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下庄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北京市昌平区下庄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
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
梁实秋
①俗语说,“人不如故,衣不如新”。
其实,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
新装上身之后,东也不敢坐,西也不敢靠,战战兢兢。
我看见过有人全神贯注在他的新西装裤管上的那一条直线,坐下之后第一桩事便是用手在膝盖处提动几下,生恐膝部把他的笔直的裤管撑得变成了口袋。
人生至此,还有什么趣味可说!看见过爱因斯坦的小照么?他总是披着那一件敞着领口胸怀的松松大大的破夹克,上面少不了烟灰烧出的小洞,更不会没有一片片的汗斑油渍,但是他在这件破旧衣裳遮盖之下优哉游哉的神游于太虚之表。
《世说新语》记载着:“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后妇故进新衣与,车骑大怒,催使持去,妇更持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得故?’桓公大笑着之。
”桓冲真是好说话,他应该说,“有旧衣可着,何用新为?”也许他是为了保持阃内安宁,所以才一笑置之。
“杀头而便冠”的事情,我还没有见过;但是“削足而适履”的行为,则颇多类似的例证。
一般人穿的鞋,其制作设计很少有顾到一只脚是有五个趾头的,穿这样的鞋虽然无需“削”足,但是我敢说五个脚趾绝对缺乏生存空间。
有人硬是觉得,新鞋不好穿,敝屣不可弃。
②“新屋落成”金圣叹列为“不亦快哉”之一,快哉尽管快哉,随后那“树小墙新”的一段暴发气象却是令人难堪。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但是需要等待多久!一栋建筑要等到相当破旧,才能有“树林阴翳,鸟声上下”之趣,才能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乐。
西洋的庭园,不时的要剪草,要修树,要打扮得新鲜耀眼,我们的园艺的标准显然的有些不同,即使是帝王之家的园囿也要在亭阁楼台画栋雕梁之外安排一个“濠濮间”“谐趣园”,表示一点点陈旧古老的萧瑟之气。
至于讲学的上庠,要是墙上没有多年蔓生的常春藤,基脚上没有远年积留的苔藓,那还能算是第一流么?
③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
例如阳历尽管是我们正式采用的历法,在民间则阴历仍不能废,每年要过两个新年,而且只有在旧年才肯“新桃换旧符”。
明知地处亚热带,仍然未能免俗要烟熏火燎的制造常常带有尸味的腊肉。
端午的龙舟粽子是不可少的,有几个人想到那“露才扬已,怨怼沉江”的屈大夫?还不是旧俗相因虚应故事?中秋赏月,重九登高,永远一年一度的引起人们的不可磨灭的兴味。
甚至腊八的那一锅粥,都有人难以忘怀。
至于供个人赏玩的东西,当然是越旧越有意义。
一把宜兴砂壶,上面有陈曼生制铭镌句,纵然破旧,气味自然高雅。
“樗蒲锦背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
更是足以使人超然远举,与古人游。
我有古钱一枚,“临安府行用,准参百文省”,把玩之余不能不联想到南渡诸公之观赏西湖歌舞。
我有胡桃一对,祖父常常放在手里揉动,噶咯噶咯的作响,后来又在我父亲手里揉动,也噶咯噶咯的响了几十年,圆滑红润,有如玉髓,真是先人手泽,现在轮到我手里噶咯噶咯的响了,好几次险些儿被我的儿孙辈敲碎取出桃仁来吃!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
国家亦然。
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
④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少。
对于旧日的典章文物我们尽管喜欢赞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盘桓在美好的记忆境界里,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的地面上来。
在博物馆里我们面对商周的吉金,宋元明的书画瓷器,可是溜酸双腿走出门外便立刻要面对挤死人的公共汽车,丑恶的市招和各种饮料一律通用的玻璃杯!
⑤旧的东西大抵可爱,惟旧病不可复发。
诸如夜郎自大的脾气,奴隶制度的残余,懒惰自私的恶习,蝇营狗苟的丑态,畸形病态的审美观念,以及罄竹难书的诸般病症,皆以早去为宜。
旧病才去,可能新病又来,然而总比旧疴新恙一时并发要好一些。
最可怕的是,倡言守旧,其实只是迷恋骸骨;唯新是骛,其实只是摭拾皮毛,那便是新旧之间两俱失之了。
(选自《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对新衣服、新建筑等寻常事物的叙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读者正是这些寻常事物引发了“我”的思考,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B. 作者善于借事例说理,如借古代学堂的墙上多年蔓生的“常春藤”“苔藓”,喻指一流学校的文化底蕴,语气中含有一种对旧事物的认同。
C. 人们不肯改变节日的旧俗,是因为这些事关联着他们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记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D. 文章以“人们喜欢新事物”始,以“人生要日新又新”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繁而不乱;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 作者是如何围绕“旧”字展开富有层次感的叙述的?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 本文语言充满古朴典雅的气息,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煮雪烹茶
聂鑫森
天一亮,雪光和曙光如瀑布般从窗外奔泻而入,洁白如羊脂。
昨夜的雪下得真大,飘飘洒洒,如鹅毛如柳絮。
北风微微,雪花落地的声音,如柔弦轻抚,入耳入心。
石上泉和夫人何洁早醒了,披着棉袄靠在床头。
空调喷吐着热气,暖融融的。
何洁说:“你昨夜总是翻身,睡不实。
”
石上泉笑了,说:“这样的大雪,隔了十年才下一次,稀罕哩。
天气预报,分毫不差。
我们的北斗卫星,真是个好玩意儿。
”
“怪不得你昨日黄昏,去园子里把那块青石板用清水洗了又洗,为的是干干净净地承接雪花。
”
“对。
往年下雪,稀稀落落,敷衍了事。
我总想煮雪烹茶,过过瘾,这回可以如愿了。
”
“也学《红楼梦》里的妙玉?”
“那学不了。
园子里有梅树,也开了花,但要搭梯子去采撷梅蕊里的雪,一点点地收集。
可儿子一家都在外地,我敢登梯取雪吗?古稀之人,不敢为风雅而冒险,伤了腿脚,不是苦了夫人吗?”
何洁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该去舀雪了,你再休息会儿。
”
“我得去为你备早餐了,这叫同起同落。
”
石上泉曾供职于市里的环境保护监测所,当了好多年的所长,职称是正研究员,得到同行赞誉的学术著作是《工业城市的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排放控制与净化》。
退休十年,石上泉不再管所里的事,侍花种草,读些闲书。
他虽是学工的,但兴趣却很宽泛,也练字也写诗。
曾有一家《老年报》的年轻记者打电话来预约采访,一听石上泉问是“哪位”,以为是他的儿子,忙礼貌地说:“请你爸爸接电话。
”石上泉一听,将错就错,说:“爸爸来不了啦!”记者又问:“他怎么啦?”石上泉说:“他早归山了,我是他的儿子石上泉!”记者一听,笑得差点儿掉了下巴。
石上泉提了一只细篾编织的小竹篮,拿了一把用南竹片削制的长竹刀,走到园子里去。
黑色的羽绒长大衣,黄色的羊毛围巾,枣红色的绒线老人帽,从上到下,饱满而明丽。
何洁说:“老来俏啊!”
“谢夫人谬奖。
我往园子里的梅树边一站,也是一棵老梅树,铁干虬枝,开着黄的红的花。
这叫‘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闲暇时,石上泉喜欢站在晒台上远眺——这是职业习惯使然——看看天,嗅嗅风中的气味,估测环保的效果。
往北望是本市原来的工业区,林立着许多高大的烟囱,他曾活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变为“赏菊东墙下,怅然见烟囱”。
这些年来,大部分排污企业迁走了,留下的少数企业也在治污上花了血本,变得天清气朗了。
昨天现任的所长,派专人送来一份已上报的《潭州地区环境治理检测达标报告》的副本,请他这个老所长看后提提意见。
他认真看了,觉得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踏着四五厘米厚的雪,雪发出吱吱的细碎声,他走到井边的大青石板前。
青石板有两米长、半米宽,
高约三十厘米,形如床。
春秋晴和的日子,他喜欢坐在石上看书;夏日午后,他干脆躺在石上闭目养神。
他在石边蹲下来,先用竹刀刮去上面的一层雪,再用双手捧雪放入竹篮。
寒气从指尖刺入,再狠狠地刺入他的心尖,他知道气温应在零下3℃左右。
这雪真是白净,没有任何杂质,他忍不住抓了一点放入口中,凉且爽。
雪满竹篮,他又去北墙角,折了几枝斜曳而下的蜡梅——上面缀着全开、半开的金色花朵和未开的花苞--以便插入客厅案头的釉下彩瓷瓶,作清供之用。
过会儿回到室内,他会把篮中的雪倒入一个白瓷大盆,让雪在空调的暖气中融化为水,再用白纱布过滤(以防有异物),然后就可以用雪水煮茶了。
红泥小炉里燃着木炭,火苗子如舌,吐得长长的。
放了雪水的大陶壶,搁在炉上。
待水冒出热气时,石上泉再将苦茶放入壶内,盖上壶盖,静候沸声。
两个精美的白瓷小盖碗,放在炉边的小几上。
何洁说:“你对吃茶也很里手,得闲了可写写科普文章。
”
“这使不得,我是只吃不写。
古人云:‘鉴者不写,写者不鉴。
’王国维谈论词的艺术有《人间词话》一书传世,可他自写的词,就让人不敢恭维。
”
陶壶盖有了响动,茶水沸腾了。
石上泉提起陶壶,往揭开盖的小盖碗里倒茶,一屋子香气氤氲。
石上泉缓缓地啜了一小口,再闭住嘴让茶水在舌尖周围缭绕,然后才细细咽下。
突然,他眉头紧锁,对夫人说:“这茶不能喝。
”
何洁问:“这茶蛮好的,怎么不能喝?”
“此中有硫化物的气味,昨夜北风虽弱,却带来城北烟囱里未除净的气味,掺在雪里了。
”
“那些烟囱不是有水净化装置吗?并未见有灰黑的烟尘啊!”
“冒的是白烟,但净化不到位,不是煮雪烹茶,也发现不了。
”
石上泉提起炉上的大陶壶,去厨房把水倒了,洗净后再去灌上井水,重重地搁到炉火上。
“我要为好壶好杯好茶一哭。
新所长的那个环境治理达标报告是怎么写的?若不是拿了好处费为人消灾,就是浮在上面不着实地。
我要写篇文章,题目是《从煮雪烹茶看环境的并未达标》。
”
“你不是说鉴者不写吗?”
"这件事必写,活活地大煞了我一怀雅兴!"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气预报,夜降大雪,分毫不差,石上泉对北斗卫星等科技发展感到自豪,活剥陶渊明诗句则体现了石上泉的职业良知。
B. 黑色的大衣,黄色的围巾,枣红色的帽子,这身穿着与雪景对比鲜明,石上泉还自比是一棵老梅树,表现了他的高傲和孤芳自赏。
C. 文章中有很多关于石上泉夫妻二人对话,使情节更加紧凑,叙事更为集中,也给读者展示了石上泉夫妇生活的风趣幽默。
D. “活活地大煞了我一怀雅兴”,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写出了石上泉怀着雅兴大费周章煮圈雪烹茶,却因雪被污染而留下遗憾。
5. 文章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文章以“煮雪烹茶”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未来
李洪兴
“来!试试这杯机器人的手冲咖啡。
”从下单到取咖啡只需十秒左右,在美国旧金山,一款咖啡机器人近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不少体验者认为,机器的手冲咖啡可媲美人工制作。
无论是咖啡师、厨师,还是服务员、保洁员,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电影《摩根》的预告片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新闻消息由机器人完成,谷歌机器人在围棋的人机对战中屡尝胜果……拥抱人工智能,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
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60多年来,原本存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无人汽车到农牧自动化作业,从医疗看护到育婴保姆,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对劳动力的解放也显而易见。
但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变得更加从容,对其了解越深入越觉得担忧,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焦虑和恐惧。
在好莱坞电影中,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造反”的桥段不胜枚举。
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答案依然在探索之中。
今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
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
埃森哲咨询公司在研究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后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
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人工智能或许是一个随时可能“张开獠牙”的影子。
正如霍金所言,“人类由于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并会被取代。
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
从“类人类”到掌握人类思维,科学家们的提醒,揭示了潜在危险所具有的巨大能量。
不过,有一点是共识,即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
近期,欧洲议会就正式向委员会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曾设想“机器人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能在人类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
考虑到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比尔·盖茨就提议向机器人征税,此前欧洲议会也对类似法律提案进
行过投票。
制定法规,是否会造成过度干预,又该如何避免阻碍创新?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人类也在进行着去焦虑化和去危机化的制度探索。
7. 下列对“人工智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十位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
B. 体验过人工智能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功效可媲美人工制作。
C. 人工智能可以做电影预告片、完成新闻消息、下围棋,这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时代红利。
D.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并未更加从容,每一波人工智能的升级,都伴有人类的焦虑和恐惧。
8.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的60多年来,原本存于科幻故事里的主角,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工智能早已见惯不怪。
B. 对技术乐观派而言,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为发展更新了“发动机”。
C. 埃森哲咨询公司认为,人工智能预计在2035年能将美国、英国等12个发达国家的生产率提高40%左右,人类工作有一半可能在2055年实现自动化。
D. 机器人与自然人不同,而且要加以区分,这是各方的共识。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全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的终结,因为人类受到缓慢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机器竞争。
B. 近期,欧洲议会正式向委员提议,打算设立一套全面的法律来界定人工智能带来的责任和道德问题,说明人工智能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安全。
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C. 因为机器人会在很多领域代替人类工作,所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向机器人征税的法律提案。
D. 在发展人工智能同时,如何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是人类依然在探索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
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
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B.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都有一定的方法。
其中干支既可纪年,也可纪日,《兰亭集序》中“岁在癸丑”的“癸丑”就是用干支纪年;本文中“是月丁未”的“丁未”是常见的干支纪日法。
C. 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望”,文中的“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行宫,皇帝外出巡行时居住的处所,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
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 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 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雪雾、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幽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 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十四)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②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注】①窅窅,遥远貌。
②轗轲,亦作“輱軻”“輡軻”,困顿,不得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叙述了老兵从“少壮从军”到“白首流离”,有家难回的悲惨遭遇。
B. 三、四两句用“窅窅”“阻河关”等词语,从空间角度说明老兵与家乡隔离之远。
C. “将死”两句直抒胸臆:我少小离家,白首难归,将死异域,难道见到妻儿如此困难。
D. 通过老兵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戍边老兵的深切同情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15. 请简要赏析“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两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4)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
(5)夫天地者,_________;光阴者__________。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人体不同姿势腰部受力表(单位:干克)》,请选取图表中最能说明人体姿势与腰部受力关系的三点信息,用文字宇概括说明。
每条说明文字,最多不超过2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育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控烟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现象的比率由34. 4%下降到4. 9%。
③不过,各地监督违法吸烟仍主要依靠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
④为了弥补传统控烟手段的不足,⑤近日,深圳启动“电子眼”控烟试点。
⑥深圳市控烟办选取禁烟区域测试点安装控烟环境监测器,24小时监控公共场所吸烟行为。
⑦从某种程度上说,控烟环境监测器是一种“控烟神器”,可以有效防止在禁烟区域内违法吸烟。
⑧从提升城市文明、捍卫法制公信、保护公众健康等角度来说,各地都应采用“电子眼”控烟措施。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脱贫,这是中国政府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即便疫情汹汹,也不能阻止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的脚步,跑好脱贫“最后一公里”,正在进行时。
以“2020——一个家庭的脱贫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无中生有。
开篇对新衣服、新建筑等寻常事物的叙述,只是展开话题,说明旧东西的好处、以及旧事物可爱的原因等,与"“我”的文学创作并无关联。
B项,“喻指一流学校的文化底蕴”说法错误。
本句不属于借喻手法。
D项,“首尾呼应”“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
“首尾呼应”不明显:本文以“人念旧”开头,又以“理性对待新旧”结尾。
另外,“诗情画意”文中表现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旧”字展开富有层次感的叙述的。
作答本题,要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共5段,分为三个部分,第1~2段写旧东西的好处是什么;第3段写旧事物为什么好;第4~5段写怎样对待旧事物。
结合“衣着之类还是旧的舒适”“一栋建筑要等到相当破旧,才能有‘树林阴翳,鸟声上下’之趣,才能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乐”分析可知,旧的衣着比较舒适;旧的建筑和园艺更有情趣和底蕴。
作者首先从生活、文化多个角度指出旧东西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