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防城港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省防城港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一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下列四幅图中能说明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
A.B.
C.D.
D
【解析】
【详解】
A、A图是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说明的是电流的磁效应;故A错误;
B、B图是电磁继电器,有电流通过产生磁性,吸下衔铁,接通工作电路,是用低电压,弱电流的控制电路,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工作电路,不能说明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B错误.
C、C图中有电源,有磁体,闭合电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C错误.
D、D图中没有电源,有磁体,闭合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说明是发电机的原理图;
2.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A.冰冻的衣服晾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冬天窗玻璃上有水滴
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冰冻的衣服晾干,即水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A正确;
B. 春天冰雪消融,固态的冰熔化为水,是熔化过程,故B错误;
C. 冬天窗玻璃上有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3.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把糖块放入水杯中,水渐渐变甜
B.水壶放在火炉上加热,水渐渐变热
C.一盆水倒在水泥地面上,水立即散开
D.空气中灰尘飞舞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把糖块放入水杯中,糖分子不断运动慢慢扩散到水中,水渐渐变甜,属于扩散现象;故A正确;
B.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水壶放在火炉上加热,水渐渐变热,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不属于扩散现象;故B错误;
C.我们知道液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一盆水倒在水泥地面上,水立即散开,这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C错误;
D.灰尘是一种固体小颗粒,在风的作用下会在空气中飞舞,这是一种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D错误.故答案为A.
4.《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
D
【解析】
【详解】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的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B错误;
C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的位置都是变化的,所以都是运动的,故C错误,D正确.
5.下面几个研究实例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①利用光线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
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时,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
③“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同-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
④“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情况”时,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A.①和②B.②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B
【解析】
【详解】
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的径迹和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
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③“探究物体的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④“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时,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在这里采用了转换法测量物质吸收的热量.
故符合题意的是B.
6.如图所示,V1和V2是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压表,都有3V和15V两个量程,闭合开关后,发现两个电压表偏转的角度相同,则()
A.R1:R2=1:4 B.R1:R2=4:1 C.R1:R2=1:5 D.R1:R2=5:1
A
【详解】
由电路分析可得,R1与R2串联,电压表V1测量R1两端的电压,V2测量R1和R2两端的电压;因两电压表相同,说明两表的刻度盘相同,当选不同的量程但偏角相同时,说明两次示数之比即为量程之比,即
1 21 5
V V
=;R
2两端的电压U2'=U2﹣U1,则可知R1两端的电压V1与R2两端的电压V2′之比为:
1
2
1
4
V
V'
=.由
欧姆定律可得:11
221 4
R V
R V
==.故选A。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定值电阻R0为5Ω.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发现能使电流表(“0~0.6A”或“0~3A”)和电压表(“0~3V”或“0~15V”)的指针同时达到满刻度线.则R0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像可能是()
A.
B.
C.
D.
C
【解析】
根据公式P=I2R可知R0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且R0的电功率最小值不为零所以选C。

8.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
B.将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水变凉
C.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
D.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的温度升高
D
【解析】
试题分析: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功二是热传递;热水倒入茶杯,茶杯的温度升高是利用热传递改变茶杯内能;将冰冻食物放在水中解冻,水变凉是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鸡蛋的温度降低,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寒冷的冬天,双手互搓,手的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答案选D.
考点:改变内能的方式
9.如图所示的实验或机器均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其中与另外三个改变内能方法不同的是()
A.观察水的沸腾B.空气推动塞子时,内能减少
C.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D.内燃机压缩冲程
A
【解析】
【详解】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选项A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改变了水的温度;选项B、C、D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A符合题意.
10.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光学实验很感兴趣,他们用如图的器材做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能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接下来他们想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又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此问题以及实验有关问题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A.应该将光屏向右移动,得到了清晰的放大实像
B.应该将光屏向左移动,得到了仍是清晰的缩小实像
C.实验中所用的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
D.实验中所用的光屏最好是白色,所用的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会更好
A
【解析】
【详解】
A. 由“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当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向左)移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 使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时,u>2f,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实验时,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所以仍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透镜因为是透明的,光在通过透镜的两个面时会发生偏折,所以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因为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实验中的光屏应用白色的;将蜡烛换成LED灯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便于观察、减少了空气污染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1.关于安全用电常识和电磁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空气开关跳闸,是由于电路中电流过大而造成的,所以电路中一定是出现了短路现象
C.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手能接触笔尾金属体
D.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AC
【解析】
【详解】
A、奥斯特最早发现放在将通电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时,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A正确;
B、空气开关“跳闸”,是由于电路中的电流过大,可能是短路,也可能是电路中的总功率过大,故B错误;
C、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手一定接触笔尾金属体,一定不要接触笔尖金属体,故C正确;
D、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的现象制成的,故D错误。

12.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B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 .打开冰糕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这是一种升华现象
BC
【解析】
试题分析:A 、冬天,冰花是由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会出现窗户玻璃内表面,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导致气温较低,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 、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人体上的热,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D 、打开冰糕的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C .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 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 .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C .该透镜的焦距f 一定满足8cm <f <15cm
D .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BC
【解析】
【详解】
A 、
B .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 时,在透镜的另一侧16cm 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实像,是照相机的原理,故A 错误,B 正确;
C .此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30cm 2f >,216cm f f >>解得:8cm 15cm f << .故C 正确;
D .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像将延迟会聚,为使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采取的方法为:使光屏远离透镜,使像成在光屏上,故D 错误.
故选B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分)
14.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_____,冰的质量会逐渐_____。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减少 增加
【解析】
【详解】
由图甲可知,某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为晶体,其熔点为-2℃;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由于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为0℃,则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减小,冰水混合物中的水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

15.如图,软吸管插在塑料袋中,塑料袋平铺放在水平桌面上,袋口封闭不漏气.甲乙两个材料和厚度均相同的正方形硬纸板放在塑料袋上,甲边长是乙的2倍.现在甲中央放3个一元硬币,乙中央放1个一元硬币,然后慢慢用吸管向袋中吹气,则_______(选填“甲”或“乙”)纸板首先会被塑料袋“抬”起来.如要使甲乙同时被“抬”起来,则甲上所放硬币个数是乙的_______倍.
甲 4
【解析】
【详解】
因为甲纸板的边长是乙纸板的2倍,则二者的面积之比为4:1,在甲纸板上放三个1元的硬币,在乙纸板上放一个1元的硬币,则二者的压力之比为3:1,由公式F p S
=可得压强之比:313144
甲甲乙乙乙甲p F S p F S ⨯===⨯ ,则甲纸板对塑料袋的压强小,故甲首先被塑料袋抬起来;要使两个纸板同时举高,必须满足p 甲=p 乙,由公式F p S
= 可知,当压强相同时,压力与受力面积成正比,故甲甲乙乙41
F S S F '
==' ,即甲上所放硬币个数是乙的4倍。

16.如图所示,现在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拍摄时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与镜头的距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在夜间为了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进行补光.
u>2f(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红外线
【解析】
【详解】
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红外线灯发出红外线照射物体,红外线发生漫反射,被监控摄像头接收,形成视频图像.
17.“娃哈哈”牌矿泉水的瓶盖上刻有一道道竖直的条纹,其目的是_____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用手握住矿泉水瓶竖立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_____力和手对瓶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增大重
【解析】
【详解】
[1]瓶盖上有竖纹,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2]瓶子握在手中时,手和瓶子之间产生摩擦力,又因为静止在手中,所以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且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18.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后,两灯正常工作,两电流表指针均指在如图乙所示位置,则通过L1的电流为_________A,通过L2的电流为_______A.
1.840.46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灯泡L1与L2并联,电流表A2测干路电流,A1测量过L2的电流,又因为两电流表指针均指在如图乙所示位置,则A2接入量程0~3A,示数为2.3A,即干路电流为2.3A;电流表A1接入量程0~0.6A,示数为0.46A,即通过L2的电流为0.46A;根据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可知,过L1的电流为I干
-I L2=2.3A-0.46A=1.84A。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9分)
1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9V ,灯泡L 上标有“6V 1.2W”的字样,闭合开关S ,灯泡恰好正常发光,求此时:
通过灯泡L 的电流;电阻R 的阻值;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
(1)0.2A ;(2)15Ω;(3)1.8W
【解析】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 与电阻R 串联,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 与电阻R 串联,明确灯泡L 上标有“6V 1.2W”字样的含义;
(1)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和额定电压相等,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灯泡的电阻;
(2)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
(3)根据P UI =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详解】
(1)因灯泡L 恰好正常发光,由P UI =得通过灯泡L 的电流: 1.20.26L P W I A U V
===; (2)电阻R 与灯泡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知:电阻R 的电压为:963R L U U U V V V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即0.2R L I I A ==;电阻R 的阻值:3150.2R R U V R I A
=
==Ω; (3)电路消耗的总功率:90.2 1.8P UI V A W ==⨯=.
答:(1)通过灯泡L 的电流为0.2A ;
(2)电阻R 的阻值为15Ω;
(3)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为1.8W .
【点睛】
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明确灯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发光,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和额定电流相等.
20.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片P 由b 端滑到a 端,电流表示数I 与电压表示数U 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电源电压U 和定值电阻R 的阻值;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当
滑片P 在b 端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
⑴U=9V ,6Ω;⑵12Ω;⑶4.5W
【解析】
【详解】
⑴当变阻器的滑片接在a端时,电流最大,电压表的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压,即
U=9V
定值电阻R=U/I a=9V/1.5A=6Ω
⑵当变阻器的滑片接在b端时,电流最小,电路的总电阻
R总=U/I b=9V/0.5A=18Ω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R m=R总-R=18Ω-6Ω=12Ω
⑶当变阻器的滑片接在b端时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
P =I b2 R m=(0.5A)2×18Ω=4.5W
21.(2017•杭州卷)如图是小金研究电动机转动是否对小灯泡的亮度有影响的电路图,开始小金先抓住转轴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接着放开转轴让电动机转动,继续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已知:小灯泡的电阻为R,电动机线圈电阻为r,电源电压为U),由此请你回答:
(1)在电动机未转动时,t时间内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热量为__(填写表达式);
(2)在电动机转动时,电流所做的功_____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小金判断电动机转动后小灯泡会更亮,你认为小金的判断正确吗?并根据学过的知识给以解释.大于错误;=;电动机转动后,电动机会消耗一部分能量,使得电功转化而成的内能减小,故灯泡的亮度会变暗
【解析】试题分析:(1)在电动机未转动时,该电路为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I=;根据焦耳定律可知,t时间内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热量即电流所做的功为:W=Q=UIt=U t=;(2)在电动机转动时,电流所做的功主要有两个利用:一个是转化为电动机的机械能,另一个是转化为灯泡和电动机的内能;故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热量要小于电流所做的功;(3)电动机转动后,电动机会消耗一部分能量,使得电功转化而成的内能减小,故灯泡的亮度会变暗,所以小金的判断时错误的。

【考点定位】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电功的计算;实际功率
五、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22.根据图中所示的实物连接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
【解析】
【详解】
从正极开始连接,电流分流后,一支一次流开关S1、灯泡L;另一支经电阻R;电流汇合后再流经干路中的开关S2回到负极;如图:
23.如图是小罗同学在今年的体育测试中掷出的实心球在空中飞行时的情形.请在图中画出该实心球在图示位置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如下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重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用G表示,如上图所示.
【考点定位】力的示意图
六、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24.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已知电源电压恒为6.0V,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1.0A”。

(1)请将甲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且导线不允许交叉。

(________)
(2)下表是该同学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其中第5次实验中电压表的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示数是______V。

实验次数 1 2 3 4 5
电压/V 1.0 1.2 1.8 2.0
电流/A0.20 0.24 0.36 0.40
(3)第1至第4次实验中,有一次实验数据是拼凑的,这次实验是:_____________。

剔除掉拼凑的数据后分析可知,该同学选用的定值电阻阻值是___________Ω,在余下的4次实验中,定值电阻消耗的最大功率是___________W。

2.2 第1次 5
0.968
【解析】
【详解】
(1)在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一上一下”串联接入电路中,由题知,向右移动滑片时电流变小,由此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变大,应将其左下接线柱接入电路,如图所示:
(2)第5次实验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电压表选用小量程,分度值为0.1V ,其示数为2.2V ; (3)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要控制电阻阻值不变,由表中数据可知,电压表示数为1.0V ,电流为0.2A ,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为5V ,则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大阻值
R 5V
25Ω0.2A
U R I 滑大=
==,大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20Ω,由此可知,第1次实验数据是拼凑的。

该同学选用的定值电阻阻值3
12123
5ΩU U U R I I I =
===。

根据2
U P R =可知,实验中,当电压为最大值时,定值电阻消耗的功率最大。

22
2.2V 0.968W 5Ω
U P R ===最大
()。

25.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2.5V ,小叶正确连接图甲电路,进行实验
(1)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正上述错误后,小叶将开关闭合,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某一位置,分别读出此时两个电表的示数.要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3)小叶将测得的各组数据作出如图丙图线,则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_____ 电流表接线柱接反了 滑动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0.5W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知,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是由于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2)由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5V,所以小叶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然后记录此时电流表数据,根据P=UI求小灯泡额定功率;
(3)由图像可知,当小灯泡两端电压为2.5V时,通过的电流是0.2A,故小灯泡额定功率
P=UI=2.5V×0.2A=0.5W.
26.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淸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_____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
10 放大右凹近视
【解析】
(1)由题,当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说明灯泡所在位置是焦点,则该透镜的焦距为f=50cm-40cm=10cm.
(2)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u=50cm-35cm=15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能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若想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应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由题,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的眼镜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是凹透镜.
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会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因此老师是近视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