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县推广水稻机械化的实践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郑县推广水稻机械化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秦海生张永寿杜永年
来源:《农机市场》 2013年第1期
秦海生张永寿杜永年
陕西省南郑县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优质县。
大面积单产达650kg/ 亩以上,优质稻达60%以上,年种植面积30 万亩。
水稻占粮播面积不到40%,而产粮占全县的78%。
农村中70%以上
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劳务日值高达60 元(农忙时达到80 元/ 日)。
这一优势产业机械化水平过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2008 年以来,该县农机推广部门紧紧抓住水稻这一优势产业,争取项目资金,实行课题化管理;农机购置补贴向插秧机、半喂入联合收
割机等水稻机械倾斜,引导农民购机行为,大力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课题实施五年来,稻农增收节支达1.48 亿元,该成果顺利通过科技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受到各方面高度赞扬。
示范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由不足10%提高到80%以上。
1、找出水稻生产中机械化的薄弱环节
该县是稻麦(油)轮作区,水稻生长期150-170 天。
其中秧母田育秧20-30 天,大田生长130-140 天。
水稻生产环节为育秧、整田、化肥深施、机插秧、植保、叶面施肥、收获。
根据
木桶理论,逐项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即关键环节),确定了规范化育秧、免犁耕浅旋耕整田、机插秧和机联收这一轻型栽培模式为主攻方向。
旋耕整田前把85%的氮肥、100%的磷肥、钾肥
一次施入,当地农民称这种方式为“一炮轰”。
这一方式可节约机耕费用50 元/亩,节约泡田
水15%。
大量引进插秧机及机动喷雾机(完成病虫害防治和叶面施肥)。
采用1G-135、145 旋
耕机(或旋耕播种复式作业机,整田时可拆去播种部分),可一机两用。
配置25-35千瓦轮式
拖拉机,喂入量为1.6公斤/ 秒,割幅1.5 米左右的中型稻麦联合收割机。
这一优化的轻型水
稻生产机械化系统,使整套机械投资由35-40 万元/ 套降至24 万元/ 套左右,使农民能用得起。
该机械化系统稻季作业面积为350-450 亩。
2、争取多方投入袁引导机械化发展
该县属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民人均年收入3900 元,投资能力明显不足。
县农机推广站
积极争取项目,被列入全国和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同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水稻生产
机械倾斜,采取项目资金与农机购置补贴累加的办法,重点支持插秧机和稻麦联合收割机发展,农民购买插秧机的补贴超过50%。
其它与水稻生产的相关机械作为重点,优先登记,第一批次
保证实施。
通过5 年来示范引导,农民购机投入达4200 多万元,全县农机户达6 万余户,农
业机械总量达6.5 万台件,农机总动力达17 万千瓦。
大大提升了该县的农机装备水平,为水
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搞好演示培训袁着力典型引路
一是开好现场演示推广会。
分别在平川、丘陵设立示范区,广泛布点,开好以村组干部和
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现场会,进行规范化育秧和机插秧示范,培养农民技术骨干。
二是搞好宣
传造势。
通过《陕西日报》、《汉中日报》、汉中电视台、南郑有线电视台等媒体专题宣传达
60 多次,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使之对该技术形成认同感。
三是派农机科技干部长期蹲点指导,严把技术规范关,提供培训、咨询、机械操作及维修服务。
四是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使
之成为机械化水稻生产的市场化中坚力量。
五是总结经验,典型引路。
根据机插秧对秧苗的特
殊要求,把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系统化,形成相应规范,广泛印发;结合农时季节,适时开展
培训,指导实际工作。
水稻轻型栽培机械化系统的确立与推广,使生产用工由每亩10 个减少
到3 个,下降了70%;人工费用由600 元/亩下降到180 元/ 亩,节约劳务成本70%以上。
良
好的节本增效作用大大地加速了该县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
4、积极开放市场,借机生“蛋”求发展
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最终还要靠市场机制来求发展。
由于水稻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投资大,该县采取“你发财,我发展”的开放式思维,积极推动跨区机收。
近年来,外地来机由不足10 台发展到现在的850 多台,水稻机收规模由不足1 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4 万亩,使水稻机收水
平达8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机收的高效益驱动了本地农民购机,使当地联合收割机发展到100 多台(其中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60 台),成功启动了本地联合收割机市场。
示范区
一些村组长、农技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机合作社充当了“二传手”的角色,采取统一购种、
统一规范化育秧、分户插秧的方式,实现了育秧规格化市场化、供秧商品化,成为今后水稻生
产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5、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抓住优势农业产业搞农机推广,就抓住了农机推广的“牛鼻子”。
由于优势产
业规模大,提高其生产力对农民增加收入的拉动作用显著,会加快发展步伐。
各地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秉赋各不相同,在确定农机推广重点时要因地制宜,选择那些具有当地优势,对农民
收入拉动明显的农业产业作为农机推广重点,从而能得到农民的广泛参与。
农机推广工作才能
事半功倍,收到预期效果,受到农民欢迎。
启示之二:符合农民投入能力的机械化才有生命力。
该县在确定水稻机械化生产方案时,
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尽量简化机械配置,使农民能买得起,用得上,收益好。
虽
然国家启动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投资主体依然是农民。
同时,我们不能脱离实际,一味追
求机械化程度;而应结合实际,先在“化”上下功夫,待条件成熟后再提高“化”的水平。
分
步实施,效果就会更好上些。
启示之三:开放思维,才能谋求更快更好地发展。
该县属西部不发达地区。
农机化发展的
强制约因素是投资不足,农民投资能力低下。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是市场。
该县在推动水稻
机械化生产中,抓住国家重点项目实施和推动农机跨区作业这一机遇,用跨区作业良好的示范
作用成功地激发了本地农民的投资热情,使潜在发展能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用市场化加合作社
的方式,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投入的经营效益。
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水稻机械化进程。
启示之四:市场化是最终取向。
该县在实施这一课题中,始终把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放在
突出位置。
5年累计培养科技示范户达600 户,由它们提供育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商品化
育秧、供秧,保证了技术规范的有效实施,示范户和农机合社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收益。
形成
了供秧市场,留下了一支“永久牌”的水稻生产机械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