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报告常用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涉及主要计算公式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涉及主要计算公式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涉及主要计算公式精品管理制度、管理方案、合同、协议、一起学习进步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涉及主要计算公式【安全生产管理】一、 重大危险源计算公式:/>式中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计算结果大于等于1为构成重大危险源。

小于1无重大危险源二、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计算方法:1. 发病率(中毒率)=同期内新发生例数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口数∗100%2.患病率=检查时发现的现患某病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100%3.病死率=同期因该病死亡人数观察期间内某病患者数∗100%4.粗死亡率=同年死亡总数某年平均人口数∗1000‰三、 部分事故统计指标计算方法:1.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从业人员数*103 2.千人重伤率=重伤(包含死亡)人数从业人员数∗103 3. 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106 (实际总工时=从业实际人数*250*8h )1Q q ....Q q Q q N n 2211≥+++∗1064.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产量(t)5.重大事故率=(重大事故起数/事故总起数)*100%6.特大事故率=(特大事故起数/事故总起数)*100%7.百万人火灾发生率=(火灾发生次数/地区总人口)*1068.百万人火灾死亡率=(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地区总人口)*1069.万车死亡率=(机动车造成的死亡人数/机动车数)*10410.十万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地区总人口)*10511.亿客公里死亡率=(死亡人数/运营旅客人数*运营公司总数)*10812.千艘船事故率=(一般以上事故船舶总艘数/本省(本单位)船舶总艘数)*10313.百万机车总走行公里死亡率=(死亡人数/机车总走行公里)∗10614.重大事故万时率=(重大事故次数/飞行总小时)*104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死亡率=(死亡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元))*108四、工作损失价值计算:V W=D L M/(SD)V W:工作损失价值计算D L: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作日计算;M: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加利润),万元;S: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D: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五、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1、千人经济损失率:R s(‰)=E/S*1000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S: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人;2、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R v (%)=E/V*100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V:企业总产值,万元;【法律法规】一、 乙级安全评价机构:专职安全评价师16名以上的,一级安全评价师20%,二级安全评价师30%,注册安全工程师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配备;二、 从业300人以上的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不少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5%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人员7人以下的,至少配备1名。

下列职业卫生mes风险评估公式(一)

下列职业卫生mes风险评估公式(一)

下列职业卫生mes风险评估公式(一)职业卫生MES风险评估公式在职业卫生领域,MES(Majority Exposed to a Substance)风险评估公式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工作场所中特定物质的健康风险。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评估人们接触到的职业致病物质的风险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MES风险评估公式及其解释说明。

1. 暴露水平(E)计算公式暴露水平公式用于确定个体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特定物质的浓度。

这可以通过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浓度、个体暴露时间和呼吸率来计算。

公式:E = C × T × R其中: - E是个体的暴露水平 (Exposure Level) - C是空气中特定物质的浓度 (Concentration) - T是个体在工作环境中的暴露时间 (Time) - R是个体的呼吸率 (Respiration Rate)例如,假设某个工作场所中气体A的浓度为10 ppm,个体在该环境中工作8小时,呼吸率为10 L/min。

则该个体的暴露水平计算如下:E = 10 ppm × 8 h × 10 L/min = 800 ppm·h·L/min2. 暴露指数(EI)计算公式暴露指数公式用于评估个体的暴露水平与特定物质的容忍限制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暴露指数,可以判断个体是否接触到了超过容忍限制的物质浓度。

公式: EI = E / TLV其中: - EI是个体的暴露指数 (Exposure Index) - E是个体的暴露水平 (Exposure Level) - TLV是特定物质的容忍限制(Threshold Limit Value)例如,假设某个物质的容忍限制为5 ppm,某个个体的暴露水平为10 ppm。

则该个体的暴露指数计算如下: EI = 10 ppm / 5 ppm = 23.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公式风险评估公式用于评估个体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特定物质时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

职业卫生评价考试计算题汇总

职业卫生评价考试计算题汇总

职评计算题型汇总一、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PC-TWA)定义: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公式:C TWA=C TWA-8h工作日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8-一个工作日的接触时间(h),工作时间不足8h的,仍以8h计。

C1、C2、……C n——T1、T2……T n时间段接触的相应浓度;T1、T2……T n——C1、C2、……C n浓度下相应的持续接触时间。

(1)只有一种有毒物时计算方法[例1]乙酸乙酯,若劳动者接触状况为:300mg/m3,接触2h;200mg/m3,接触2h;180mg/m3,接触2h;不接触,2h。

代入上述公式,C TWA=(300×2+200×2+180×2+0×2)mg/m3÷8=170mg/m3,结果<200mg/m3,则未超过该物质的PC-TWA。

例题2 检测某岗位作业人员二氧化氮接触剂量,工作班8h内分6个时段短时间不连续检测,每个时段采样15min,用吸收管法以500ml/min流量采样,分光光度法测量,结果如下:8:00~10:00 采样15min,测得66.7mg/m310:00~11:00 采样15min,测得40 mg/m311:00~12:00 采样15min,测得26.7mg/m312:00~14:00 采样15min,测得13.3 mg/m314:00~16:00 采样15min,测得6.7 mg/m3请计算和分析C TWA和C STEL是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二氧化氮PC-TWA 为5 mg/m3,PC-STRL为10 mg/m3)解:C TWA===30 mg/m3C STEL=66.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取值所测得浓度的最大值)比较30>5,66.7>10,所以C TWA和C STEL都超标。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简易版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编订:XXXXXXXX20XX年XX月XX日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简易版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简易版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1.发病(中毒)率表示在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或中毒)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中毒)的频率。

计算公式:某病发病率(中毒率)=同期内新发期内新发生例数/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数×100﹪在通常情况下,发病率的分母泛指一般平均人口数。

发病率(中毒率)是反映某病(中毒)在人群中发生频率大小的指标,常用于衡量疾病的发生,研究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2.患病率表示在某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病人总数。

计算公式:某病患病率=检查时发现的患某病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100﹪其中某病病例总数包括新病例和旧病例,凡患该病的一律统计在内。

同一人不应同时成为I司一疾病的两个病例。

这一指标最适用于病程较长的疾病的统计研究,用于衡量疾病的存在,反映某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流行规模或水平。

3.病死率在规定的观察时间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计算公式:某病病死率=同期因该病死亡人数/观察期间内某病患者数×100﹪上式分母中患病情况不同,指标的概念也不同。

如住院病人的病死率,分母为出院人数。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涉及主要计算公式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涉及主要计算公式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涉及主要计算公式【安全生产管理】一、 重大危险源计算公式:/>式中q1,q2,…,q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 Q1,Q2,…,Q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 计算结果大于等于1为构成重大危险源。

小于1无重大危险源二、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1. 发病率(中毒率) 同期内新发生例数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口数2. 患病率检查时发现的现患某病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3. 病死率同期因该病死亡人数观察期间内某病患者数4. 粗死亡率同年死亡总数某年平均人口数三、 部分事故统计指标计算方法:1. 千人死亡率 死亡人数从业人员数*1032. 千人重伤率重伤(包含死亡)人数从业人员数1Q q ....Q q Q q Nn2211≥+++3.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总工时=从业实际人数*250*8h)实际总工时4.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6实际产量( )5.重大事故率=(重大事故起数/事故总起数)*100%6.特大事故率=(特大事故起数/事故总起数)*100%7.百万人火灾发生率=(火灾发生次数/地区总人口)*1068.百万人火灾死亡率=(火灾造成的死亡人数/地区总人口)*1069.万车死亡率=(机动车造成的死亡人数/机动车数)*10410.十万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地区总人口)*10511.亿客公里死亡率=(死亡人数/运营旅客人数*运营公司总数)*10812.千艘船事故率=(一般以上事故船舶总艘数/本省(本单位)船舶总艘数)*13.百万机车总走行公里死亡率=(死亡人数/机车总走行公里)14.重大事故万时率=(重大事故次数/飞行总小时)*104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死亡率=(死亡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元))*108四、工作损失价值计算:V W=D L M/(SD)V W:工作损失价值计算D L: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作日计算;M: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加利润),万元;S: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D: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五、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1、千人经济损失率:R s()=E/S*1000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S: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人;2、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R v(%)=E/V*100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V:企业总产值,万元;【法律法规】一、乙级安全评价机构:专职安全评价师16名以上的,一级安全评价师20%,二级安全评价师30%,注册安全工程师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配备;二、从业300人以上的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不少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5%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人员7人以下的,至少配备1名。

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

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

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职业产生了高温环境的工作场所,例如炼钢厂、玻璃厂、铸造厂等。

在这些高温环境下,工人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中,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职业病,如中暑、热衰竭等。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需要通过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对高温环境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公式原理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是根据工字文法、安全系数等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空气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等参数,计算出热室等值温度(WBGT),并结合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综合评定高温环境的危害程度。

三、计算公式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根据不同的环境情况和工种特点,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以下是常用的两种计算公式示例:1. WBGT = 0.7Tw + 0.2Tg + 0.1Td其中,Tw为湿球温度,Tg 为黑球温度,Td为室温。

2. WBGT = 0.7Tw + 0.2Tg + 0.1Td + P其中,P为辐射温度校正系数,用于考虑辐射强度对温度的影响。

以上公式中,各参数的单位为摄氏度。

四、公式应用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通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现场评估:在高温工作现场进行温度测量,收集相关参数,计算出热室等值温度(WBGT),并与相应的安全标准进行对比,以判断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2. 职业病预防:根据公式计算出的高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高温防护服装、增加休息时间等,以减少工人罹患职业病的概率。

3. 职业卫生监测:定期对高温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调整防护措施,并根据公式计算结果来评估其效果,确保工人的职业健康。

五、公式优化与改进职业卫生高温计算公式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积累总结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应不断优化和改进公式,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1. 考虑现场特殊因素:公式应该考虑到高温工作场所的特殊因素,如气流、阻力、空气质量等,以更准确地评估高温环境对工人的危害。

卫生指标计算公式

卫生指标计算公式

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一、卫生资源: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 年末卫生技术人员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年末执业(助理)医师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3.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 年末注册护士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4.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 = 年末村卫生室人员数/年末农业人口数×1000,年末农业人口数为户籍人口数5.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 年末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06.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 年末全科医师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07.每千人口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人数 = 年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8.医护比 = 1: (年末注册护士总数/年末执业(助理)医师总数)9.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 = 某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年末常住人口数10.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比例 = 某年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收入/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支出×100%11.医疗收入构成 =某年某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总额×100%12.门诊收入成本率 = 某年医疗卫生机构每门诊人次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每门诊人次收入×100%13.住院收入成本率 = 某年医疗卫生机构每住院人次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每住院人次收入×100%14.医疗业务成本构成(医疗支出构成)= 某年医疗卫生机构某项医疗业务成本(医疗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业务成本(医疗支出)总额×100%15.平均每床固定资产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原值/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6.资产负债率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负债总额/年末医疗卫生机构资产总额×100%17.流动比率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流动资产/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流动负债×100%1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 某年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数19.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 = 某年医疗卫生机构药品收入/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100%20.总资产增长率 =医疗卫生机构(年末总资产-年初总资产)/医疗卫生机构年初总资产×100%21.净资产增长率 = 医疗卫生机构(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医疗卫生机构年初净资产×100%22.固定资产净值率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净值/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原值×l00%23.公共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例 = 某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支出×100%24.非公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比例 = 年末非公医疗机构床位数/年末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00%25.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数的比例 = 年末民营医院床位数/年末医院床位总数×100%26.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27.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 = 年末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年末农业人口数×100028.医师与床位之比 = 1:(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29.护士与床位之比 = 1:(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护士数)30.设备配置率 = 年末配置某种医用设备的机构数/年末同类机构总数×100%31.每床占用业务用房面积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32.危房所占比例 =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危房面积/年末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100%33.提供中医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占比例 = 年末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数、乡镇卫生院数、村卫生室数)/年末同类机构总数×100%34.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 = 报告期末由主管部门审核达到建设标准的某类医疗卫生机构数/同期该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0%35.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所占比例 = 年末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数/年末村卫生室总数×100%36.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所占比例 = 年末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数/年末乡镇卫生院总数×100%二、医疗服务:1.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 = 报告期内入院人数/同期(门诊人次+急诊人次)×1002.非公医疗机构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例 = 报告期内非公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 同期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100%3.平均就诊次数 = 年末总诊疗人次数/年末常住人口数4.年住院率 = 年内入院人数/同年末常住人口数×100%5.出院病人疾病构成 = 报告期内某病种出院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6.非公医疗机构住院量占住院总量的比例 = 报告期内非公医疗机构出院人数/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100%7.民营医院住院量占医院住院量的比例 = 年内民营医院出院人数/同期医院出院人数×100%8.病床使用率 = 报告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9.平均住院日 = 报告期内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出院人数10.病床周转次数 = 报告期内出院人数/同期平均开放病床数1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 = 报告期内诊疗人次数/同期平均执业(助理)医师数/同期工作日数12.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 = 报告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平均执业(助理)医师人数/36513.急诊死亡率 = 报告期内急诊死亡人数/同期医疗卫生机构急诊人次数×100%14.住院死亡率 = 报告期内住院死亡人数/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100%15.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 = 报告期内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人数/同期医院出院人数×100%16.I类切口甲级率 = 报告期内医院I类切口甲级愈合例数/同期医院I类切口愈合例数×100%17.I类切口感染率 = 报告期医院I类切口丙级愈合例数/同期医院I类切口愈合例数×100%18.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 = 某年末城乡居民累计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人数/同年末同地区常住人口数×100%19.千人口献血人数 = 报告期内献血者人数/同期常住人口数×100020.人均用血量 = 报告期内临床用血总量/同期常住人口数21.血液检测不合格率 = 报告期内血液筛查检测结果不合格数/同期血液筛查检测总数×100%三、医药费用:1.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 = 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总额×100%2.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 = 报告期内门诊医疗收入/同期总诊疗人次数3.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 = 报告期内出院者住院医药费用/同期出院人数4.住院病人日均医药费用 = 报告期内出院者医药费用总额/同期出院者住院天数5.病人医药费用构成 = 报告期医疗卫生机构某项医药费用/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医药费用×100%6.病人医药费用增长率 =(报告期病人医药费用-上期病人医药费用)/上期病人医药费用×100%四、药品与材料供应保障:1.基本药物配送到位率 = 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累计入库金额/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累计订单金额×100%2.基本药物回款率 = 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回款金额/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入库金额×100%3.基本药物使用率 = 报告期末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收入/同期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和住院药品收入总额×100%4.基本药物占药品费用比重 = 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收入/同期药品费用×100%5.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采购覆盖率 = 年末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平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用户数/该年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0%6.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送率 = 某年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入库金额/该年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累计采购金额×100%。

职业卫生nr计算公式

职业卫生nr计算公式

职业卫生nr计算公式职业卫生NR计算公式职业卫生NR(Noise Rating)是用来评估工作场所噪声水平的指标。

通过对噪声源的频谱特性和声压级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计算出NR值,从而评估噪声对工作环境和工人健康的影响程度。

本文将介绍职业卫生NR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NR值的意义NR值是根据噪声频谱特性和声压级来评估噪声的指标。

它是根据ISO 1999标准进行计算的,可以用来评估噪声对人体听觉和健康的影响。

NR值越低,表示噪声水平越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二、NR计算公式NR计算公式是根据噪声频谱特性和声压级进行计算的。

具体公式如下:NR = NCI - 10log(A/T)其中,NCI为噪声频谱特性指数,A为声压级,T为参考声压级。

1. 噪声频谱特性指数(NCI)噪声频谱特性指数(NCI)是根据噪声频谱特性进行评估的指标。

它是根据噪声在不同频率下的声压级进行计算的,可以反映噪声的频谱特性。

NCI值越高,表示噪声在低频和高频部分的能量越大。

2. 声压级(A)声压级(A)是用来表示噪声强度的指标。

它是根据噪声的声压进行计算的,可以反映噪声的强度。

声压级越高,表示噪声的强度越大。

3. 参考声压级(T)参考声压级(T)是用来作为比较基准的声压级。

它是根据ISO 1999标准规定的,用来评估噪声对人体听觉和健康的影响。

参考声压级一般取70dB(A),表示在该声压级下,噪声对人体听觉和健康的影响较小。

三、NR值的应用NR值可以用来评估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保护工人的听力和健康。

根据NR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噪声对工人的影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当NR值超过85dB(A)时,应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来降低噪声水平,保护工人的听力。

四、总结职业卫生NR计算公式是评估工作场所噪声水平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噪声频谱特性和声压级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计算出NR值,从而评估噪声对工作环境和工人健康的影响程度。

职业卫生粉尘标准体积计算

职业卫生粉尘标准体积计算

职业卫生粉尘标准体积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样品收集器的采样时间和流量:通常建议采样时间为8小时,流量为1.7升/分钟。

计算采样过程中收集的粉尘总量:该值需要根据实际采样量和样品收集器的重量差异来计算得出。

根据标准体积计算粉尘浓度:标准体积一般为25摄氏度下的1立方米(m³),计算公式为:
粉尘浓度(mg/m³)=粉尘重量(mg)÷(标准体积÷采样时间×采样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职业卫生粉尘标准体积计算时,需要选择适当的粉尘收集器和采样位置,以及保证采样过程的高质量和准确性。

职业卫生计算题公式

职业卫生计算题公式

检测评价常用计算整理的常用计算,很偏的是不会考的,几次没考噪声计算就是如此,感觉重要的还是几个接触限值。

请结合收集的计算题和教材例子研究研究(想每个都附例题———如有时间),希望对大家有用;请提出意见,共同完善。

1、WBGT指数计算室外:WBGT = 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室内:WBGT = 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⑴、WBGT指数的平均值值计算: (1)式中:WBGT ——WBGT指数平均值;WBGT头——测得头部的WBGT指数;WBGT腹——测得腹部的WBGT指数;WBGT踝——测得踝部的WBGT指数。

⑵、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计算:在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应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公式为(2): (2)式中:——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劳动者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WBGT1、WBGT2……WBGT n——时间时的测量值。

2、噪声测量声级的计算⑴、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分为n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测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按照公式(1)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式中:——全天的等效声级,dB(A)——时间段T i内等效声级,dB(A);T ——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h;——i时间段的时间,h;n——总的时间段的个数。

⑵、一天8h等效声级(L EX,8h)的计算:根据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按公式(2)计算:式中:——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dB(A) T e――实际工作日的工作时间,h;L Aeq,Te――实际工作日的等效声级,dB(A);T0――标准工作日时间,8h。

⑶、每周40h的等效声级:通过L EX,8h计算规格化每周工作5天(40h)的噪声强度的等效连续A计权声级用公式(3):式中:L EX,W——是指每周平均接触值,dB(A);L EX,8h——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dB(A)n——是指每周实际工作天数,d。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

编号:SM-ZD-14139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发病(中毒)率表示在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或中毒)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中毒)的频率。

计算公式:某病发病率(中毒率)=同期内新发期内新发生例数/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数×100﹪在通常情况下,发病率的分母泛指一般平均人口数。

发病率(中毒率)是反映某病(中毒)在人群中发生频率大小的指标,常用于衡量疾病的发生,研究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2.患病率表示在某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病人总数。

计算公式:某病患病率=检查时发现的患某病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100﹪其中某病病例总数包括新病例和旧病例,凡患该病的一律统计在内。

同一人不应同时成为I司一疾病的两个病例。

这一指标最适用于病程较长的疾病的统计研究,用于衡量疾病的存在,反映某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流行规模或水平。

3.病死率在规定的观察时间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计算公式:某病病死率=同期因该病死亡人数/观察期间内某病患者数×100﹪上式分母中患病情况不同,指标的概念也不同。

职业卫生报告常用计算公式精编版

职业卫生报告常用计算公式精编版

职业卫生报告常用计算公式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计算方法(写在检测条件后)*.*.*采用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标准评价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地点有害物质浓度最高时所测有害物质15min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为:(1)采样时间为15min时,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该样品检验结果,mg/m3。

(2)采样时间不足15min,进行一次以上采样时,按下式计算:C STEL=(C1T1+C2T2+.……C n T n)/15式中:C STEL-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C1、C2、C 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T1、T2、T 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3)劳动者接触时间不足15min,按下式计算:C STEL=CT/15式中:C-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T-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标准评价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下式计算:C TWA=(C1T1+C2T2+.……C n T n)/8式中:C TWA-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C1、C2、C 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T1、T2、T 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h。

*.*.*采用最大超限倍数评价许多有PC-TWA的物质尚未制定PC-STEL。

对于粉尘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即使其8h TWA没有超过PC-TWA,也应控制其漂移上限。

因此,可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超限倍数所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

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
1.发病(中毒)率
表示在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或中毒)的一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病(中毒)的频率。

计算公式:某病发病率(中毒率)=同期内新发期内新发生例数/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中毒)的平均人数X100﹪
在通常情况下,发病率的分母泛指一般平均人口数。

发病率(中毒率)是反映某病(中毒)在人群中发生频率大小的指标,常用于衡量疾病的发生,研究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

2.患病率
表示在某时点检查时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患有某病的病人总数。

计算公式:某病患病率=检查时发现的患某病病例总数/该时点受检人口数X100﹪
其中某病病例总数包括新病例和旧病例,凡患该病的一律统计在内。

同一人不应同时成为I司一疾病的两个病例。

这一指标最适用于病程较长的疾病的统计研究,用于衡量疾病的存在,反映某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流行规模或水平。

3.病死率
在规定的观察时间内,某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计算公式:某病病死率=同期因该病死亡人数/观察期间内某病患者数
X100﹪
上式分母中患病情况不同,指标的概念也不同。

如住院病人的病死率,分母为出院人数。

某一地区某病病死率的分母则包括该地区所有患该病的病人。

故医院的病死率不能代表地区的病死率。

4.粗死亡率
也称普通死亡率,是指某年平均每千名人口中的死亡数。

计算公式:粗死亡率=同年死亡总数/某年平均人口数X100﹪
粗死亡率和粗出生率一样,具有资料易获得、计算简单的优点,但其高低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故只能粗略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不能用来衡量和评价—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职业卫生计算题知识点及例题汇总解析

职业卫生计算题知识点及例题汇总解析
A.3.3 B.5 C.1.5 D.0.67
本题选 A
通风方 法分类
按通风的动力分 为
按通风系统作用范围分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局部通风 全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风 事故通风
二、新风量计算
L M (一)全面通风换气量可按下式计算: Ys Yo
式中:
L——换气量,m3/h; M——有害物产生量,mg/h; Ys——卫生标准中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mg/m3; Yo——新鲜空气中该种有害物浓度。
L=900000/(50-0)+1500000/(200-0)
=18000+7500
=25500m3/h
=25500/3600
=7.08 m3/s
因此,车间空气符合卫生标准的最小风量为 7.08 m3/s。
[例 3]某车间排除余热所需风量 5000m3/h;排除余湿所需风量 2000m3/h;排除粉 尘所需风量 6000m3/h;涉及一个排风系统,其排风量应为( ) A.6000m3/h B.7000m3/h C.11000m3/h D.13000m3/h
V —罩口平均风速,m/s。 3、排风罩罩口面积
对于悬挂高度 H≤1.5 F(H 为罩口至热源上沿的距离,F 为热源水
平投影面积)或 H≤1m 的接受罩,罩口尺寸应比热源尺寸每边扩大
150mm~200mm;对于悬挂高度>1.5 F 或 H>1m 的接受罩,应将
计算所得的罩口处热射流直径增加 0.8H(H 为悬挂高度)作为罩口 直径。
共采样 6 次,每次采样 15min。推算该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甲苯的CTWA浓度。
浓度
接触时段
采样时间(min) 空气浓度(mg/m3)

职业卫生报告常用计算公式

职业卫生报告常用计算公式

.计算方法写在检测条件后..采用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标准评价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地点有害物质浓度最高时所测有害物质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为:1采样时间为15min时,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该样品检验结果,mg/m3;2采样时间不足15min,进行一次以上采样时,按下式计算:C STEL=C1T1+C2T2+.……C n T n/15式中:C STEL-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C1、C2、C 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T1、T2、T 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3劳动者接触时间不足15min,按下式计算:C STEL=CT/15式中:C-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T-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标准评价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下式计算:C TWA=C1T1+C2T2+.……C n T n/8式中:C TWA-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C1、C2、C 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T1、T2、T 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h;..采用最大超限倍数评价许多有PC-TWA的物质尚未制定PC-STEL;对于粉尘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即使其8h TWA没有超过PC-TWA,也应控制其漂移上限;因此,可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超限倍数所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超限倍数的计算:超限倍数=C15min/PC-TWA式中:C15min—测的空气中短时间有害物质浓度,mg/ m3;PC-TWA—该有害物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时间段T i内等效声级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L Aeq,T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分为n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测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LAeq,T;按以下公式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式中:L Aeq,T —全天等效声级,dBA;L Aeq,Ti —这些时间段内等效声级,dBA;T—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h;T i—i时间段的时间,h;n—总的时间段的个数;..非8h日工作时间的工作场所等效声级换算为按额定8h工作日规格化的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8h等效声级L EX,8h根据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按以下公式计算:式中:L EX,8h—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dBA;L Aeq,Te—实际工作日的等效声级,dBA;T e—实际工作的时间,h;T0—标准工作时间,8h..非每周工作5天40h工作时间的工作场所等效声级换算为每周工作5天40h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40h等效声级L EX,W通过L EX,8h计算规格化每周工作5天40h的噪声强度的等效连续A计权声级,按以下公式计算:式中:L EX,W—是指按每周平均接触值,dBA;L EX,8h—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的等效声级,dBA;n—是指每周实际工作天数,d;。

卫生指标计算公式

卫生指标计算公式

卫生指标计算公式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一、卫生资源: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年末卫生技术人员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2.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年末执业(助理)医师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3.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年末注册护士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4.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年末村卫生室人员数/年末农业人口数×1000,年末农业人口数为户籍人口数5.每万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年末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6.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年末全科医师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7.每千人口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人数=年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8.医护比= 1:(年末注册护士总数/年末执业(助理)医师总数)9.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某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年末常住人口数10.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比例=某年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收入/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支出×100%11.医疗收入构成=某年某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总额×100%12.门诊收入成本率=某年医疗卫生机构每门诊人次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每门诊人次收入×100%13.住院收入成本率=某年医疗卫生机构每住院人次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每住院人次收入×100%14.医疗业务成本构成(医疗支出构成)=某年医疗卫生机构某项医疗业务成本(医疗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业务成本(医疗支出)总额×100%15.平均每床固定资产=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原值/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16.资产负债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负债总额/年末医疗卫生机构资产总额×100%17.流动比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流动资产/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流动负债×100%1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某年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数19.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某年医疗卫生机构药品收入/该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100%20.总资产增长率=医疗卫生机构(年末总资产-年初总资产)/医疗卫生机构年初总资产×100%21.净资产增长率=医疗卫生机构(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医疗卫生机构年初净资产×100%22.固定资产净值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净值/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原值×l00%23.公共卫生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某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支出/该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支出×100%24.非公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比例=年末非公医疗机构床位数/年末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00%25.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数的比例=年末民营医院床位数/年末医院床位总数×100%26.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27.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年末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年末农业人口数×100028.医师与床位之比=1:(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29.护士与床位之比=1:(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护士数)30.设备配置率=年末配置某种医用设备的机构数/年末同类机构总数×100%31.每床占用业务用房面积=年末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32.危房所占比例=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危房面积/年末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100%33.提供中医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占比例=年末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数、乡镇卫生院数、村卫生室数)/年末同类机构总数×100%34.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报告期末由主管部门审核达到建设标准的某类医疗卫生机构数/同期该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0%35.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所占比例=年末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数/年末村卫生室总数×100%36.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所占比例=年末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数/年末乡镇卫生院总数×100%二、医疗服务:1.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报告期内入院人数/同期(门诊人次+急诊人次)×1002.非公医疗机构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例=报告期内非公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同期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100%3.平均就诊次数=年末总诊疗人次数/年末常住人口数4.年住院率=年内入院人数/同年末常住人口数×100%5.出院病人疾病构成=报告期内某病种出院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6.非公医疗机构住院量占住院总量的比例=报告期内非公医疗机构出院人数/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100%7.民营医院住院量占医院住院量的比例=年内民营医院出院人数/同期医院出院人数×100%8.病床使用率=报告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9.平均住院日=报告期内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出院人数10.病床周转次数=报告期内出院人数/同期平均开放病床数1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报告期内诊疗人次数/同期平均执业(助理)医师数/同期工作日数12.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报告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平均执业(助理)医师人数/36513.急诊死亡率=报告期内急诊死亡人数/同期医疗卫生机构急诊人次数×100%14.住院死亡率=报告期内住院死亡人数/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100%15.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报告期内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人数/同期医院出院人数×100%16.I类切口甲级率=报告期内医院I类切口甲级愈合例数/同期医院I类切口愈合例数×100%17.I类切口感染率=报告期医院I类切口丙级愈合例数/同期医院I类切口愈合例数×100%18.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某年末城乡居民累计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人数/同年末同地区常住人口数×100%19.千人口献血人数=报告期内献血者人数/同期常住人口数×100020.人均用血量=报告期内临床用血总量/同期常住人口数21.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报告期内血液筛查检测结果不合格数/同期血液筛查检测总数×100%三、医药费用:1.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总额×100%2.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报告期内门诊医疗收入/同期总诊疗人次数3.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报告期内出院者住院医药费用/同期出院人数4.住院病人日均医药费用=报告期内出院者医药费用总额/同期出院者住院天数5.病人医药费用构成=报告期医疗卫生机构某项医药费用/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医药费用×100%6.病人医药费用增长率=(报告期病人医药费用-上期病人医药费用)/上期病人医药费用×100%四、药品与材料供应保障:1.基本药物配送到位率=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累计入库金额/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累计订单金额×100%2.基本药物回款率=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回款金额/同期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入库金额×100%3.基本药物使用率=报告期末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收入/同期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和住院药品收入总额×100%4.基本药物占药品费用比重=报告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收入/同期药品费用×100%5.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采购覆盖率=年末省级基本药物网上采购平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用户数/该年末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0%6.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送率=某年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入库金额/该年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累计采购金额×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方法(写在检测条件后)
*.*.*采用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标准评价
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地点有害物质浓度最高时所测有害物质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为:(1)采样时间为15min时,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该样品检验结果,mg/m3。

(2)采样时间不足15min,进行一次以上采样时,按下式计算:
C STEL=(C1T1+C2T2+.……C n T n)/15
式中:C STEL-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C1、C2、C 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 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3)劳动者接触时间不足15min,按下式计算:
C STEL=CT/15
式中:C-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min。

*.*.*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标准评价检测结果为在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下式计算:
C TWA=(C1T1+C2T2+.……C n T n)/8
式中:C TWA-空气中有害物质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
C1、C2、C n-测得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3;
T1、T2、T n-劳动者在相应的有害物质浓度下的工作时间,h。

*.*.*采用最大超限倍数评价
许多有PC-TW A的物质尚未制定PC-STEL。

对于粉尘和未制定PC-STEL的化学物质,即使其8h TWA没有超过PC-TW A,也应控制其漂移上限。

因此,可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

超限倍数所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 A的倍数值。

超限倍数的计算:
超限倍数=C15min/PC-TWA
式中:C15min—测的空气中短时间有害物质浓度,mg/ m3;
PC-TW A—该有害物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 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时间段T i 内等效声级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L Aeq,T )
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分为n 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测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LAeq,T ;按以下公式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
式中:L Aeq,T —全天等效声级,dB (A );
L Aeq,Ti —这些时间段内等效声级,dB (A );
T —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h ;
T i —i 时间段的时间,h ;
n —总的时间段的个数。

*.*.* 非8h 日工作时间的工作场所等效声级换算为按额定8h 工作日规格化的等效连续A 计权声压级(8h 等效声级)(L EX,8h )
根据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 的等效声级,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L EX,8h —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 的等效声级,dB (A );
L Aeq,Te —实际工作日的等效声级,dB (A );
T e —实际工作的时间,h ;
T 0—标准工作时间,8h
*.*.* 非每周工作5天(40h )工作时间的工作场所等效声级换算为每周工作5天(40h )等效连续A 计权声压级(40h 等效声级)(L EX,W )
通过L EX,8h 计算规格化每周工作5天(40h )的噪声强度的等效连续A 计权声级,按以下公式计算:
)101lg(10,1.01,i T A eq L n i i T Aeq T T L ∑==0,8,lg 10T T L L e Te Aeq h EX +=
式中:L EX,W —是指按每周平均接触值,dB (A ); L EX,8h —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 的等效声级,dB (A );
n —是指每周实际工作天数,d 。

∑==n i L W EX i h E X L 1
)(1.0,)1051lg(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