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江阴二中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检测(有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
2.下列各图中,属于晶体液体凝固的图象是()
A.B. C.D.
3.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究事理开始的。

根据对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分析,你认为吸热放热特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夏天吃雪糕凉爽B.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
C.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D.商贩利用干冰给鱼虾降温
4.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和“有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可以减慢蒸发的方法”用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将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B.速度定义、定义式、图象相互变换
C.将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很细
D.由升华吸热想到凝华放热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
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如图所示的小姑娘正在拉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关于二胡演奏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B.二胡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声音一定不会成为噪声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20000Hz
C.通过听声音就判断保温瓶里水快满了,是因为音调发生了变化
D.鼓发出声音是鼓面振动产生的,MP3播放音乐不是振动产生的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超声波的产生
9.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错误越小
10.甲、乙两辆车沿着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时,它们行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B.前3s内,甲车的速度等于乙车的速度C.当t=3s时,乙车通过的路程是90m D.当t=5s时,甲、乙两车相距40m
11.小明去上学,他先以2m/s速度走了1分钟,然后以5m/s的速度跑了5分钟,最后1分钟以1m/s的速度步行到学校。

则小明从家到学校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A.2m/s B.3m/s C.4m/s D.5m/s
12.下列情况不属于
...机械运动的是()
A.空中飞行的小鸟B.月亮升上了天空C.水中游动的鱼D.铁生锈了
二、填空题
13.如图甲,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用温度计测量冬夜室外温度,读数如图乙,室外温度为______℃;如图丙,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某汽车速度表如图丁,则该汽车此刻的速度为______km/h。

14.在冬奥会滑冰比赛中,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划痕,使冰面恢复平整,常在比赛间隙进行“补冰”。

“补冰”时工作人员在冰面上浇水,并向浇水处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______吸热,使水______成冰。

(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某种物质放热发生凝固过程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此物质的熔点为______℃;其凝固过程用时______min。

16.“十一”期间,小明与同学们一起旅游,来到一座大山前,对着悬崖大声喊了一声,1.8s后听到回声。

小明喊话时站立的位置到悬崖的距离为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____形式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7.地震时有些动物能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它们听到了地震时产生的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6s后收到回声信号,则此处海洋的深度为_____m(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18.甲、乙两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3:1,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
两车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

19.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情景,其中所使用的工具是_____,该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为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min___s。

某同学采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硬币的直径D=___cm。

20.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若以船上坐着的人为参照物,船是______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三、解答题
21.宁德的春季,每当“回南天气”到来时,教室的墙壁、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
22.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结构示意图,请仔细观察这三种温度计,说出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的地方与它们的用途有什么联系?
2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一个人面对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那么人距离山有多远?
24.某司机驾驶汽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直线向高山的方向驶去,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了鸣笛的回声.问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高山的距离有多远?
25.小明的父亲是一个运油车司机,他驾驶的运油车长12m(如图所示)。

一次,他驾驶
运油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穿山隧道,测得运油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20s。

(1)穿山隧道的长度是多少?
(2)若运油车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行15min,停车给加油站供油
10min,再以72km/h的速度运行20min,则运油车在这一段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6.2019年10月1日进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

中国男女4×100米接力以双双晋级决赛。

在决赛中男队获第七名,女队获第一名(由于犯规被取消),这一成绩是历史性的突破。

如图所示为标准4×100m运动场的第一道跑道示意图,两直道长均为87m。

两圆弧道长均为113m。

在4×100m接力赛中,第二、三、四棒运动员必须在接力区内交接棒,在助跑区内助跑。

(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1)若第一、二、三、四棒同学的跑的速度分别为8m/s、8.5m/s、9m/s、9.5m/s,他们各自跑100m,则他们的总成绩为多少s?
(2)第二棒、第四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分别为多少m?
(3)若四位同学按上面的速度跑的总成绩最好是多少s?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A.树叶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护目镜上的“水雾”,是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C.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水分汽化成了水蒸气,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熔化成了水,故D不符合题意。

2.A
解析:A
A.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符合题意;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C.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D.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C
【分析】
考查物态变化中吸放热问题
夏天吃雪糕凉爽,雪糕是熔化吸热;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是冷水汽化吸热,手不烫;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霜是凝华放热;商贩利用干冰给鱼虾降温,干冰升华吸热。

故选C。

4.D
解析:D
【分析】
由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减慢蒸发的方法,这是逆向思考法。

A.将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采用的是分类法,故A不符合题意;B.速度定义、定义式、图象相互变换,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将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很细,采用放大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升华吸热想到凝华发热,采用逆向思考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解析:C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三大类,因为水能够传播声音,所以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可研究的是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即减小不必要的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6.A
解析:A
【分析】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中传播。

(3)我们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其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4)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环保角度出发,不管声音是优美动听,还是杂乱刺耳的,只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的,都可以称为噪声。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中传播,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弦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故C错误;
D.根据从环保角度出发的噪声定义可知,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在有些情况下,二胡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成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7.C
解析:C
A.真空无法传声,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故B错误;
C.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有关,向保温瓶中装水时,空气振动发声,不断加水,空气柱越来越短,音调越来越高,所以通过听声音就判断保温瓶里水快满了,故C正确;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MP3播放音乐也是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8.A
解析:A
A.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故选A。

9.B
解析:B
【详解】
A.估计值只估读一位,故A错误;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
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误差越小,故D错误。

10.D
解析:D
【详解】
A .由s -t 图象可知,甲、乙两车运动的图象都是一条斜线,表示其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A 错误;
BC .由s -t 图象可知,前3s 内,甲车运动的路程s 甲=90m ,乙车运动的路程为
s 乙=90m-60m=30m
则甲车的速度
90m 30m/s 3s
s v t =
==甲 乙车运动的速度 30m 10m/s 3s s v t =
==乙乙 比较可知,前3s 内,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BC 错误;
D .当t =5s 时,甲车通过的路程
s 甲=v 甲t =30m/s×5s=150m
乙车通过的路程
s 乙=v 乙t =10m/s×5s=50m
由s -t 图象可知,两车同时运动,且开始运动时两车相距s 0=60m ,故甲、乙两车相距
0150m 60m 50m 40m s s s s ∆=--=--=甲乙
故D 正确。

故选D 。

11.C
解析:C
【详解】
小明同学第一段通过的路程为
1112m/s 1min 2m/s 60s 120m s v t ==⨯=⨯=
第二段通过的路程为
2225m/s 5min 5m/s 300s 1500m s v t ==⨯=⨯=
第三段通过的路程为
3331m/s 1min 1m/s 60s 60m s v t ==⨯=⨯=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120m 1500m 60m 1680m 4m/s 1min 5min 1min 420s
s v t ++=
===++ 故选C 。

12.D
解析:D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空中飞行的小鸟、升空的月亮、水中游动的鱼其位置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而铁生铁其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3.40-2134111146
解析:40-21341.1114.6
[1]如图甲,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4.40cm 1.00cm=3.40cm
-
[2]图乙中示数越往下越大,说明此时是零下,分度值是1℃,所以此时的气温是-21℃。

[3]图丙中分针指在5min和6min之间,更靠近6min,所以是后半分钟,大盘的分度值是0.1s,所以秒针所指的时间是41.1s,所以此时的时间是5min41.1s,即341.1s。

[4]由图丁可知,汽车速度表的分度值是4km/h,指针在112km/h与116km/h之间,则该汽车此刻的速度为114.6km/h。

14.升华凝固
解析:升华凝固
[1][2]向浇水处喷撒干冰,由于干冰在常温下极容易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导致周围温度降低,水遇冷就会凝固成冰。

15.10
解析:10
[1]晶体凝固时温度时凝固点,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故由图可知凝固点是80℃,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所以熔点也是80℃。

[2]由图可知,凝固过程所用的时间为
18min-8min10min
t==
16.波的
解析:波的
[1]声音从悬崖传到人耳的时间:
1
1.8s0.9s
2
t=⨯=,

s
v
t
=得小明与悬崖的距离:
340m/s0.9s=306m
s vt
==⨯;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17.次声波4500
解析:次声波4500
[1]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都能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可以绕过较大的障碍物传播的很
远,人感觉不到,但有些动物能感觉到;
[2]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1632s s t =
⨯= 根据s v t
=可知,该处海水的深度: 1500m/s 3s 4500m s vt ==⨯=
18.2:3超声波
解析:2:3 超声波
[1]由s v t
=可得: 212313
s t v s v s t v s v ==⨯=⨯=甲
甲甲甲乙乙乙甲乙乙
故甲乙两车所用时间之比为2:3;
[2]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测量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
19.刻度尺1cm3103375250
解析:刻度尺 1cm 31.0 3 37.5 2.50
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起始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刻度即为木块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详解】
[1]图甲中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

[2]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

[3]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40.0cm 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71.0cm ,所以物体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
L =71.0cm−40.0cm=31.0cm
[4][5]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指针在3min 和4min 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 ,而大盘指针在37.5s ,因此秒表读数为3min37.5s 。

[6]刻度尺每一大格代表1cm ,那么每一个小格就是1mm ,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起始端从5.00cm 开始,右端对的刻度是7.50cm ,则硬币的直径
D =7.50cm -5.00cm=2.50cm
20.船静止【详解】1两岸青山相对出是指青山在运动这时以船为参照物青山和船之间位置发生了改变;2若以船上坐着的人为参照物船与人之间位置没有发生
变化船是静止的
解析:船 静止
【详解】
[1]“两岸青山相对出”是指青山在运动,这时以船为参照物,青山和船之间位置发生了改
变;
[2]若以船上坐着的人为参照物,船与人之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船是静止的。

三、解答题
21.回南天一般发生在天气比较闷热、且湿度比较大(空气中所含的水汽比较多)的时候,较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地砖、墙壁、黑板,会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
【解析】
试题分析:回南天一般发生在天气比较闷热、且湿度比较大(空气中所含的水汽比较多)的时候,较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地砖、墙壁、黑板,会液化放热形成小水珠.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22.见解析所示.
【分析】
每种温度计的用途不同,实验用的温度计测量范围较宽,故是-20℃~110℃,体温计是测人体的温度的,故测量范围窄,但要求精确,分度值就较小,为0.1℃,寒暑表是测量气温的,范围为:-30℃~50℃.
甲是实验用温度计,测量范围为-20℃~110℃,分度值为1℃;
乙是体温计,测量范围为35℃~42℃,分度值为0.1℃;
丙是寒暑表,测量范围为-30℃~50℃,分度值为1℃.
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因为它们的用途不同,要求的精确度不同.
量程设计的理由:
空气温度一般在-20℃~50℃之间
人体的温度低于35℃、高于42℃就处于危险状态了
实验所测温度往往偏高,有时达到10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及其原因.
23.680m
【分析】
人发出的声音经高山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人传到高山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此人与高山之间的距离.
声音从人发出传到高山的时间:
1
42
2
t s s,
=⨯=由
s
v
t
=可得,人与山之间的距离:
340/2680
s vt m s s m
==⨯=.
答:人距离山有680m.
【点睛】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人传到高山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24.640m
汽车行驶的速度:
v1=72km/h=20m/s
由v=s
t
得:在t=4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4s=8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s2-s1,
s=1
2
(s2-s1)=
1
2
(1360m-80m)=640m
答:汽车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640m.
25.(1)288m;(2)52km/h
(1)已知运油车的速度和通过隧道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到穿过速到的路程,隧道长等于该路程减去车长;
(2)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分别求出车在没短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再把每段路程相加可得总路程,每段路程所用时间之和为总时间,最后利用速度可得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详解】
(1)车速
v=54km/h=15m/s

s
v
t
=可知车通过隧道的路程
s=vt=15m/s×20s=300m
则隧道的长度
s隧道=s-s车长=300m-12m=288m (2)已知运油车的速度
v1=60km/h

s
v
t
=可得,运油车15min通过的路程
111
1
60km/h15h15km
60
s v t
==⨯⨯=
运油车的速度
v3=72km/h

s
v
t
=可得,运油车20min通过的路程
333
1
72km/h20h24km
60
s v t
==
=⨯⨯
运油车在这一路段通过的总路程
1315km24km39km
s s s=
'=++=运油车在这一路段所用的总时间
123
3 15min10min20min45min h
4
t t t t
'=++++==
=
则运油车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
39km 52km/h 3h 4
s v t ''=
==' 答:(1)穿山隧道的长度是288m ; (2)运油车在这一段路段的平均速度是52km/h 。

26.(1)45.9s ;(2)80m-120m ,80m-120m ;(3)10.5s
【详解】
解:(1)他们各自的成绩为
111100m 8m/s s t v =
==12.5s 222100m 8.5m/s s t v =
=≈11.8s 333100m 9m/s s t v =
=≈11.1s 444100m 9.5m/s
s t v =
=≈10.5s 他们的总成绩为 t =t 1+t 2+t 3+t 4=12.5s+11.8s+11.1s+10.5s=45.9s
(2)第二棒手拿棒跑的开始最小位置在90m 处,开始的最大位置在110m 处,最后最小位置在290m 处,最后最大位置在210m 处,手拿棒跑的最大距离范围为
210m-90m=120m
手拿棒跑的最小距离范围为
190m-110m=80m
第二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是80m-120m 。

第四棒手拿棒跑的开始最小位置在190m 处,开始的最大位置在210m 处,最后最小位置在290m 处,最后最大位置在310m 处,手拿棒跑的最大距离范围为
310m-190m=120m
手拿棒跑的最小距离范围为
290m-210m=80m
第四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是80m-120m 。

(3)由(1)可知四位同学按上面的速度跑的总成绩最好是10.5s 。

答:(1)他们的总成绩为45.9s ;
(2)第二棒、第四棒手拿棒跑的距离范围分别是80m-120m ,80m-120m ;
(3)四位同学按上面的速度跑的总成绩最好是10.5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