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5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航天日的设立,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这是对几代航天人不懈追求航天梦的和致敬。
50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到“北斗”指路、“天宫”览胜、“墨子”传信、“嫦娥”问月,再到“天问一号”遥指火星,我国航天员,让航天科技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创造奇迹。
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到处留下了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的足迹,孕育形成的伟大航天精神已经深深进中国人血脉。
中国航天何以取得如此成就?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之言令人深思:“被祖国需要是一种幸福。
”确实,航天事业能够取得成就的今天,源于独特的制度优势,也源于航天人把无数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聚起的磅礴合力。
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密码,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大力“航天精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历史业绩,谱写新时代奋斗者的壮丽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奖励不负众望熔化弘扬
B.褒奖不孚众望熔化发扬
C.褒奖不负众望熔铸弘扬
D.奖励不孚众望熔铸发扬
: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
褒奖:表扬和奖励。
结合语境,选“褒奖”更好。
不负众望:不辜负群众的期望。
不孚众望:不能使众人信服。
结合语境,应选“不负众望”。
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熔铸:熔化并铸造。
结合语境,应选“熔铸”。
弘扬:发扬光大。
发扬:发展和提倡(优良作风、传统等)。
结合语境,应选“弘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航天事业能够取得成就的今天,源于独特的制度优势,也源于航天人把个人无数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聚起的磅礴合力。
B.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独特的制度优势,也源于无数航天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聚起的磅礴合力。
C.航天事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独特的优势制度,也源于航天人把无数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聚起的磅礴合力。
D.航天事业能够取得成就的今天,源于独特的优势制度,也源于无数航天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聚起的磅礴合力。
,“取得成就的今天”应改为“取得今天的成就”;二是语序不当,“也源于航天人把无数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聚起的磅礴合力”应改为“也源于无数航天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而凝聚起的磅礴合力”。
将两处错误都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项。
3.下列句子是航天员送给青少年的寄语,最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千年梦圆于今朝,大火箭飞冲九霄。
B.早有壮志献蓝天,投身航天美梦圆。
C.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航空梦”添彩!
D.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
项,“千年梦圆于今朝,大火箭飞冲九霄”是陈述太空梦已经实现的事实。
4.请用短语的形式概括北斗导航系统的三大亮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轨道是个特殊的混合轨道,可提供更多的可见卫星的数目,卫星越多,导航定位的精度就越高,能支持更长的连续观测的时间和更高精度的导航数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相比,增加了短报文通讯功能,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
把短信和导航结合,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独特发明,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功能具备与美国GPS广泛的互操作性。
北斗多模用户机可以接收北斗、GPS信号,并且实现多种原理的位置报告,稳定性更高。
混合轨道;(2)短报文通讯功能(或:短信与导航结合);(3)模式兼容(或:与美
国GPS互操作)。
轨道是个特殊的混合轨道”“增加了短报文通讯功能,一次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的信息。
把短信和导航结合,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独特发明”“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功能具备与美国GPS广泛的互操作性”。
第二步,从关键句中提取出关键词“混合轨道”“短报文通讯功能”“与美国GPS互操作”,即可得出答案。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字。
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
其中红光波长更长,携带能量更少;蓝光波长更短,携带能量更多。
因此,①,将会接受到更多能量,更容易产生视疲劳。
蓝光除了让眼睛不舒服外,②。
2014年,一项研究指出,过去几十年间,人均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都在不断下降,造成了许多公共健康问题。
但蓝光并非有害无益,因为在没有电力的时代,人类在一天当中就是依靠光线来调节身体节律和生物钟的。
③,而夜晚的光线让人感到睡意十足,这其中蓝光起着很大的作用。
②还可能影响睡眠健康③白天的光线让人保持清醒
,结合“蓝光波长更短,携带能量更多”“将会接受到更多能量,更容易产生视疲劳”分析,此处应填写“眼睛长时间接触蓝光”之类的答案。
第②处,结合“一项研究指出,过去几十年间,人均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都在不断下降”分析,此处应填写“还可能影响睡眠健康”之类的答案。
第③处,结合“人类在一天当中就是依靠光线来调节身体节律和生物钟的”“而夜晚的光线让人感到睡意十足”分析,此处应填写“白天的光线让人保持清醒”之类的答案。
6.下面是漫画家丁聪为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设计的一幅插图。
插图意在表现祁老人对自家房子的自豪与喜爱,可是画家却不多画房子,你觉得画家为什么这样设计?请结合画面加以分析。
(不超过120字)
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手植的花草,祁老人觉得自己的一世劳碌并没有虚掷。
北平城是不朽之城,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
:家庭和美、多子多福、代代绵延。
人物脚下的台阶与身后的门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四世同堂显示出这是一个大家庭,人物脚下的台阶和身后的门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强化了传统家庭氛围。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太阳、流水、钟声都是时间的象征,那么我们所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时间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②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
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古人据此设置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
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
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
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生,覆水不能再收——“时间之矢”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③上述两种经验,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
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
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
到了中世纪后期,线性时间观已经深入欧洲社会。
16世纪新式钟表诞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
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推动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
德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是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现代/新时代”的开端。
④以新式的钟表时间为参照,所有社会活动都变得可预期、可规划,能够像钟表机械那样运转有序。
同时,新式时间也将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测度时间所定义。
时间如影随形——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效率更加珍贵。
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
⑤然而,尽管效率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时间始终属于稀缺资源。
甚至,人们在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如同赛场上的跑者。
在越收越紧的时间之网里,“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试图拼命地抓住现在”,甚至需要刻意打发富余的时间。
就在这并驱争先、熙熙攘攘之中,世人陷入一种集体焦虑,在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绝望地怀念过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⑥时至今日,我们的时间经验依然受到钟表的主导。
但是,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钟表时间只是时间的具象。
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
托马斯·德·帕多瓦在《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中讲述的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经验、时间工具和时间观念,分辨于躁动的时间之网,我们才能少一点无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与坚强。
(摘编自《<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序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线性时间被看作是一条匀速流逝、单向延伸的河流,它具有不可逆性,体现为现在成为过去,未来成为现在。
B.钟表的出现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标志着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近现代/新时代”由此开始。
C.在忙碌熙攘的生活中,世人悔恨过去,恐惧未来,抓住现在,这样的集体焦虑皆来源于时间的稀缺。
D.对日升月落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是人类认识时间的萌芽,而钟表等计时工具则主导了人们对时间本质的认识。
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③段“德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是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现代/新时代’的开端”可知,这只是托马斯·德·帕多瓦对钟表的观点,并非客观事实。
C项,以偏概全,由原文第⑤段“甚至,人们在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就在这并驱争先、熙熙攘攘之中,世人陷入一种集体焦虑”可知,集体焦虑的原因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与时间之间的竞争,并不只是时间的稀缺。
D项,曲解文意,“而钟表等计时工具则主导了人们对时间本质的认识”错误。
由原文第③段“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推动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和第⑥
段“我们的时间经验依然受到钟表的主导”可知,钟表主导的是我们的时间经验,而非我们对时间本质的认识。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从逻辑上看是递进关系。
B.文章第③段列举不同的时间观,意在强调不同时期内人们对时间本质思考的迥异。
C.文章第④段在论述时间与效率的关系时,以时间与效率的相互作用论证了时间的价值。
D.文章第⑤段以人们对过去、未来、现在的态度论证了时间始终属于稀缺资源。
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表明它是以前两种观念为基础,故而不能说“人们对时间本质思考的迥异”。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尧典》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反映的正是通过观察天象,为协调社会各项活动而设置的历法规则。
B.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的数目”,这体现了自然时间的流逝性及可测度性。
C.从苏轼在《赤壁赋》“水”与“月”的意象中,读者可以寻找到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
D.“时间就是金钱”,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理解,即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来获利。
“水”与“月”的意象并未脱离物质、运动和观察者。
这由“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等可以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