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名校试卷+答题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第六单元)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按辔.(pèi)畎.亩(quán) 繁衍.(yǎn)丈夫之冠.(guàn) B.箕畚.(běn) 驰骋.(chěng)傅说.(yuè) 霜.妻弱子(shuāng) C.弓弩.(nǔ) 荷.担(hè) 筋.骨(jīn) 山北之塞.(sè) D.陇.断(lǒng) 魁.父(kuí) 穷匮.(kuì) 法家拂.士(f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慢,缓慢)
B.且.焉置土石(况且)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C.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成为)
得道.者多助(正道)
D.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总是)
飞鸟相与
..还(相交,结伴)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往之女家B.固不可彻
C.曾益其所不能D.始一反焉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必先苦.其心志
A.人恒过.,然后能改B.吾与汝毕力平险.
C.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D.饿.其体肤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居天下之广居.面山而居.
B.天子且至.待君久不至.
C.军.霸上至霸上及棘门军.
D.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的“节”是指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

如探望别人,要说“拜访”;请人别送,要说“留步”;求人谅解,要说“包涵”。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其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行”,有“乐曲”的意思。

7.“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八年级某班特举办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6分)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距今已有四年之久。

“二十四节
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
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 000多年。

(1)阅读上面的材料,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分)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节
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2分)
(3)有同学认为现代科技很发达,想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上网查查就行了,没必要举行这样的活动。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2分)
8.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
(1)国破山河在,。

(杜甫《春望》)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5)李清照在《渔家傲》中表达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是:,。

(6)请完整默写杜牧的《赤壁》。

,。

,。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

(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时荆轲《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B.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后的战况,敌军“压城”,将士严阵以待,号角震天响,守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C.诗的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展示了奋力抗敌,报效国家的决心。

D.战争总是残酷的,伴随着痛苦、流血、牺牲,如同杨炯在《从军行》中说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也描写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10.尾联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1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B.死于安.乐安:安逸
C.百里奚举于市.市:交易
D.空乏
..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第一段前半部分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示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一段后半部分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14.在孟子看来,人怎样才能成才?(3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15—18题。

(13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
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4分)
(1)贫贱不能移.移:()
(2)此之谓.大丈夫谓:()
(3)俄.有使使止之俄:()
(4)见闻者无不流涕.涕:()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母命之./系之.衣带间
B.安居而.天下熄/学而.时习之
C.即为.绝笔自赞/以顺为.正者
D.至则.死矣/入则.无法家拂士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18.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9—23题。

(13分)
王彦章死节
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率五百骑守捉[注]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

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

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释】守捉: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军、城、镇、守捉皆有使。

1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唐兵/攻兖州
B.使/率五百骑守捉东路
C.彦章以兵/少战败
D.非死/不能报
20.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3分)
(1)欲全活.之活:()
(2)彦章谢.曰谢:()
(3)遂见.杀见:()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
(2)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22.选文记叙他“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有什么作用?(2分) 23.选文主要表现了王彦章什么样的精神?(2分)
三、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因为语文,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释放心灵与思绪,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人交流、与未来交流、与书本交流……
请以《跨越时空的交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按辔.(pèi)畎.亩(quán) 繁衍.(yǎn)丈夫之冠.(guàn)
B.箕畚.(běn) 驰骋.(chěng)傅说.(yuè) 霜.妻弱子(sh uāng)
C.弓弩.(nǔ) 荷.担(hè) 筋.骨(jīn) 山北之塞.(sè)
D.陇.断(lǒng) 魁.父(kuí) 穷匮.(kuì) 法家拂.士(fú)
【解析】A.“畎”应读“quǎn”。

B.“霜妻弱子”应为“孀妻弱子”。

D.“拂”应读“b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慢,缓慢)
B.且.焉置土石(况且)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C.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成为)
得道.者多助(正道)
D.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总是)
飞鸟相与
..还(相交,结伴)
【解析】“为”是“担任”的意思。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2分)
A.往之女家B.固不可彻
C.曾益其所不能D.始一反焉
【解析】A.“女”同“汝”,你;C.“曾”同“增”,增加。

D.“反”同“返”,往返。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例:必先苦.其心志
A.人恒过.,然后能改B.吾与汝毕力平险.
C.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D.饿.其体肤
【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使动用法。

A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B项“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C项“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2分)
A.居天下之广居.面山而居.
B.天子且至.待君久不至.
C.军.霸上至霸上及棘门军.
D.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解析】A.“居”,住所/居住。

B.都译为“到”。

C.“军”,驻军/军营。

D.“其”,代词,他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分)
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B.“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的“节”是指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

如探望别人,要说“拜访”;请人别送,要说“留步”;求人谅解,要说“包涵”。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其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

“行”,有“乐曲”的意思。

【解析】“三十而立”出自《论语》。

7.“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八年级某班特举办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6分)
材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距今已有四年之久。

“二十四节
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
和精神。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 000多年。

(1)阅读上面的材料,请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分)
示例: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义重大。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

(2分)
示例: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3)有同学认为现代科技很发达,想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上网查查就行了,没必要举行这样的活动。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说理由。

(2分)
示例:不同意。

因为活动的举行,有利于加深“二十四节气”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能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网络上查阅虽然快捷,但只是生硬的定义,同学们查阅过后会很快忘记,效果不显著。

8.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5)李清照在《渔家傲》中表达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6)请完整默写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

(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调名,“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时荆轲《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B.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后的战况,敌军“压城”,将士严阵以待,号角震天响,守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C.诗的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展示了奋力抗敌,报效国家的决心。

D.战争总是残酷的,伴随着痛苦、流血、牺牲,如同杨炯在《从军行》中说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样,“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也描写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
面。

【解析】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况。

10.尾联引用了什么典故?引用这一典故的作用是什么?(3分)
示例:引用了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1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B.死于安.乐安:安逸
C.百里奚举于市.市:交易
D.空乏
..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解析】市:集市。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2分)
A.选文第一段前半部分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示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一段后半部分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解析】D项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

14.在孟子看来,人怎样才能成才?(3分)
示例: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
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15—18题。

(13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4分)
(1)贫贱不能移.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2)此之谓.大丈夫谓:称作
(3)俄.有使使止之俄:不久
(4)见闻者无不流涕.涕:眼泪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母命之./系之.衣带间
B.安居而.天下熄/学而.时习之
C.即为.绝笔自赞/以顺为.正者
D.至则.死矣/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A项“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代词,代指遗书;B项“而”,表承接,就;C项“为”,写下/作为;D项“则”,表顺承,相当于“就”/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8.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一身浩然正气,最终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
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乙文参考译文】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9—23题。

(13分)
王彦章死节
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率五百骑守捉[注]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

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

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

【注释】守捉: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军、城、镇、守捉皆有使。

1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2分)
A.唐兵/攻兖州
B.使/率五百骑守捉东路
C.彦章以兵/少战败
D.非死/不能报
【解析】应划分为:彦章/以兵少战败。

20.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3分)
(1)欲全活.之活:使……活下来
(2)彦章谢.曰谢:推辞
(3)遂见.杀见:被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
现在兵败被俘走投无路,不处死我还等什么呢?
(2)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哪有早上为梁效力而晚上又为晋效力的道理,(这样)我活着有何脸面见天下的人呢!
22.选文记叙他“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有什么作用?(2分) 示例:用他自己的话说明他的忠义。

23.选文主要表现了王彦章什么样的精神?(2分)
示例:表现了王彦章宁死不屈、爱国忠君的精神。

【参考译文】
唐兵攻打兖州,末帝征召彦章,命他率领五百人马驻守东路,彦章因兵少而战败,被晋人捉拿。

彦章是个武人,没有读过书,经常用民间俗话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庄宗敬爱他骁勇善战,想保全他的性命。

彦章推辞说:“我与陛下血战了十多年,如今兵败被俘走
投无路,不处死我还等什么呢?况且我深受梁国的恩惠,不死就无法报答,哪有早上为梁效力而晚上又为晋效力的道理,(这样)我活着有何脸面见天下的人呢!”于是彦章被杀,终年六十
一岁。

三、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因为语文,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释放心灵与思绪,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人交流、与未来交流、与书本交流……
请以《跨越时空的交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