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
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
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
究对象。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
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
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
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也可以说,其研究的主题是伦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一种文化伦理的视角论证了新教伦
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
研究假设:新教教义的某种解释曾经造成过某种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动机。
三个方面的论证: a.新教徒所拥有的财富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共同性 c.其他文明中的宗教伦理
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
的“选民”。
“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成为“选民”。
如此,信徒们会在宗教热情的激励下拼命地工作。
同时,新教的禁欲主义不允许教徒挥霍金钱,而是推动他去积累资本。
因此,新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劳动视为对宗教神圣“天职”的履行,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
的资本主义精神。
利益分析的方法:(1)宗教利益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2)在集体层面上,这两种利益的结合使得人类的能量强有力地集中,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得以释放。
这种精神条件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结合就必然产生了资本主义。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现代资本主义
《经济与社会》:对经济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理解的社会学(understanding)或称解释的社会学
意义的世界
韦伯还对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论及
3)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
《社会分工论》
劳动分工的社会维度
社会劳动分工的原因—人口密度过大
社会劳动分工的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
带来了
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使社会整合起来。
与经济学家认识的劳动分工不同
西方国家的“经济失范”、“社会失范”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入手理解经济社会学
三个阶段或时期:(1)19世纪,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处得非常融洽
“对其他事物一窍不通的人多半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各种社会现象都在彼此交互作用
着,如孤立起来,则不能加以正确地理解。
”——穆勒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亚当. 斯密时代:良好的开端
1. 亚当.斯密活动的历史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的破晓时分”: 各门科学的不成熟时代
两部著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自由行走于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间
2.早期社会学家的好评
孔德:“伟大的导师”(Immoral Master)
马克思:受到斯密的重大影响:“劳动”、“分工”,
斯迈尔:“斯密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3. “好评如潮”的原因
斯密建构“一般社会科学”的尝试:“道义的”+“宽泛的”
4. 当代社会学如何研究斯密
以涂尔干的《分工论》为榜样
注意《国富论》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等的研究
强调斯密是“多维度的学者”:“看不见的手”与各种制度安排的结合(Swedberg)
5. 结论: 古典时期的良好开端
熊彼特:“交叉培育的可能性”(经济分析史)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三次冲撞
第一次冲撞:“方法论之争”
1. 孔德及其《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
2.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1839)
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毫无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演绎,并不科学
政治经济学者往往是作为律师和作家而开展工作的,因此并不具有学术性
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并不统一
结论:人们要想研究经济现象,就应当转向社会学
3. 孔德和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从1841-1847年,英伦三岛唯一作出积极反应的经济学家:与孔德通信7年,对实证主义表示支持
1865年与孔德决裂,开始批评实证主义
实际上是德国历史学派与早期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的英国版本
4. 英伦三岛关于“实证主义”的大争论(1870年)
参加者包括John Elliot Cairnes、Alfred Marshall、John Neville Keynes等英国早期著名政治经济学家
5. 经济学家的结论
孔德对于他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知之甚少,因此对经济学没有什么发言权
孔德批判演绎方法,但是空洞的归纳才一无是处
孔德主张“社会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女王”,但这门学科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
6. 评论:孔德的批判仍然具有的意义
经济学过于抽象,欠缺具体的经验内容
对经济现象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部分孤立地研究
经济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合情理的
7. “方法论”之争开启了第一次冲撞,其影响至深至远
第二次冲撞:“制度化之争”
1. “制度化之争”的基础:“智力的劳动分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况:学会和大学系科的建设
各个学科为了在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都必须陈述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
2. 美国作为典型案例的缘由
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出色研究
在整个20世纪,社会学在美国最为发达
世纪之初,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制度化过程之争也最为强烈
3. 美国的制度化过程
1880年:社会科学的分化:专业化的学科组织开始出现
1885年:“美国经济学会”成立
1890年:社会学开始作为独立系科在大学里出现
⒋经济学对社会学的打压
对社会学作为“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王”心存疑虑
1894年甚至将社会学家招到经济学会议的会场上,“要他们正在做些什么加以说明”
5.社会学家的反应: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坚持孔德路线,以社会学为“万王之王”
第二种策略:坚持社会学可以独立地分析经济生活现象
第三种策略:退守“剩余科学”(leftovers)
6.“制度化之争”的最终结果
“剩余科学”策略占据上风:社会学退出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协助社会学建立自己的学会(1905)
7.社会学第二次战败的原因:学术发展尚不成熟,大师们尚未出现或得到认同
第三次冲撞:价值中立之争
1. “价值中立之争”的起因
孔德批判经济学: “无视工人的痛苦”,并且反对“国家对无政府的工业秩序”加以干预
卡尔尼斯:科学与道德和政治无关
争论转化: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value-free,neutral)
2.社会学与“价值中立”
分不清“理应如此”和“现实如此”(is to be & ought to be)
“社会学”(sociology)和“社会主义”(socialism)的天然联系
在起源上与各种慈善事业有关
(philanthropy/charity/social work)
3.经济学与“价值中立”
经济学较早地区分了“事实”和“价值”、“科学”与“艺术”。
如:[例证]小穆勒的一段著名言论
4.评论:社会学家的下述批判是正确的
古典经济学家与现实有亲和性,多半不是采取批判的和超越的立场
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市场,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laissez-fair)
他们在原则上是与资本家而非工人阶级站在一起
5.结果:经济学家赢得了第三次争论
(2)“黑暗年代”
1920年代到1960年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长期隔膜
大家们后继无人。
(莫斯《礼物》)
三个表现:表现之一:社会学家长期地不去触动经济学的题目
表现之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互不往来
表现之三:当产生研究需要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各自发展出自己的“原始经济学”和“原始社会学”(熊彼特语)
“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其他方面而专一地集中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结构。
社会学则只处理留给它的一隅之地:用强调社会结构的方法,
分析非经济的论题。
”(斯维德伯格)
例证之一
19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经济学的九个邻居”)经济学对其相邻学科能作出什么贡献?
经济学从其相邻学科能获得些什么?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将社会学排除在外了。
我想,那些被我选入文章中的学科,大多是因为我能分别确认它们在某种方式上对经济学的贡献。
可能社会学没有对经济学作出什么很显著
的贡献,不论从哪方面说。
”(布坎南对斯维德伯格的回答,1988)
经济学:“新古典革命”
“新古典革命”奠定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经济学的“新古典革命”
⒈时间:1870年代以后
2. 代表人物:“边际革命”: 杰文斯(W.S. Jevons) 门格尔(K. Menge)瓦尔拉(M.L.Walras) “新古典革命”:马歇尔(A. Marshall) 帕累托(W. Pareto)
3. 新古典革命的主要内容:
“边际”+“效用”=分析工具
数学分析的引入和使用
奠立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根基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
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
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
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马歇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均衡价格论”,是其《经济学原理》的核心。
认为在其他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
“黑暗时期”的几个例外
①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经济学家闯入社会学领域并不是什么令人奇怪的事情。
他们研究工作的很大部分,特别是他们对制度和对构成经济行为的力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学家的研究领域重叠”
经济分析的四门“基础学科”
“第四门基础学科”——经济社会学。
在对经济行为的研究中,经济社会学将重点放在经济行为发生的制度中。
三篇关于社会学的研究: A.关于社会阶级:通过运用企业家理论来解释中产阶级家族的沉浮。
B.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处在资本主义之前并且毫无理性的,主要是尚武阶级或阶层意
识的表达。
C.《税国的危机》:“财政社会学”的研究。
从财政可以分析一个国家的行为。
熊彼特很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社会学的,并且丰富了今天的经济社会学。
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前途的分析
创新→经济繁荣→盈利消失→经济→衰退→新的创新→经济复苏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通过对资本主义宪法的修改或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用和平的方式,在资本主义体制范围内逐渐实现社会主义化是很可能的。
②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AGIL模型
社会系统生存与维系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必要功能):适应(Adaptation) 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维模(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经济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执行适应(A)功能《经济与社会》(与斯梅尔瑟合著)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学和经济学应该重新定义为社会系统一般理论的一部分。
经济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子系统,与其它三个子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文化系统——相互依存和相互交换,从而使社会系统趋于均衡。
“社会学帝国主义”
③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大转变、大转折、大转型、巨变
《大转型》:主要论题是,19世纪的英国革命性地尝试引入完全崭新类型的经济,一切事情
都围绕市场展开。
自我调节的市场(the self-regulating market)之形成
商品化:土地(自然)、劳动力(人)、货币
前所未有的大转变
“市场社会”——将市场原则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吞噬社会
“一个文明被没有灵魂之制度的盲目行动摧毁了,而这制度唯一的意图是物质福利的
自动增加。
”
“嵌入”概念(embeddedness):波兰尼以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方式运用这一概念。
当前的用法:意味着经济行为大体上“嵌入”于社会结构的某种形态。
波兰尼的用法:当经济行为“没有嵌入”或者没有被社会或非经济权威控制的时候,他们变
得具有破坏性。
资本主义的真实问题,是经济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经济,是“社会关系
嵌入于经济系统中。
”
对当代新经济社会学产生深刻影响
经济生活的整合方式
a.互惠—发生在对称的团体之间,如家庭、亲属团体和邻居
b.再分配——团体中的物品分配,如国家,非对称的
c.交换——由价格决定的市场进行物品分配
④彼得·布劳(Peter Plau)
社会交换理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无疑会
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
社会交换领域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3)新的经济社会学的崛起1970年开始,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越境行动”
①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
向社会学的传统领域不断进入
《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教育作为投资的特殊形式、《犯罪与惩罚:经济分析法》:“理性犯罪”、《家庭论》:家庭= “小型工厂”、《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理性选择作为分析人类行为的普遍方法
将理性选择的分析进一步延伸到传统、时尚、广告、吸毒等领域。
“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确实,我坚持这样的立场——经济学研究是一个能够用于所有人类行为的全面的研究方
法。
经济学研究的应用被认为象前面定义所给的经济学范围一样广泛。
这是一个与宽泛和绝
对的定义相称的适宜的方法,,”
贝克尔的学说在整个社会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形成了“支持”与“反对”两种截然对立的
意见。
社会学界的支持派:詹姆斯. 科尔曼(James Coleman)及其《社会理论的基础》: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重建整个社会科学。
社会学界的反对派:以哈里森. 怀特(Harrison White)为代表
②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
经济学在社会学中的代言人
《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
理性选择社会学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具来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
将利益作为自己所有社会
学分析的基础。
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重建整个社会科学
核心思想:人们都是理性地采取行动来满足他们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③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
社会学的反攻
将贝克尔的行为斥责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在1980年的“美国社会学年会”上的发言:“鉴于经济学已经进入社会学的领域,所以,社
会学也要进入经济学的领域”。
1981年的论文“市场是从哪里来的”,被认为是社会学向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首次进军。
社会网络学派的关键性开创者之一,并亲手培养了诸如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迪玛奇奥(Paul DiMaggio)等一批新经济社会学家。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多元的局面
“新经济社会学”只是“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探讨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等传统上被认定是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那些现象并对之给出社会学解
说。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处于社会学的领军地位,导引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学的发
展。
经济社会学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帕森斯学派解体所带来的10多年沉寂之后,随着“新经
济社会学”的崛起,经济社会学正在逐步恢复自己在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
经济社会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并对相关学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后出现的多元格局
五个学派:理性选择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经济学、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交
易成本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与社会学关系的六个基本趋势
趋势之一:当今情境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自19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第一次开始分析制度。
这已经在经济学本身,以及在与社会学的可能的对话中,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发展。
重要的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做出了努力,去加深这一对话。
因为这两个学科都需要填补由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对经济制度的忽视而造就的空白。
趋势之二:“帝国主义”模式,无论其为社会学的形式,还是经济学的形式,作为处理经济
行为和制度的方式,,都是不允许的。
每一种行为的决定因素的复杂性,都提示着对非单一性的研究路径的更为科学的使用。
“帝国主义”的字眼当然极大地刺激了围绕着经济与社会
的讨论。
不过,这种[“帝国主义”]路径势必以牺牲冷静的研究为代价,激起领土战争,从
而变成在科学上没有产出的方法。
趋势之三:相应地,按照我们的观点,追寻韦伯和熊彼特在他们的社会经济学中(Sozialoekonomik )所采纳的那种方法,即宽基础和跨学科的方法,是更有成效的。
换言之,经济社会学应当有其自己独特的面貌,同时又与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人类学一起运
作和共同存在。
趋势之四:虽说当下的多元方法是按照正确的路线运动的,但引人注目的是:旨在理论综合
的广泛努力尚付阙如。
若没有理论化的互补的路线,则经济社会学领域,,将势必是散漫无
际的。
持续努力地塑造经济社会学的理论焦点,以及对其发现加以综合性解释的工作,都是本质性的。
趋势之五:将经济学和社会需关联起来的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仍然是可被称之为“互补性
连接”的领域。
学科性的任何研究都必定以若干操作变量和决定因素为焦点,并将其它变量“冻结”为参照假设。
如此冻结起来的疆域,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条路线的立场看来,正
是是设问的领域。
正是这一关于操作变量和参数的概念地位的严格角色的对话,才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沟通和理论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前提。
趋势之六:由于一个世纪对经济制度的忽略带来的空白,我们还希望提出贯通经济学和社会
学之间通常边界的新问题。
由于这个原因,最本质的是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间存在一种
意愿,以迎接新的和不熟悉的思想。
如同当前这样的机会是很稀罕的,不应该被忽视。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
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
(“新”之所在)
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研究对象(What is analyzed?):
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
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
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
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
等。
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
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1994),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
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2001)
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SUNYSB或SBU),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
“新”“旧”经济学的主要差异:陆德梅朱国宏,“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探微”
马克?格兰诺维特
“网络视角”(network perspective)的主要代表人物
“用社会学的解释变量替代经济学的解释变量”(F. Dob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