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二中2023届高三历史选择题专练(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州二中2023届高三历史选择题专练(3)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2022·山东日照三模·2)探究秦朝短命而亡是历代的热点话题。
以下是不同时代文人的观点。
影响
2.(2022·山东潍坊三模·2)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
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
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3.(2022·辽宁省沈阳市二模·2)“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
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
“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
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4.(2022·山东省菏泽市一模·2)《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
“现代”是指()A.严密的法律体系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理性化官僚体系D.大一统的儒家政治
5.(2022·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联考·2)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并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
同时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
这些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B.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体现贵族政治的消亡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6.(2022·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山东卷·2)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乡有三老、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
”这表明秦朝地方基层组织()
A.实行地方区域自治B.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
7.(2022·四川省绵阳市高三诊断性考试·25)学者研究发现,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
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少有中层来的,从民间钻出来的下层人士,吸收了中层里散乱的成员,构成了反秦队伍。
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
其意在强调秦朝()
A.郡县制的成效有限B.中央权力尚未集中
C.基层管理制度欠缺D.官吏集团效率低下
8.(2022·湛江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2)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
秦朝这一安排()
A.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B.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D.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9.(2022·辽宁名校联盟高三9月联合考试·4)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郑国渠南引支斗,溉田近4万顷,遂使关中泾阳、三原、富平、蒲城数县之舄卤,顿成天府沃野,岁收亩均一钟,而数
倍于中原。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
”这些记载表明秦国()
A.铁制工具的普及使秦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
B.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C.经济建设成效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D.交通运输网络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优势
10.(2022·九师联盟<豫+皖+晋+甘+赣>高三9月联考·3)柳宗元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指废分封行郡县),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据此可知,郡县制下的“公天下”()
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削弱了士族的特权地位
C.导致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11.(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25)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
’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
”材料可以说明秦代()
A.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B.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
C.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D.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
12.(2021·江西名校高三第二次大联考·2)唐代章碣在其作品《焚书坑》中说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以下相关表述合理的是()
A.“竹帛”体现了作者当时流行的主要书写原料
B.“关河”在古代指“四塞”中的山海关和黄河
C.“不读书”讽刺了草莽成事对历史的消极示范
D.“未冷”的夸张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
13.(2020·湖南永州三模·25)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
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
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
”上述规定旨在()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轻罪重罚以减少偷盗行为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
14.(2020·湖北武汉高三毕业生六月供题一·24)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
这一举措()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15.(2020·河南洛阳三模·2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16)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高州二中2023届高三历史选择题专练(3)答案
1.【答案】D【解析】西汉贾谊认为秦实施残暴统治是其灭亡原因,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唐代杜牧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宋代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旨在否定“新法”,即影响历史认识的主导因素是主观动机,故选D项;贾谊、杜牧认为秦朝不施仁义,行暴政而亡国,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召怨天下,思想不一致,排除A项;史料来源也是为主观动机服务,排除B项;研究视角从属于文人的主观动机,排除C项。
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曾“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秦国的都城),还曾经不断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地区,这种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更加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D项;“迁徙豪富到咸阳”与“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其目的都在于加强管理力度,而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但是“迁徙豪富到咸阳”并没有这种作用,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的“今内蒙古中部”、“今陕西北部”,可知其并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排除C项。
3.【答案】B【解析】“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说明县官指天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已经实现王制(天子之制),遂进行一系列改制、改称号举措,以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故选B项;“王室”“公室”代表的是诸侯国君的秦王,“县官”则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皇帝,天下观的含义不同,排除A项;天子一直统治王畿地区,“恢复”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县官指天子,“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说法错误,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可知,秦汉建立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强大的国家能力指的是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运行依靠的是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故选C项;秦汉时期法律是我国法律建设的早期阶段,其法律内容主要包含罪名、刑法等方面,尚无系统严密的分类,故形成严密的法律体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时期,秦汉时期基层治理依靠乡、亭、里、什伍组织,相互监督,且秦汉时期基层管理属于新旧制度的过渡时期,没有形成精细化的基层管理,排除B项;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因此D项不符合秦朝的实际情况,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及“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可知,便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选B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不符合史实,贵族政治在封建社会仍有存在,排除C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但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时期,县、乡、里都是地方基层组织,再根据题干中“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可知,秦朝的地方基层组织承担了治理社会的职能,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故不属于地方区域自治,排除A项;地方基层组织不仅承担经济职能,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三老、啬夫、游徼的职责,但并没有涉及其任免问题,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反秦的人都是下层来的……秦代的缺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可知秦朝基层管理制度欠缺,故选C项;秦朝推广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秦朝推广郡县制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官僚集团效率,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可知,明显秦统一后将秦国故地的山川作为重点祭祀的对象,目的就是突出秦的地位,强化秦人的统治地位,
故选A项;秦朝时期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儒学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中秦朝对祭祀的安排仍然是在突出祭祀在维护国家治理中的功能,故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材料中的祭祀主要与政治目的有关,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国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使得秦国国力增强,这种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故选C项;铁制工具不仅仅在秦国普及,关东六国地区也存在铁制工具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秦国的土地制度,且当时各国纷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即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秦国和其他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相比并不存在明显优势,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废分封,行郡县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开端,故选A项;秦废除分封制使得一些士族丧失了特权地位而非削弱,排除B项;秦确立起郡县制,皇帝依据才能选拔和任免地方官员,建立起独尊的集权统治,而非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排除C项;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的说法太过于绝对,减少了地方割据的隐患较为准确,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可知,乡兵抓捕了盗铸钱币的丙、丁,说明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不许民间私铸,故选B项;据材料“丙盗铸此钱,丁佐铸”可知丙盗铸钱币被抓,说明不许民间私铸货币,排除A项;据材料“新钱百一十钱”可知钱币数量太少,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排除C项;据材料“来诣之”可知甲、乙二人抓捕之后上报政府,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从秦焚书到秦末农民起义几年过去而坑灰“未冷”,表明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另一方面“焚书”不久就出现了造反,这说明焚书这一措施的错误,行为的乖谬,故选D项;作者是唐代诗人,“作者当时”主要书写原料是纸,不是“竹帛”,排除A项;诗中的“关”指的是函谷关,“河”指黄河,排除B项;“不读书”是说刘项起义不是因为读了儒家经典,因此“不读书”是对秦始皇焚书的行为的批判,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秦朝对犯罪情形的分类做了明确而详实的规定,有利于维护被盗窃者的利益和社会稳定,故选D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权贵与平民若犯罪,不徇私情,排除A项;题干对犯罪情形进行了合理区分并合理定罪,没有体现轻罪重罚,排除B项;题干并未突出盗窃一定要判罪,以打击任何情形的犯罪,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下表所示”即二十等爵制,中奖励军功的表现,所以人只要凭军功就可以获得不同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在里面地痊并不高,有利于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A 项;“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相当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不属于基层控制的机构,排除B 项;“推行等爵制”所确定是政治地位,而不是经济地位,排除C项;“‘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个信息无法说明对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
”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文化认同,增近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故选B项;“焚书坑儒”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于段,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A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排除C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项;仅《史记·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藏书》“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肯定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项;“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反映了郡县制下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与“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明法度”等关键词无关,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