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演化探究及其预警指标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演化探究及其预警指标设计
【摘要】主题演化是网络舆情演化的重要形式,它是一个网络舆情要素的概化过程、主体活性增强的转换过程。
也是一个多主题的竟合过程。
主题演化既受到网络舆情核心要素的影响,也离不开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
主题演化的预警要综合运用定量、定性测量技术,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原主题的变异水平、外在催化水平、他主题的拉引水平等。
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网络舆情主题演化预警信息工作系统,包括信息捕获与提取模块、分析评估模块和结论通报模块。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演化;预警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舆情是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意见,是公众诉求的一种直接反应。
有效的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对于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立灵敏高效的舆情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决策服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网络舆情工作是其重要基础。
当前,网络舆情研究处于上升阶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2012年度分别共资助了13项、11项舆情研究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将“社会舆情与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机制”等作为相关学科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
教育部2012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网络舆情工作是这种机制运作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件,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社会稳定中最敏感的区域。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网络舆情的自身特性来看,演化是网络舆情的常生态,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实际上是对网络舆情演化的研判。
网络舆情演化内涵丰富,包括网络舆情的主题演化、强度演化、实践演化。
主题演化是网络舆情由一主题演化成其他新的主题,新旧主题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相关性。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演化预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是网络舆情演化预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目前多数已有研究中,尚缺乏对网络舆情演化的深入分析,往往将网络舆情演化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一现象,网络舆情演化预警研究停留在一个相对宏观的层面,预警机制的作用发挥相对于现实需要而言顾此失彼。
对网络舆情演化的监测实际上是对上述三类演化的监测,同时由于三者之间的交织关系,对主题演化的监测实际上也有助于对另外两类演化的监测。
主题演化的预警研究是对舆情预警研究的精细化。
将直接推动舆情强度演化、实践演化预警的研究。
(二)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基础
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疏堵结合,以导为主。
有效的疏导在于对具体主题演化的缘由、演化脉络特别是主题演化的走向有准确、适时的把握。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构建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将为有关部门揭示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可能状态。
并直接为网络舆情的疏导创造先机和主动权。
此外,研究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指标,将直接为网络舆情监测提供现实的可操作性工具,有助于构筑预防网络舆情主题无序发展、失控发展的防火墙。
(三)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是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力工具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于解决现实需求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
现实的问题在于教育工作者在把握学生的真正需求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存在学生的被需求现象。
网络舆情演化特别是主题的演化,实际上是大学生相关诉求的一个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工作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诊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当下状态特别是发展走向,准确捕获、及时满足学生真正的、合理的需求,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赢得主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思路
目前很多研究在构建预警机制方面主要有两种方法:(1)外在趋势判断法。
立足大量的案例,依靠经验、知识,综合运用逻辑推理对事态发展进行分析、判断,总结事态发展的一般性外在特征,通过监测这些特征来预警同类事态发展的趋势。
它是一种定性预测法(Qualitative Prediction Method),个性差异较大,或者说有一定的人为误差。
(2)内在因素判断法。
从因果关系出发,确立与最终结果相关联的内在影响因子,通过对影响因子的监测来预警事态发展的趋势。
它要求建立预测分析的数学模型,本质上是一种定量预测法(QuantitativePrediction Method)。
这种方法构建的预警模型对数理知识储备水平要求较高,在适用性、操作性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两种思路和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比较理想的应该是建立一种复合预测法(Composite Prediction Method),综合定量、定性技术,把趋势特征、影响因子作为综合预警指标,再通过定性的思路(如德尔菲法)分析获取的指标状态,并以此研判主题演化的趋势。
此外,预警的时效性是第一位的,准确性是第二位的。
准确性与时效性往往是矛盾的,准确的预警在于占有大量有用信息,而信息的占用、甄别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恰恰要牺牲时效性。
但时效性是预警的生命和价值。
因此必须在确保时效性的要求下,重新认识、定义“准确性”的内涵。
把准确性从一个具体百分比的点的概念理解为一个区间的模糊概念。
因此,具体使用指标测算时,采用模糊对应的方法。
如可以采取“如果一那么;更可能;X越如何。
Y就越如何”等形式。
3.中介性事项的变化
中介性事项是网络舆情演化的刺激物。
在网络舆情的生成过程中,中介性事
项具有直接的诱发性和初值敏感性,中介性事项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诱发舆情主体的分化,为网络舆情主题演化创造条件。
2008年10月11日晚,哈铁公安局直属公安处刑警大队副大队长齐新、肇东市公安局民警李锋、哈铁公安局指挥中心民警刘力男、哈尔滨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李鑫宇、香坊分局民警王金刚、交警支队民警栾界,乘车来到南岗区西大直街糖果酒吧。
在酒吧门前,林松岭和原大学同学车亮、杨森、潘兴、王振超以及两名女青年,与齐新等人发生口角进而厮打。
事件中,多人不同程度受伤。
林松岭死亡。
12日,猫扑论坛出现了一篇《昨晚哈尔滨6警察将哈体育学院学生当街殴打致死》的帖子,该帖子迅速被转至天涯、新浪、西祠胡同等各大论坛,“警察”、“大学生”、“当街殴打”等字眼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眼球,网上也掀起了对警察的讨伐。
13日,黑龙江电视台播放了现场监控录像,显示死者林松岭在酒吧外手持布道板砖砸向正从酒吧出来的警察齐新,被人拉开后,林松岭又上前打向齐新,之后双方开始斗殴。
14日,有网友将这段录像放到网上,帖子被迅速转发到各大论坛,中介性事项的颠覆性变化引起网友对死者的质疑,于是舆情主题开始发生转向,出现对死者的声讨。
4.舆情客体反应水平
大学生网络舆情客体是中介性事项所涉及的学校各个教学管理与服务部门,甚至包括相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舆情客体的反应水平是左右舆情主题演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往往舆情客体的不恰当反应,直接导致网络舆情的主题演化。
2010年10月16日晚。
在河北大学新区生活区,一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飞,致使两人一死一伤。
当保安和学生要求肇事司机下车时。
肇事者李启铭却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爸是李刚”。
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场人肉搜索,李启铭、李刚被网民大起底。
而案情的相关细节迟迟未有官方的回应。
在此过程中,有人曝出了河北大学下令封口的传闻。
并有该校一位老师对记者称,“出了这种事不能全怪学校,国家一直下大力度抓矿难,照样有很多砸死人事件”的“矿难论”。
至此,舆情发生转向,学校甚至河北大学校长也成为声讨对象,被网友人肉。
5.新的刺激因素(包括重要人物、主流媒体)
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因新的刺激而产生重要的转向。
其中,重点人物的态度取向、诉求主张会直接影响到舆情的主题演化。
由于某些舆论领袖的作用。
网络舆情由最初常规的道德或法律裁判而转向了对社会更深的认知或分析。
例如,香艳日记案例中,开始由于大众化网民的常规性知识或认知的作用,舆情指向了韩峰及其腐化行为,而随着韩寒等舆论领袖基于社会现象的认知而认为韩峰是好干部时,网络舆情指向随之变化。
此外,媒体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依然承担为社会大众制造议题、设置议程的重要作用。
广大受众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能不深深地依赖传统大众媒介。
在网络舆情中,媒体的作用非常明显,媒体报道是成为网络热点的必要条件。
一些重要媒体的介入会对舆情主题演化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6.他主题的吸附
如前所述,网络舆情主题演化前始终有多个主题舆情并存,主题诉求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吸附力,吸附力越大的主题诉求,原有主题就越可能向其演化。
其中,吸附力指数=包容度*(敏感度+利益相关度)。
如果主题A的诉求越是包容主题B的诉求,主题A越是敏感(特定的诉求对象、特定的诉求内容越是能挑动大学生集体记忆、集体认同的,就越敏感),主题A就越具有吸附力,主题B越有可能向其演化。
此外,越是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越容易引起关注,“与众多人利害攸关的新闻事件比那些较不引人动情的新闻事件在人口中传播得更快也更广”。
因此,包容度、敏感度、利益相关度是影响吸附力指数的重要因素。
四、基于特征分析与动因分析的网络舆情主题演化预警指标
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是一个多层级的任务系统。
包括对演化的可能性大小预警、演化的具体主题指向预警。
因此,在从趋势特征、影响因子两个角度研制预警指标时应注意功能上有所区别。
具体指标见表1。
(一)一级指标:原主题变异水平
1.二级指标:主题诉求一致性程度
主题诉求的多元化是导致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重要原因。
主题诉求越一致、越清晰,而非松散、模糊,主题演化的可能性就越小。
主题诉求的一致性,包括诉求对象的一致性、诉求标的的一致性。
这些一致性都是影响主题演化的重要因素。
也是预警主题演化的重要指标。
2.二级指标:要素概化与否
如前所述,主题演化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舆情要素的抽象化、概化是舆情主题演化的关键环节。
没有经过概化的过程,发生主题演化的概率非常小。
3.二级指标:舆情空间的容纳度
网络舆情的主题诉求必须相容于具体的舆情软空间,否则将引起舆情软空间的规制。
当主题诉求超出舆情软空间的容量时,舆情主题演化的可能性将逐步增大。
而且如前所述,舆情软空间既有外显部分,也有内隐部分。
相较于外显部分,内隐部分对主题的调节效力更长远、有效。
主题诉求愈是触及软空间的内隐部分,主题演化的可能性更大。
(二)一级指标:外在催化水平
1.二级指标:舆情要素变化情况
这里的网络舆情要素特指舆情客体、舆情中介性事项。
舆情客体的反应水平是影响舆情演化的原因之一,它包括反应的及时性(时间上的要求)、适宜性(效果上的要求)等。
而中介性事项的变化也能直接引起网络舆情的变化,包括舆情
的主题演化。
2.二级指标:多主题并存程度
多主题舆情并存并非主题演化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并存能加快主题的演化。
并存程度的含义在于是否有多主题并存、并存主题间的相关性程度。
其指标含义在于,越是有多主题并存的情况,主题间相关性越大,主题演化的可能就越大。
3.二级指标:主流媒体、重要人物的导向
主流媒体(主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含义,主流具有群际特点,每个群体都有该群体所共同认可的媒体,也即主流媒体)、重要人物(特别是舆论领袖)在网络舆情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评价导向直接对主题诉求的对象、标的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一级指标:他主题拉引水平
1.二级指标:他主题的吸附力
主题演化不是突变式的。
既有原主题舆情自身的作用。
也离不开他主题的吸附。
当存在多个主题舆情的情况下,原主题舆情更易于向吸附力强的主题舆情演化。
如前所述,吸附力的可衡量标准包括他主题对原主题诉求的包容度、他主题的敏感度及利益相关度。
2.二级指标:舆情空间的容纳度
原主题向他主题演化。
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他主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能容纳于特定的舆情软空间。
他主题越是相容于舆情软空间,原主题就越容易向其靠拢、演化。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是一般意义上的舆情主题演化预警指标,应用到大学生网络舆情主题演化的预警,必须注意大学生群体在具体指标值上的特殊性。
比如对于影响他主题吸附力的敏感度、利益相关度等,大学生群体有其特有的敏感点及利益诉求。
因此在具体运用语义分析、德尔菲法赋值时,要围绕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组建专家组时要有学生工作一线工作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