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尝试“活动单导学”最深的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尝试“活动单导学”最深的感悟
开远市中和营中心校江彪
2013年金秋九月,我有幸现场听到了姜树华老师讲授的示范课和“活动单导学”专题讲座。

当我和同事们意犹未尽地离开讲座现场时,心中不断回旋着一句流行歌词——“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返校后,迫不及待想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于是,近一年的时间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
一、“原来班主任还真的很重要哦!”
尝试“活动单导学”面临的第一个困惑就是:怎么分学习小组呢?教室里的课桌椅已经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合作式,但是,我的分组适合其他老师吗?总不能换一个学科就换座位吧!于是,第一次开始真正为学生座位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

首先,找到我班的所有任课教师,请他们分别将班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能力和潜力等划分出“优、良、中、后”等类别,进行综合考虑。

然后依据划分出的等次类别进行分组,排开各科老师划分等次相同的学生,其他的就作为各个学科的特长生分配到不同的组内。

这样,应该大致做到既能
保证优势互补,又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组内找到自信。

我们几个老师的“如意算盘”是:让偏科的学生通过一门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

就这一项前期的预分组,我忙活了足足一个月,从前总觉得班主任就是管管学生上课之余的杂事,基本等同于一个“在校保姆”,完成这项工作后第一次觉得原来班主任还真的挺重要的哦!这一份体验让这一个月的操心劳力变得心甘情愿了。

二、“老师,我们不要他在我们组!”VS“老师,他懒死了,老不说话”
和很多老师一样,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学习小组建立后,在学习的各个方面我都鼓励小组间相互比拼。

不到两周,课堂上冒出了这句话——“老师,我们不要XX在我们组了!”二年级的孩子,显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留点儿面子”,但是被点名的孩子,眼光明显黯淡了。

我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了,一时间找不到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只能告诉孩子们,下课后再说。

当天放学,我留下了几个班委,学习小组长,说起了悄悄话,就以几位班委运动会集体项目比赛时失误,班上没人责怪他们;平日在家惹爸爸妈妈生气时,爸爸妈妈没说不要他们;偶尔犯错误老师也没说过不要他们为例,让班委们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大家在一个班级就是一家人,不管谁落后了都需要大家的帮助,都希
望得到大家的关心。

孩子们毕竟是单纯善良的,一席悄悄话后,再没有出现过不要谁的情况。

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老师,他懒死了,老不说话!”
由于小组成员的搭配是优、良、中、后均有的,这样一来,小组活动难免成为优等生的天下,他们侃侃而谈,中等生是偶尔插几句嘴,学困生一般只是作参与者和倾听者,有的甚至还不成其为一个合格的参与者和倾听者。

这显然违背了老师们分组时“以好带差,共同进步”的初衷。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只会倾听、只会分享、不愿思考的“懒汉”应运而生。

仔细想想,好像既不能怪组长,又不能怨学困生。

还是老师在操作上出现了失误:这一部分学困生就连平日里在老师的引导下都不一定能表达什么,更何况现在把他们交给了小组长,毕竟都是孩子,小组长根本不可能像老师一样去引导,更没有老师的耐心去等待学困生思考,出现这个状况一点都不奇怪。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接受了同事介绍的“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暂时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目的是先让学困生能在同等水平的伙伴儿中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分组持续了一个月。

之后,我先召集班委开会,给他们下死命令:小组讨论时,必须先让XXX先说,然后其他组员再说。

我想学困生一般回答问题都没有其他同学全面,若
把他们放在后面说,他们听听组员们说得这么好,估计就不敢说了。

但是若让学困生先说,其他组员补充,也许能让他们慢慢学会完整地表达。

而我自己在安排小组讨论之前也注意先规定一定时间作为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尝试之后,效果尚佳。

三、“老师,他们组的说不跟我们组的玩!”
学习小组确定下来,相互适应后,我单纯地认为小组内相互适应了就别去变动,省得还要适应新组员……可现实告诉我,我的想法存在误区,固定的小组成员时间一长,竟然演变为“小团伙”,这又跟“友爱教育”背道而驰了呀!
通过向同事们请教,跟同事交流,我们达成了一致的共识:班级学习小组的建制要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

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稳定,的确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缩短不断“磨合”的过程。

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

更甚者,长时间的放手让小组合作竟然缩小了学生的交流面,让孩子们只认组内的组员,其他组的好像就不是同学似的。

此时,作为老师,就要收一收手,根据小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各位科任教师的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调整的频率应该是不宜过高,幅度也不应过大才对。

四、“我们送孩子进学校是给老师教,现在让学生教学生,我们的孩子能学到多少,岂不吃亏?”
新的教学模式尝试了快一个学期,班上召开了家长座谈会。

会上,我与搭班老师都详细讲述了目前尝试的教学模式,很大一部分家长便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一节课,你老师只讲这么十几分钟,我的孩子能学到什么?我们送孩子上学是要你们老师教,现在倒好,老师减负了,学生教学生,我的孩子岂不吃亏了?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和搭班老师都能理解。

我们地处乡镇,学生家长除三五个机关站所的外,其余都是当地务农百姓,学历最高不过初中毕业。

给他们解释所谓的“新课标理念”铁定是行不通的,但是也不能任由这样的疑问一味滋生下去。

于是,我们只能用最简单的道理来向家长们解释,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诸如天天做饭给孩子吃,不如慢慢教会他自己做等,用这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家长们明白:孩子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在于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要看孩子在其中参与了多少,是否真正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做老师的不可能将孩子们一辈子所需的知识都教完,但是如果孩子学会学习了,今后能学的东西远比老师能教的多得多。

家长会结束时,家长们的脸上虽然还有着疑惑和担心,但是相信坚持下去,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看到家长们脸上
满意的笑容。

进行“活动单导学”尝试快一年了,我心中的感触越来越多。

其实,我们虽然在课堂上慢慢“放手”了,但是却绝没有“放任”。

因为我明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效果等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一旦老师当了课堂上的“甩手掌柜”,那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就难说了。

在课堂中老师应该科学地“放”与“收”,并逐步做到收放自如,放出去再远也要能及时收归主题。

更应该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度、结果,随时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检测课堂效果到底看什么呢?通过这近一年的尝试,我渐渐明白:应该看学生的表现,看学生的收获。

如果我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座位上听得云里来雾里去,这样的课堂,学生才真正是“吃亏”了。

因为怕学生不懂而“满堂灌”,这样的爱反而成了一种伤害。

放得宽,才能见得远,“舍”得多,才能“得”得多。

新课堂,不妨让我们真正为学生唱一曲《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