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航天中学2024届中考语文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航天中学2024届中考语文模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校.补/校.正夹.袄/夹.道欢迎应.运而生/应.有尽有
B.鞭挞./拓.本逶.迤/虚与委.蛇脸色煞.白/大煞.风景
C.瓶颈./枝茎.可汗./汗.牛充栋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D.暮.春/蓦.然肥胖./心宽体胖.强.人所难/强.词夺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B.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治理下,济南市PM2.5指数下降了一倍多,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C.济南新东站努力为旅客们营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和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D.今年“五一”前后,历下区已经有近三十家爱心驿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

B.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C.戴望舒,现代诗人,代表诗作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D.《我的叔叔于勒》是英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立(chù)容光焕发冗.杂(rǒng) 连锁反应
B.笨拙.(zhuō) 比比皆是毛坯.(pī) 艰难窘迫
C.倔.强(juè) 首屈一指祭祀.(sì) 死乞白赖
D.真挚.(zhì) 金榜提名驽钝.(dùn) 瞑思苦想
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歧.(qí)黄晕.(yùn)归省.(shěng)
B.哺.育(bǔ)诘.问(jié)逞.辩(chěng)
C.确凿.(záo)抽噎.(yè)骸.骨(hái)
D.酷肖.(xiào)亘.古(gèng)陨.落(yǔn)
6.观察下面三张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图片一所展现的是端午节的习俗。

(2)图片二是书法,请把这个成语用行书写在方框内。

(3)图片三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7.古诗文名句默写。

⑴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⑶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
⑷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⑸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___。

(孟子《富贵不能淫》)
⑹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⑺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简.爱》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填国籍)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女主人
公最终和____________(填人名)终成眷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填空。

宋江道:“军师言之极当。

今日小可权当此位,待日後报仇雪恨已了,拿住史文恭的,不拘何人,须当此位。

”A 在侧边叫道:“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做个大宋皇帝你也肯!”宋江大怒道:“这黑厮又来胡说!再若如此乱言,先割了你这厮舌头!”
人物的对话中,我们能读出A这个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

二、阅读
9.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的?
2.“落花”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极易引发人们感慨的意象。

诗人借“落花”或表达伤春惜时,或表达离别愁苦……下列诗句中,与“杨花落尽子规啼”一样,借落花来表达离别之苦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C.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3.“重情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中就有很多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诗: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允许有2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使用9、10两题中已出现的诗词不得分)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

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

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

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④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⑤点则为圣叹。

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

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排:批驳。

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

③鼎革后;入清后。

④兀坐;独自静坐。

⑤与:赞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共两处)
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好饮酒,善衡文:______
(2)鼎革后,绝意仕进:______
(3)或问“圣叹”二字何义:______
(4)因为诗吊之: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横线句的意思。

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4.文章第①段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梦痕
丰子恺
①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

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是缺陷。

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

因为这是我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

②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

因为我噪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摘一团米粉给我玩。

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到了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

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密的伴侣。

他的年纪比我长,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使得我惊奇。

我把包子和米粉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形的红泥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

③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萨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萨追。

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昏迷不醒。

等到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在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④自从我跌伤以后,五哥哥每天趁店里空闲的时候到楼上来省问我。

来时必然偷偷地从衣袖里摸出些我所爱玩的东西来——例如关在自来水匣子里的几只叩头虫、洋皮纸人头、老菱壳做成的小脚、顺治铜钿磨成的小刀等送给我玩,
直到我额上结成这个疤。

⑤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

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出到眼前来。

⑥五哥哥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吃惊。

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摘去了它有毒的钩爪,而藏在衣袖里,走到各处,随时拿出来吓人。

我跟了他走,欣赏他的把戏。

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的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

有时怀揣这条蜈蚣去登坑,等候邻席的登坑者正在拉粪的时候,把蜈蚣丢在他的裤子上,使得那人扭着裤子乱跳,弄了满身的粪。

诸如此类的恶戏,不胜枚举。

⑦现在回想他这种玩耍,实在近于为虐的戏谑。

但当时他热心地创作,而热心地欣赏的孩子,也不止我一个。

⑧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术发明了种种富有趣味的玩意儿。

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

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

其做法,用煤头纸火把老蚕豆荚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荚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荚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使成一个小孔。

然后把豆荚放在水里,待它装满了水,用一只手的手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来,再以另一只手的手指用力压榨豆荚,一条细长的水带便从豆荚顶端的小孔内射出。

制法精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

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长约寸许,以一端塞入口中轻轻咬嚼,吹时便发出喈喈之音。

再摘取蚕豆梗的下段,长约四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匀地开几个洞,做成豆的样子。

然后把豌豆梗插入这笛的一端,用两手的手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诸如此类的玩意儿,亦不胜枚举。

⑨现在我对这些儿时乐事的记忆已久远了。

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起前尘。

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

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1.作者主要写了“五哥哥”的哪些事?表现出五哥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等到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在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然后把豌豆梗插入这笛的一端,用两手的手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梦痕”含义的理解。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5.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说说五哥哥的行为是否是真童趣?为什么?真正的“童趣”决不是幼稚的搞笑和无聊的玩乐,我们应该在快乐中追求高雅、游戏中力主创造。

12.麦香如故
张金凤日头朗照,麦叶泛黄,空气中弥漫着麦之将熟的香气,那香是一种灵药,瞬间将村庄唤醒。

端午粽香荡漾的村庄,镰刀在石头上嗷嗷地叫,村头是碾场的身影。

人们在村头选一块平整的空地,用耙把地翻一遍,打碎坷垃,
泼水浸泡。

在睡足了的湿地上,撒上麦糠和灶底灰,拉碾子一圈圈碾轧。

场轧好了就等开镰。

麦子从地里割回来要“铡
场”。

铡场常常在黄昏或者晚上。

收工早的,天黑前摆下铡刀,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按.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

也有那生手,越铡那麦子越像棉线,柔软难断,那放麦子的老把式就站起来,将铡刀高擎,一脚轻踩垂在一遍的麦穗,“咔”一声,干脆利落,后生看得心服口服。

打场的时间选择在午后两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热、麦子晒得最焦爽的时候,恨不得风一碰就崩裂出麦粒。

一头温驯的老牛或者精干的驴子,拉着碌碡或磙子在骄阳下转圈,戴斗笠的男人,不时吆喝一下牲口,调整着它的步幅。

一遍遍地翻看着麦秆,一遍遍地碾轧。

等那毛隆隆的麦穗软塌塌铺在场院上,就该“起场”了。

用木杈、四股杈将麦秸挑起,抖净藏在草里的麦粒,然后才将麦秸叉走,这时候的麦秸叫作麦瓤了。

起走了草,就剩下粮和糠,混着麦糠的麦粒拢成堆才算起完了场。

“扬场”就是把麦粒和麦糠分开。

木锨迎风扬起混合物,麦糠较轻被风吹走,留下麦粒则哗哗落下。

有风的时候,扬场简单,只要将一木锨带着麦糠的麦粒斜着扬出去,风就给分得很明白,麦粒落地,粒粒饱满,麦糠就飘开了。

倘若响晴无风,扬场就见了高低。

手艺差的,一木锨撇出去,麦粒麦糠又齐刷刷落到一起。

那人就懊恼地把木锨一扔,在场院角点上根烟,等风来。

女人不放弃,在重新和好的麦子前用扫帚掠几下,企图通过自己的扫掠,分离出粮食。

好把式此时不紧不慢,一木锨撇出去,
麦糠落在原地,麦粒却斜飞出去,干净利落地落在旁边的空地上。

他的手艺招来那些轻浮
..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有学识的后生仔,看着看着就明白了门道,回去操起木锨慢慢也有了样子。

扬场的副手做着“掠场”的活计。

男人一锨一锨有板有眼地扬,女人待扬几锨就去用大扫帚掠出没有飘出来的麦糠。

扫掠力度均匀,将未飞走的麦糠扫走。

那些堆积如金砂的麦粒,在日头的蒸腾下散发浓烈的香气,在场院劳作的人就像被一坛老酒熏醉了似的,摇摇晃晃着腿脚,憨笑着。

孩子们抽空就跑进麦粒的堆里去,越堆越高像小山一样的粮食,把孩子顽劣的翅膀收回来了。

如今,一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一趟走过去,就将田里个个精神抖擞的麦子直接分离成粮食和草。

那打麦场上的旧时光,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

那些辛劳和企盼,交织着满足和汗水,成为一种深深的怀念。

1.文章第(1)段有何作用?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本文围绕“打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结合语境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按.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

他的手艺招来那
些轻浮
..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
4.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13.阅读《学问的功用》,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

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

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

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

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

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


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

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

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

但是学问
的功用并不仅如此
..,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

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

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

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

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

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

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

”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

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

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

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

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

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

⑴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

⑵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

⑶“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

⑷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

⑸人有肉体,有心灵。

⑹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

⑺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

⑻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

⑼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

⑽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

⑾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
______________,“大量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____.
3.给第三段中⑴——⑾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层次划分: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层意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加点的“如此”具体指:学问在谋求职业方面的狭义作用。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专”之分,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C.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D.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而对于人来说,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三、语言表述
1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对于不少老百姓来说,砗磲并不是一个熟悉的词语。

其实,砗磲是一种贝壳类的软体动物,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

砗磲因其光洁美丽的外表,①______。

这些饰物往往价值不菲,顶级的砗磲摆件价格近百万。

而在郑州,就拥有中国唯一的专项砗磲文物博物馆——郑州山海砗磲博物馆。

在此之前,全国尚无此类的专业博物馆,而该馆的成立,②______,对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四、写作
15.按要求作文。

无论是从自然的角度,还是从人生的角度,我们常常生活在阳光之下。

如果用心翻开自己的生活体验,你会发现,阳光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社会上的众生百态,人生中的种种感受和体悟,都能流注于笔尖,成为你有真情、有真味、有个性的生命之痕。

请以“阳光下的生命之痕”为题,写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①要有真情实感;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C
【解题分析】
A,jiào/jiào;jiá/jiā;yìng/yīng。

B,tà/tà;wēi/wēi;shà/shā。

C,jǐng/jīng;hán/hàn;yà/yǎn。

D,mù/mò;pàng/pán;qiǎng/qiǎng。

2、D
【解题分析】
A选项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为”;B选项不合逻辑,“下降”不能用倍数;C选项搭配不当,可删去“和周
到的人性化服务”。

3、B
【解题分析】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C《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

D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

4、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A. 伫.立(chù)-(zhù);B正确;C.倔.强(juè) -(jué);D.金榜提名-金榜题名,瞑思苦想-冥思苦想。

故答案为B。

5、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A.归省(shěng)-(xǐng);B.正确;C.抽噎(yè)-(yē);D.亘古(gèng)-(gèn)。

故答案为B。

6、(1)赛龙舟
(2)行书,书写横平竖直,不允许有连笔,米字格里的位置正确。

(3)把句中“不”删掉
【解题分析】
(1)图画上是在水面上,有一艘船,很多人在一起划船,再结合端午,可知习俗是赛龙舟。

(2)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

所有的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

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载。

(3)否定不当,去掉“不”。

7、⑴沉鳞竞跃⑵零落成泥碾作尘⑶学诗谩有惊人句⑷不畏浮云遮望眼⑸行天下之大道⑹等闲识得东风面⑺长夜沾湿何由彻
【解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鳞、竞、碾、谩”等字词的书写。

8、(1)英国罗切斯特(2)直率(急躁、率真)、具有反抗精神
【解题分析】
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简.爱》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

女主人公简.爱最终和罗切斯特终成眷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要求学生结合故事情节中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及性格特点。

结合“这黑厮又来胡说!再若如此乱言,先割了你这厮舌头!”分析,“这黑厮”是指李逵。

结合“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做个大宋皇帝你也肯!”得出李逵性格:直率(急躁、率真)、具有反抗精神。

二、阅读
9、1.示例:诗的最后两句使用拟人的手法,把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思念寄托给明月,希望自己能追随友人到贬谪的偏远之地,慰藉朋友的孤独,表达了对友人牵挂之情。

2.C
3.示例:①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分析。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诗歌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希望明月能带着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思念,追随友人到贬谪的偏远之地,慰藉朋友的孤独,以此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诗人情感逐项分析。

A. 诗句用“落红”(落花)作比喻,表明作者的心志:自己愿意像春泥护花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B. 诗句写出的是: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C. 诗句描写男女离别的悲苦之情。

前句直言其意,后句以百花凋零、春风无力的景物描写,衬托其离别的苦痛。

故选C。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

在学过的古诗词中任选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即可。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0、1.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2.(1)喜欢(2)断绝(3)有人(4)写
3.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先生)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

4.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