辅酶A的合成,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可影响血脂的转运、代谢和排泄,从
而降低血脂[10];茯苓、猪苓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8]559-561;赤芍具有保肝作用,改善肝炎后肝纤维化,促进肝纤维组织的重吸收[8]307;鸡骨草对肝细胞的
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组别n基本治愈[n(%)]显效[n(%)]有效[n(%)]无效[n(%)]总有效率(%)治疗组3310(30.3)13(39.4)5(15.2)5(15.2)84.8对照
组313(9.7)7(22.6)11(35.5)10(32.3)67.8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比较组别
ALT(U/L)AST(U/L)TC(mmol/L)TG(mmol/L)治疗组(n=33)治疗前
72.21±8.4364.5±7.616.87±1.692.02±0.43治疗后
38.20±5.2330.3±5.824.83±1.281.48±0.42对照组(n=31)治疗前71.13±8.4064.5±7.726.47±1.262.05±0.62治疗后
49.11±6.5142.1±5.756.28±0.981.80±0.32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B超检查情况比较 (n)组别重度中度轻度正常转常率(%)
治疗组(n=33)治疗前320100治疗后131514a42.4对照组(n=31)治疗前31990治疗后2714825.8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 <0.05。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自我症状改善比较组别症状n显效以上[n(%)]有效[n(%)]无效[n(%)]总有效率(%)治疗组胁痛2015(75.0)2(10.0)3(15.0)85.0口苦口腻2520(80.0)4(16.0)1(4.0)96.0头痛头晕65(83.3)1(16.7)0(0.0)100.0对照组胁痛184(22.2)6(33.3)8(44.5)55.5口苦口腻
233(13.0)5(21.7)15(65.2)34.7头痛头晕50(0.0)3(60.0)2(40.0)60.0 通过本组临床观察表明,以中药自拟柴苓汤疏肝健脾,利湿化浊,清热消积化瘀治疗脂肪肝具有明显的疗效,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和肝脏中的总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的含量,恢复患者肝功能。

且由于中药汤剂能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相应的兼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故在客观指标改善的同时,患者自觉状的改善也较满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8.
[3]曾冰梅,杜发斌.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10-11.
[4]丁舸,吴云娟.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现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76-1777.
[5]蒋丽君.脂肪肝基础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述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9):12-14.
[6]钟岚,范建高,王国良,等.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炎模型的建立[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0,17(2):16-20.
[7]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106-107.
[8]黄春林,朱晓新.中药药理与临床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黄晓鸣.降脂清肝饮治疗高脂血症-脂肪肝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26-27.
[10]郑虎占,董泽宏.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二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3025-3027.
[11]李爱媛,周芳,成彩霞.鸡骨草与毛鸡骨草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