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大定风珠,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
方剂之治风剂之平熄内风之大定风珠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下午 06:22
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组成] 1、生白芍六钱(18g) 2、阿胶三钱(9g) 3、生龟板四钱(12g) 4、干地黄六钱(18g) 5、麻仁二钱(6g) 6、五味子二钱(6g) 7、生牡蛎四钱(12g) 8、麦冬连心,六钱(18g) 9、炙甘草四钱(12g) 10、鸡子黄生,二枚(2个) 11、鳖甲生,四钱(12g)
[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现代用法:水煎,去渣,入阿胶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分三次温服)。
[功用] 滋阴熄风。
[主治] 阴虚风动证。
手足瘈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方解] 大定风珠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因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阴液大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故手足瘈疭;真阴欲竭,故见形瘦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有时时欲脱之势。
此时邪热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
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熄内动之虚风。
君药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阴养液以熄虚风。
臣药生白芍、干地黄、麦冬壮水涵木,滋阴柔肝,重用。
佐药龟板、鳖甲、牡蛎、麻仁、五味子、生白芍、甘草,阴虚则阳浮,故以龟板、鳖甲、牡蛎介类潜镇之品,滋阴潜阳,重镇熄风;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酸收,与滋阴药相伍,而收敛真阴;与生白芍、
甘草相配,酸甘化阴。
以上诸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滋阴熄风。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大定风珠配伍,以大队滋阴养液药为主,配以介类潜阳之品,寓熄风于滋养之中,使真阴得复,浮阳得潜,则虚风自熄。
大定风珠由加减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阿胶、麦冬、麻仁)加味变化而成。
由于温病时久,邪热灼伤真阴,虚风内动,故加鸡子黄、五味子、龟板、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之品,从而由滋阴润燥之方衍化而成滋阴熄风之剂。
[运用]
1.辨证要点大定风珠是治疗温病后期,真阴大亏,虚风内动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神倦瘈疯,舌绛苔少,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气虚喘急,加人参补气定喘;
气虚自汗,加人参、龙骨、小麦补气敛汗;
气虚心悸,加人参、小麦、茯神补气宁神定悸;
低热不退,加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
3.现代运用大定风珠常用于乙脑后遗症、眩晕、放疗后舌萎缩、甲亢、甲亢术后手足搐搦症、神经性震颤等属于阴虚风动者。
4.使用注意阴液虽亏而邪热尤盛者,非本方所宜,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3下焦篇):“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
”
方剂之治风剂之平熄内风之天麻钩藤饮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下午 06:17
天麻钩藤饮
《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 1、天麻(90g)2、钩藤(12g)3、生决明(18g) 4~5、山栀黄芩(各9g) 6、川牛膝(12g) 7~11、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用法] 水煎,分2—3次服。
[功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或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方解] 天麻钩藤饮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
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
证属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治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法。
君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臣药石决明、川牛膝,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活血利水。
佐药杜仲、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夜交藤、朱茯神,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
诸药合用,共成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剂。
[运用]
1.辨证要点天麻钩藤饮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眩晕头痛剧,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
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加龙胆草、夏枯草,加强清肝泻火;
脉弦而细,加生地、枸杞子、何首乌以滋补肝肾。
3.现代运用天麻钩藤饮常用于高血压病、急性脑血管病、内耳性眩晕等属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
2.方论选录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本方为平肝降逆之剂。
以天麻、钩藤、生决明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补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平肝之逆;并辅以夜交藤、朱茯神以镇静安神,缓其失眠,故为用于肝厥头痛、眩晕、失眠之良剂。
若以高血压而论,本方所用之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等,均经研究有降低血压之作用,故有镇静安神,降压缓痛之功。
”
[临床报道]
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以例,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西药常规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4周。
结果: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29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死亡3例。
[伍大华,等.天麻钩藤饮为主治疗高压性脑出血64例总结。
湖南中医杂志 2000;16(6):10]
方剂之治风剂之平熄内风之镇肝熄风汤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下午 06:08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1、怀牛膝一两(30g) 2、生赭石一两(30g),轧细 3、生龙骨五钱(15g),捣碎 4、生牡蛎五钱 (15g),捣碎 5、生龟板五钱(15g),捣碎 6、生杭芍五钱(15g) 7、玄参五钱(15g) 8、天冬五钱(15g) 9、川楝子二钱(6g),捣碎10、生麦芽二钱(6g) 11、茵陈二钱(6g) 12、甘草钱半(4.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 类中风。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喁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方解] 镇肝熄风汤所治之类中风,张氏称之为内中风。
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肝阳化风所致。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红如醉;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肝火盛,则心中烦热;肝阳偏亢,气血随之逆乱,遂致卒中。
轻则风中经络,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喁斜;重则风中脏腑,眩晕颠仆,不知人事等,即《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本证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为标,但以标实为主。
治以镇肝熄风为主,佐以滋养肝肾。
君药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重用引血下行,并补益肝肾。
臣药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
佐药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涵木,滋阴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恶抑郁,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和胃安中,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
全方重用潜镇诸药,配伍滋阴、疏肝之品,共成标本兼治,以治标为主的良方。
方中茵陈,张锡纯谓“茵陈为青蒿之嫩者”。
为此,后世医家有的改用青蒿,有的仍用茵陈。
从该书“茵陈解”及有关医案分析,当以茵陈为是。
[运用]
1.辨证要点镇肝熄风汤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
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抑或中风之后,皆可运用。
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心中烦热甚,加石膏、栀子以清热除烦;
痰多,加胆南星、竹沥水以清热化痰;
尺脉重按虚,加熟地黄、山茱萸以补肝肾;
中风后遗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不能复元,加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活血通络。
3.现代运用镇肝熄风汤常用于高血压、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
4.使用注意若属气虚血瘀之风,则不宜使用本方。
方剂之治风剂之平熄内风之羚角钩藤汤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下午 12:40
羚角钩藤汤
《通俗伤寒论》
[组成] 11、羚角片钱半(4.5g),先煎2、霜桑叶二钱(6g) 3、京川贝四钱(12g),去心 4、鲜生地五钱(15g) 5、双钩藤三钱(9g),后入 6、滁菊花三钱(9g) 7、茯神木三钱(9g) 8、生白芍三钱(9g) 9、生甘草八分 (2.4g) 10、淡竹茹五钱(15g),鲜刮,与羚角先煎代水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 热盛动风证。
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以及肝热风阳上逆,头晕胀痛,耳鸣心悸,面红如醉,或手足躁扰,甚则瘈疚,舌红,脉弦数。
[方解] 羚角钩藤汤证为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
肝经热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热极动风,且风火相煽,灼伤津液,筋脉失养,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
厥。
肝热风阳上逆所致的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等,机理亦同。
治宜清热凉肝熄风为主,佐以养阴增液舒筋为法。
君药羚羊角、钩藤,羚羊角咸寒,入肝经,善于凉肝熄风;钩藤甘寒,入肝经,清热平肝,熄风解痉。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肝,熄风止痉之功益著。
臣药桑叶、菊花清热平肝,加强凉肝熄风之效。
佐药鲜地黄、白芍、甘草、川贝母、鲜竹茹、茯神木,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地黄凉血滋阴,白芍养阴泄热,柔肝舒筋,二药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养阴增液,舒筋缓急,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力;邪热每多炼液为痰,故又以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运用]
1.辨证要点羚角钩藤汤是治疗肝经热盛动风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手足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邪热内闭,神昏谵语,配合紫雪或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抽搐甚,配合止痉散加强熄风止痉之效;
便秘,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羚角钩藤汤清热凉血解毒之力不足,运用时酌加水牛角、丹皮等。
3.现代运用羚角钩藤汤常用于流脑、乙脑以及妊娠子痫、高血压所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或阳亢风动者。
4.使用注意温病后期,热势已衰,阴液大亏,虚风内动者,不宜应用。
消风散,牵正散,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
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 1~11、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各6g) 12~13、甘草木通各五分(各3g)
[用法] 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 风疹、湿疹。
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解] 消风散所治之风疹、湿疹,是由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见皮肤瘙痒不绝、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津水流溢等。
治宜疏风为主,佐以清热除湿之法。
君药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
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
臣药苍术、苦参、木通、石膏、知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为湿邪而设;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为热邪而用。
佐药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风热内郁,易耗伤阴血;湿热浸淫,易瘀阻血脉,对症非佐药莫属。
佐使药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
诸药合用,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得清、血脉调和,则痒止疹消,为治疗风疹、湿疹之良方。
[运用]
1.辨证要点消风散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皮
肤瘙痒,疹出色红,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风热偏盛而见身热、口渴,重用石膏,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
湿热偏盛而兼胸脘痞满,舌苔黄腻,加地肤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血分热重,皮疹红赤,烦热,舌红或绛,重用生地,或加赤芍、紫草以清热凉血。
3.现代运用消风散常用于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者。
4.使用注意若风疹属虚寒者,则不宜用。
服药期间,应忌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文献摘要]
原书主治《外科正宗》卷4:“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
”
[临床报道]
治疗荨麻疹患者54例,分中药组和西药组进行观察。
中药组30例,运用本方每日 1剂,水煎服;药渣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每日1次。
西药组24例,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静注,并加口服扑尔敏。
治疗2个月后判定疗效。
治疗结果: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复发),中药组25例,西药组13例;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中药组4例,西药组9例;无效(风团和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中药组1例,西药组2例。
总有效率,中药组为96.6%,西药组为91.6%。
中药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
中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
认为本方治疗荨麻疹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轻微,用药安全等优势。
[邓金古.消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9(21):2105]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证实,消风散具有明显的止痒和抗实验性荨麻疹作用。
对磷酸组织胺所致的豚鼠皮肤瘙痒,对DMSO引起的豚鼠耳肿胀抑制作用及小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等实验结果显示,本方原方及4种不同方式的配伍组合,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作用强度依次为:疏风+祛湿药组、疏风药组、消风散原方组和疏风+养血药组,而祛湿+养血药组作用最弱。
[肖洪彬,等.消风散主要药效学及拆方研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999;5(4):21]
方剂之治风剂之疏散外风之牵正散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上午 08:42
牵正散
《杨氏家藏方》
[组成] 1~3、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一钱(3g),热酒调下,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 风中头面经络。
口眼喁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方解] 牵正散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
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布于头面;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
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邪引动内蓄之痰浊,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筋肉失养,则弛缓不用;无邪之处,气血运行通畅,筋肉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牵引,故口眼喁斜。
治宜祛风,化痰,通络。
君药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走头面,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
臣药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全蝎长于通络,僵蚕能化痰,合
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又通络止痉。
佐使药酒,用热酒调服,助宣通血脉,并引药入络,直达病所。
牵正散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
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是名“牵正”。
[运用]
1.辨证要点牵正散是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卒然口眼喁斜,舌淡苔白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初起风邪重,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
病久不愈,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
3.现代运用牵正散常用于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于风痰阻络者。
4.使用注意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不宜使用。
方中白附子和全蝎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宜慎。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杨氏家藏方》卷1:“治口眼喁斜。
”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口眼喁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经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
是以左喁者,邪反在右;右喁者,邪反在左也。
然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
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阳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
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能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
此方所治口眼喁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
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
三者皆治风之专药。
用酒调服,以行其经。
所谓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
”
[临床报道]
以本方加鳝鱼500g(剪去尾部,放入砂锅中,加清水500ml,让
其游动20分钟后,加入牵正散),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用鳝鱼血于临睡前涂于患侧面颊、额头等处,治疗面瘫98例。
结果:痊愈97例(自觉症状消失,外观正常),好转1例(自觉症状好转,外观轻度口角不对称),一般治疗4-5天即愈。
[王成文.牵正散加鳝鱼血治疗面瘫98例临床观察。
中国民间疗法 1997;(2):31]
方剂之治风剂之疏散外风之大秦艽汤
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下午 10:30
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1、秦艽三两(90g) 2、甘草二两(60g) 3、川芎二两(60g) 4、当归二两(60g) 5、白芍药二两 (60g) 6、细辛半两(15g) 7~9、川羌活防风黄芩各一两(各30g) 10、石膏二两(60g) 11、吴白芷一两 (30g) 12、白术一两(30g) 13、生地黄一两(30g) 14、熟地黄一两(30g) 15、白茯苓一两(30g) 16、川独活二两 (60g)
[用法] 上十六味,锉。
每服一两(30g),水煎,去滓,温服(现代用法:上药用量按比例酌减,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 风邪初中经络证。
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或恶寒发热,苔白或黄,脉浮数或弦细。
[方解] 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异。
大秦艽汤所治乃风邪中于经络所致。
多因正气不足,营血虚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经络不畅,加之“血弱不能养筋”,故口眼喁斜、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外袭,邪正相争,故或见恶寒发热、脉浮等。
治以祛风散邪为主,兼以养血、活血、通络为法。
君药秦艽祛风通络,重用。
臣药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等辛散,祛风散邪,加强君药祛风之力。
佐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甘草、生地、石膏、黄芩,语言与手足运动障碍,除经络痹阻外,与血虚不能养筋相关,风药多燥,易伤阴血,故用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易散,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制诸风药之温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配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生地、石膏、黄芩清热,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大秦艽汤用药,以祛风散邪为主,配伍补血、活血、益气、清热之晶,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效。
[运用]
1.辨证要点大秦艽汤是治风邪初中经络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口眼喁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微恶风发热,苔薄微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无内热,可去黄芩、石膏等清热之晶,专以疏风养血通络为治。
原方有“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的用法,可资参考。
3.现代运用大秦艽汤常用于颜面神经麻痹、缺血性脑卒中等属于风邪初中经络者。
对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风湿热痹者,亦可斟酌加减用之。
4.使用注意大秦艽汤辛温发散之晶较多,若属内风所致者,不可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
2.方论选录吴昆《医方考》卷1:“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
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此方主之。
中风,虚邪也。
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之。
用秦艽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
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
去厥阴经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
风热干乎气,清之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之以生地。
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
乃当归、芍药、熟地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
[临床报道]
选择缺血性中风中的中经络,脉络空虚,风热瘀血,痹阻经络的证候作为观察对象,以大秦艽汤加减冶疗38例。
以秦艽、羌活、黄芩、当归、赤芍、党参各12g,川芎、川牛膝各15g,生地、石膏、桑枝各30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28天为1疗程。
结果:痊愈16例(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肌力达5级),显效8例(能持拐杖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肌力达4级),有效10例(症状体征改善,肌力进步),无效4例(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89.4%。
治疗后肌力的增长较治疗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李涛,等.大秦艽汤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8例。
中医研究 1995;8(3):21]
方剂之治风剂之疏散外风之川芎茶调散
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下午 10:17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1、薄荷叶不见火,八两(240g) 2~3、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 4、细辛去芦,一两(30g) 5、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6~8、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二两(各60g) [用法]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g),食后,茶清调下(现代用法:
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疏风止痛。
[主治] 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方解] 川芎茶调散所治之头痛,为外感风邪所致。
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
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头痛、目眩;鼻为肺窍,风邪侵袭,肺气不利,故鼻塞;风邪犯表,则见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风邪入络,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休作无时,即为头风。
外风宜散,故当疏散风邪以止头痛。
君药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
臣药薄荷、荆芥辛散上行,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清利头目。
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制诸风药之温燥,又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
佐药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后脑连项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本草纲目》卷14);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脑痛连齿),并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诸药,协助君、臣药增强疏风止痛。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服时以茶清调下,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亦为佐药之用。
综合本方,集众多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风止痛而不温燥的特点,共奏疏风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