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团型公司内控制度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集团型公司内控制度建设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步伐的加快,集团型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这给集团型公司的经营管控带来了新的挑战。
加强完善集团型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在分析集团型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集团型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集团型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内控建设
美国安然公司的瞬间倒塌至今仍给我们留有深刻印象,而近期日本著名相机生产企业——奥林巴斯公司又爆出财务丑闻,这一系列事件令世界震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不暴露出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也更加突出了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已成为关乎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集团型公司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明显得到提升,也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机会。
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企业并购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集团型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规模增加的同时也给集团型公司的经营管控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相对于单个公司来说,集团型公司由于成员单位多、管理级次长,管控的难度明显加大,加强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
(一)加强内控建设,能够促进集团各级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从性
合法规范经营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在于合理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集团型公司通过建立一系列关键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级企业、部门的职责权限以及各项经营决策的程序、授权审批制度,可以提高对成员单位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的管控能力,能够有效防范各种违规违法经营活动的发生,有利于保证各级企业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能够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要的工作是对企业的管理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清晰界定各管理机构、各部门、各岗位权利职责,有利于保证经营中各个环节功能的实现,能够促进各级企业、各岗位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各项工作流程顺利进行,明确权、责、利,避免不必要的推诿。
建立符合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一定会大大提高经营效率,充分发挥各级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经营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在于内部会计系统失真或者管理舞弊。
通过内部控制建设,对公司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优化,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合理保证各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另外,通过对内部关键业务环节、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建立适当的授权制
度以及岗位分离等控制,能够有效防范各项信息的舞弊、篡改。
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各项会计信息、经营信息的获得,并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能够防范经营、财务风险,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决策机制,能够规范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程序,使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避免出现盲目决策、盲目投资,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另外,内部岗位之间的有效分离以及授权审批,充分发挥岗位之间的牵制、监督复核作用,也能够有效防范经营过程中各种串通舞弊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集团型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些跨国公司经营丑闻的曝光,以及近年来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集团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并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管理工作来抓,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果并不明显。
(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主要领导对内控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不能给企业带来收入、利润的增长,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导致控制环节的增加,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阻碍,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
同时,内部
控制制度的建设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领导自身的权限,因此企业的主要领导对内部控制建设并不积极,不愿或不敢切实推进内部控制建设。
企业领导在观念上对内控的不重视,可能使企业在建立和推行内部控制过程当中,企业员工产生不理解和抵触的情绪,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有效执行。
(二)内控制度建设脱离企业实际,作用有限
内控制度的建设既应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现实性;又要兼顾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
但有些企业在内控制度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企业照搬国际上一些先进的、成功的经验,不考虑企业自身的现状,内控制度很全很完善,但在运作过程中却没法执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也有一些企业制度建设仅仅满足现有的需要,制度设计完全迁就现实,起不到内控制度的牵引作用,导致内控制度在不断进行更改、反复。
(三)一味强调内部控制的全面性,不懂关键点识别控制,导致效率降低
在一些企业当中,由于缺乏系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在控制风险时不分主次,没有区分关键控制点和非关键控制点,忽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一味强调制度建设的全面性,缺乏适当的授权审批机制,甚至连一些相对不重要的经营事项,都要层层报批并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程序过于繁琐、效率低下,与内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初衷相违背。
三、改善集团型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
针对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加强对内控体系建设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内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需要广大员工的配合支持。
因此,企业主要领导必须重视此项工作,亲自抓,注重对内控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每位员工都充分认识内控建设的必要性,避免出现抵触心理。
(二)对集团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建立与企业实际相匹配的内控制度
集团型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包括集团公司对成员单位的控制体系建设,以及各单位内部的控制体系建设两个层面,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首先要确定集团的管控模式,对集团的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
在内控制度的设计时,要兼顾现实性和前瞻性,内控体系设计时必须考虑到集团的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以及现有的管理体系和管理风格,一定要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使内控制度切实可行。
在充分尊重现实的同时,内控体系的建设也不要过于迁就现实,需要考虑到集团未来的管理布局,以及内控体系对管理的牵引和指导作用,因此,内控体系需要吸纳国际上先进的内控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把握内控面和点的平衡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受到“效益—成本”原则的制约,不可能
面面俱到,因此只有抓住关键控制点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防范风险、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等行为的发生,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确定重点、关键控制点,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并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
控制点与控制面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
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风险较高,应重点关注,对企业资金筹集、使用等实行严格监控,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
二是成本费用开支。
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严格监控,防止出现虚列支出、套现等舞弊行为。
三是权力使用。
舞弊多来源于权力的滥用,对企业各个经营环节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进行适当牵制,防止权力滥用。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形成闭环控制
在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后,如何使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显得尤为重要,集团公司应该加大对各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的检查、监督力度,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将内控制度建设的好坏纳入企业的业绩考评中,保证内控体系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更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部控制建设是各企业的基础工作,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文政.浅述集团公司内控制度建设[j].企业管
理.2009(34)
[2]匡有本,高寿松.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苏盐科技.2005(4)
[3]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
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