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2024年具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静默草原》(2课时)
(第1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写出阅读中积累的生字新词并注音。

了解作者鲍尔吉·原野的有关文学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主要思想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3、从富有抒情特色的词句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评价任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及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概括自己对草原的整体感受。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

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

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

1958年生。

内蒙古赤峰市人。

中国作协会员。

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

(注:鲍吉尔•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二、积累字词
1)给黑体字注音:
鲍()簇()立迥( )然咆哮()鬃()
面颊( ) 摩挲()处境( ) 前瞻()穹()庐
2)理解词语:
①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②局促:拘谨不自然。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④冥想:深沉地思索和想象。

⑤摩挲:用手抚摩。

三、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课文。

阅读指导: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

阅读本文,要感受作者是如何来突出草原特点的。

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

写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观,美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四、速读课文,并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
(1)辽远而苍茫:草原是辽阔无边的,看不到边际。

(2)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3)看不到与看不尽。

(4)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6)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
(1)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2)困惑。

(3)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4)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五、本文题目是“静默草原”,“静默”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草原是“静默”的?
(①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②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③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文章以“静默草原”为题说明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

它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脉脉地沉思。

)六、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

(有感情朗读描写草原特点的语段。


七、达标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前zhān()jiǒng()然不同摩suō()
咆哮()()面颊()衣襟()
2、文中用到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请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入“看”的同义词:
⑴站在草原上,你勉力(),或回头向后(),都是一样的风景。

⑵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

⑶蒙古人()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⑷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未来。

3、判断下面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B、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C、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D、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4、积累关于描写“草原”古诗名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静默草原》(2课时)
(第2课时)
课前预习: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草原的认识。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主要思想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3、从富有抒情特色的词句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评价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结合相应的题目,从富有抒情特色的词句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1、请同学们默读3——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呢?(“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2、齐读7——8段。

思考: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具体分析: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

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3、朗读第11段。

(找个别学生朗读)
思考:草原给作者怎样的具体感受?
(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让人觉得没安全感,有种被遗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觉。

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


4、“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引导:自由感,草原上看不尽的风景。

可以抚摩、打滚,悠闲自在,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不自由,草原过于强大的辽阔,单一的辽阔,目之所及都是辽阔。

人在此显得很渺小,也受到一种强大无比的无形力量的压迫。

你丝毫不能撼动它,你无所作为,人的感觉反而不自由而局促。

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

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

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5、分析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

朗读课文(13——15段)
(1)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草原上最常见动物。

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

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

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的感情是一样的——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2)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分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

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点明题旨)
二、对比手法赏析
文章为了表现草原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和同学探讨一下他们的作用。

1、都市景色和草原景色的对比,表现了草原:辽远而苍茫
2、草原和大海的对比
大海: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草原的内涵更富有直观性
3、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引入作者的感受:“城里的人大睁眼睛看草原”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

(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景色的辽阔而苍茫的特点。

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三、归纳小结:
欣赏了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领略了原野笔下的独特的草原风景,感受了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

文章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

四、达标检测:
知识延伸:学习本文作者的用心去领略、感悟景物的写法。

认真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

写一篇小作文:描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物,表达一定的情感,特别是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教学反思:
《静默草原》文章语言优美,哲理性散文。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教读这一课,必须紧扣课文,
在阅读中去理解、体会、感悟。

指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消除字词障碍。

课堂上重点讲读课文:首先分段讲解,然后精讲精彩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学习写作方法。

但是对于这一课,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容需要挖掘,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它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要在课堂上学习,到生活中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