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语文高考试题分类解析 专题24 文化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4 文化常识
1 .(2016·天津卷·T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各句中涉及的年龄,然后对其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①中的“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②中的“豆蔻”指少女十三四岁;③中的“加冠”指男子二十岁;④中的“知命”即“知天命”,指五十岁;⑤中的“不惑”指四十岁。
故选D。
【知识拓展】
古代表年龄的词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的左右两个髻,借指幼年。
4.始龀:七八岁。
5.九龄:九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女子十五岁。
8.志学之年:十五岁。
9.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10.二八:十六岁。
11.加冠:男子二十岁。
12.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13.而立:三十岁。
14.不惑:四十岁。
15.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五十岁。
16.花甲:六十岁。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子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7.耳顺:六十岁。
18.古稀:七十岁。
19.耋:七八十岁。
20.耄:八九十岁。
21.米寿:八十八。
22.白寿: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
23.期颐:百岁。
24.茶寿:一百零八岁。
2. (2016·江苏卷·T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
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①“假笑啼”说的正是戏曲表演特点,“古衣冠”是古代的事情,也就是古装戏,据此可初步断定此对联写的是“昆曲”。
②“疑雨疑云”是说让人分不清真假,“颇多关节”是说其内容情节曲曲折折;“绘声绘影”是指声音像真的一样吸引人;“巧合连环”有前后内容遥相呼应之意: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初步推断,此对联写的是“评书”。
③“白雪阳春”正是高雅乐曲的代名词;“高山流水”指的是音乐演奏的自然动听,因此可以初步判定,此对联写的是“古琴”。
④“傀儡”是“木偶戏”的别称,“木偶戏”又称“傀儡戏”,“开幕几疑非傀儡”是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舞台”当然与戏曲表演有关,所以,此对联写的是“木偶戏”。
综合分析,正确答案是B 项。
【知识拓展】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相传,昆曲的流行与一个叫贯云石的人有关。
他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辞官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
他善作散曲。
他所创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氏,后称为“海盐腔”,流传至明代,为“昆腔”的先驱。
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等粤语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汉族一种古老的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
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方言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评书的表演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至20世纪中叶,多不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说演,服装也较不固定。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电子媒体及普通话推广的冲击之下,一些方言的说书文化日渐式微,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还仍然有其活力。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做琴,又有神农做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时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
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
”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