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之我见
读了夏东元先生的《洋务运动史》后,首先,我对夏东元先生那深厚的历史知识感到无比的佩服,其次,让我对洋务运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洋务运动史》的开编中提到:“洋务运动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
在书中,洋务运动不仅仅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也并没有单方面的否定它或者单方面地肯定它,而是很全面地分析看待它。
夏东元先生不仅正面地评价了洋务运动,而且还深入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1月20日,清廷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为中心的变革,从该衙门成立之日才成为清王朝政策和比较全面实践的开端,所以一天是洋务运动的开端。
在书中,夏东元先生提到:“历史学上的分段线,不可能以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表现来划分,因为它们都是渐变的,没有一个明显的标记。
”这样实际上为我们的历史分段也提供了一个依据。
总理衙门在整个洋务运动的过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
它是一个适应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的新形势所需要的产物,也是一种外部压力下的变革。
还有,它是一个适应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的新形势所需要的产物,它的成立表现了清政府开始准备来挽救自身的统治了,其对于加速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其本身的局限性,又不能很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等,但是对于外国的侵略是毫无作用的,反而有加大力度的效果。
有些人认为,洋务运动是“失败者作出最后的垂死挣扎”,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因为,洋务运动不单单只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它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所以它也是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国家富裕起来,变得更强大。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官僚中的一部分人士开始意识到变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首先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他们把重点发展在军事工业上。
例如: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
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所以它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所以,这也让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因为只有自强起来了,才能求富。
在到了7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把目标转为“求富”,也把一些民用工业发展起来。
例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化煤矿——开平煤矿;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电报总局;彭汝琮、郑观应等在上海筹建的上海机织布局。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而且,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时中国的经济。
而且,洋务运动还在文化事业上作出了贡献。
例如,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1862年,在奕忻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20多所新式学堂。
这些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外语、科技军事人才,起到了开风气的作用。
洋务派科学技术教育的另一方面的体现就是,雇佣外籍学者、教师来中国从教或者进行专业指导。
在洋务教育和洋务企业开办初期,洋务派就提出了“雇洋人,习洋器,求洋法”的方针。
留学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而采取加强科技教育的措施之一。
1872年,容闳率领120名儿童到
美国学习;1875年,沈葆桢福建船政学堂派五名学生到法国学习船政;1887年,李鸿章与沈葆桢合奏派30名学生分别到法国和英国学习制造和驾驶;1881年,李鸿章又派了船政学堂学生十名分别到美国、德国学习。
这让留学生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习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新知识带回了中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引进和传播。
现在,我再谈谈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所以,它既有封建性,也有进步性。
所以,我们并不能一味地否定它,应该用全面的角度去看待它。
洋务运动虽然已甲午战争的失败作为标志,但是正如这本书里谈到,种种实业的兴办并未因为其失败而停止,总理衙门也未停止工作。
洋务运动不是从中国社会本身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起来的,而是对西方经验结合中国国情的一次直接利用,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次创造,它在经济,社会,思想等各方面都对整个国家造成了影响。
洋务运动至少能够让国人的眼光更开阔,引进了新的思想,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更能“开眼看世界”。
而且,洋务运动也算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因为,洋务运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对于中国后来的改革和革命都有着直接的促进。
所以这样看来,我们应该说洋务运动是先进的,是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洋务运动的结果是失败的。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我们可以说它是“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换汤不换药,这也是不可行的。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所以严重阻碍了洋务运动的顺利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所以,这些因素就导致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而且,我们应该学会以史为鉴。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试图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大清特色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
“中国特色”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自吹自擂,但固守“中学为体”,拒绝从善如流的民主体制,是不可能领跑于世界的。
在不
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 谋求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行不通的。
想要一个国家真正富强起
来,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并且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能太过自大,主动学习其它国家先进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地变强大,变独立,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结局。
所以,一个国家的改革要全面,不能止停留于某一层面。
以上,就是我对夏东元先生的《洋务运动史》的解读。
《洋务运动史》让我对洋务运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让我学到了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