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以菊花为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本实验以菊花为材料,观察几种瓶插液配方对菊花的瓶插效果及一些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瓶插液中含SA的瓶插液可以明显延长菊花的瓶插期和提高花的质量,其中以5%SA+蔗糖的效果最好,而植酸等瓶插液配方对菊花的瓶插效果影响不大。
瓶插液对菊花的保鲜效果很大,特别是浓度为5%的SA瓶插液。
经它处理的菊花在后期仍花形完整、色泽艳丽、花茎坚硬。
以2%SA+蔗糖为瓶插液处理过的菊花也表现了较理想的效果,吸收量与蒸腾量都呈较大的下降趋势,而相对电导率比其它处理液的下降的快,花色素苷与蛋白质含量在后期有回升趋势。
关键词:
菊花(Dendronthema morifolium Tzvel),瓶插液,生理变化
缩略词:
SA:水杨酸
STS:硫代硫酸银
8-HQC:8-羟基喹啉柠檬酸盐
MDA:丙二醛
SOD: 超氧化歧化酶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1.前言 (3)
2.材料与方法 (3)
2.1材料及处理 (3)
2.2试验方法 (3)
3.结果与分析 (4)
3.1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水分吸收量与蒸腾量变化 (4)
3.2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花径变化 (5)
3.3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膜透性变化 (6)
3.4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花色素苷含量变化 (7)
3.5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S O D酶活性变化 (8)
3.6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M D A含量变化 (8)
3.7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蛋白质含量变化 (8)
4.讨论 (9)
5.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英文摘要 (12)
.
1.前言
花卉生产是近半个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7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
1990年全球花卉销售总额达1000亿美元,1992年全球鲜切花消费额高达220亿美元[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鲜切花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当今家庭宾馆插花的时尚,鲜切花的保鲜问题急待解决。
鲜切花采后的衰老机理及保鲜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国外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国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我国的鲜切花生产还刚刚起步,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鲜切花的衰老机理及保鲜技术,对促进鲜切花生产和科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也是国内外销量最大的鲜切花之一,约占鲜切花产量的30%[2]。
虽然切花菊的一般水插较之其它花卉时间长,但为了更好的保持花朵的艳丽,延长切花寿命,提高其价值,还是很有必要探讨它的保鲜处理[3]。
鲜切花切离母体植株后,就意味着开始走向衰老,引起鲜切花衰老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子和内部的水分代谢、细胞内含物降解、酶活性及内源激素变化等诸多方面,而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气体等)总是通过内在的生理生化变化来影响鲜切花的衰老过程[1]。
大量研究证明供给必要的营养物质、防止导管堵塞及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是延长切花寿命的3个必要因素[6],而适当的瓶插液可以提供延长切花寿命所需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各处理瓶插液对菊花切花瓶插寿命的影响,及分析各种影响切花瓶插寿命的因子,以期为菊花的瓶插保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材料及处理
本实验于2001年12月进行,菊花品种为空心红。
从市场取回后,立即插于清水中。
挑选无病虫害的植株,每枝具5、6朵小花,且花朵大小基本一致的花材,去掉腐叶,保留基本相同的叶片,枝长在45cm左右,斜剪基部2—3cm,将所有花枝用标签标明。
将花枝插入盛不同保鲜液的容器中,每瓶5枝,重复6次。
试验用的9个保鲜剂配方为:①2%S;②2%S+500ppmSTS;③a. 2%S+200ppmSA; b. 2%S+300ppmSA;c. 2%S+500ppmSA;④2%S +8-HQC;⑤a.2%S+200ppm植酸;b. 2%S+300ppm植酸;c.2%S+500ppm植酸。
另以清水为对照,6瓶。
置于室内散射光下。
从切花瓶插后开始测定花径、花鲜重变化,并测定菊花花瓣的膜透性、SOD酶活性、MDA含量、花色素苷含量、蛋白质含量。
2.2 试验方法
2.2.1花径、花鲜重测定
用游标卡尺量花朵大小为第二和第三朵的花枝的花径,分别计为大花与小花。
先称取各处理初重(花枝+溶液+瓶),以后每两天称一次,每两次差为蒸腾量;再将花枝取出,称重(溶液+瓶),每两次差为吸收量。
2.2.2膜透性测定
取花朵外围算起的第二层花瓣1克,用去离子水冲洗三次,用洁净纸巾吸干其水分,将花瓣分别置于3支试管中,分别加20ml去离子水;另做一试管只加20ml去离子水,作CK。
半小时后测定电导率S1,再置于沸水浴中15分钟,冷水浴中冷却,再测定电导率S2。
计算相对电导率(L)=S1/S2. (DDS-11A型电导率仪)
2.2.3花色素苷含量测定
称1g花瓣用含1%HCl的甲醇溶液提取,以1%HCl的甲醇溶液作CK,将提取液分成二份,分别置于两比色管中,于600nm、530nm(上分-惠普6010型)测定吸光度的变化,重复三次。
以△A530-600nm=0.1作为一个花色素苷单位。
2.2.4 SOD酶活性测定
称1g花瓣用10ml0.05mol/LpH7.8磷酸缓冲液(PBS)溶液提取酶液。
分别加
;
2.7mlPBS于5个小烧杯中,再分别加入0.1ml核黄素、0.1mlMet、0.1mlEDTA-Na
2
作最大光吸收的再加50µl的PBS和0.1mlNBT;作CK的再加0.1mlPBS和50µl酶液;其它三个烧杯加50µl酶液和0.1mlNBT。
于4000lux日光灯下反应15分钟之后测定560nm(上分-惠普6010型)处吸光度。
SOD活性=(Amax-Asample)*Vt/ (Amax*0.5*W+V)。
2.2.5 MDA含量测定
称1克花瓣用10ml0.05mol/LpH7.8磷酸缓冲液(PBS)溶液提取酶液。
吸取上清酶液1.5ml和2.5ml0.5%TBA于两个10ml的刻度试管中;以PBS1.5ml和2.5mlTBA 于第三个试管中作对照。
在沸水浴中加热30min,冷水中冷却,再补充蒸馏水至4ml。
4000转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置分光光度计(上分-惠普6010型)测定532nm和600nm处吸光度,以MDA=(OD532-OD600)/155 计算MDA含量。
重复三次。
2.2.6蛋白质含量测定
样品液制备同SOD。
分别取0.1ml提取液和4ml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于三支试管中,再取0.1mlPBS和4ml考马亮蓝于另一支试管中作对照。
混匀5min后,置分光光度计(上分-惠普6010型)595nm处比色,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蛋白质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菊花在瓶插期间水分吸收量
与蒸腾量变化
如图1可以看出:以SA
为瓶插液的菊花水分吸收量呈
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浓度
为2%和3%的第6天达到最高点,而浓度为5%的第8天才达
到最高点。
8-HQC瓶插液的吸
收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对
照与其它处理液的都呈下降趋势。
如图2可以看出:对照与浓度为3%的植酸瓶插液的蒸腾量呈下降趋势,而其它处理液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除浓度为5%的SA瓶插液到第8天达到最高点,其它都是在第6天达到最高点。
3 . 2不同处理的菊花瓶插期间花径变化
0.1
0.2
0.3
0.4
0.5
0.6
357911
天数(d)
吸
收
量
(
g
)
CK 0
0.1
0.2
0.3
0.4
0.5
0.6
0.7
蒸
腾
量
(
g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357911
吸
收
量
(g
)
SA(A)
SA(B)
SA(C)
2%S
8-HQC 图1切花菊瓶插期间水分吸收量变化
0.2
0.4
0.6
0.8
1
357911
天数(d)
蒸
腾
量
(
g
)
图2切花菊瓶插期间蒸腾量变化
如图3可以看出:菊花大花径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植酸处理液、CK 处理液、2%SA 处理液与2%S 处理液的
花径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
STS 处理液的花径在第9天达到最大值。
其它处理液的花径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
123456780
12花茎变化量(c m )
A)小B)小C)小A)小B)小
图4菊花瓶插期间小花朵花径变化
如图4可以看出,菊花小花径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植酸处理液、CK 处理液、2%SA 处理液与2%S 处理液的花径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
其它处理液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
012345678
花茎变化量(c m )
植(C)大2%S大8-HQC大STS大CK大
123456780
24681012
天数(d)
花茎变化量(c m )
0123456780
24681012
天数(d)
花茎变化量(c m )
图3菊花瓶插期间大花朵花径变化
3.3不同处理的菊花瓶插期间膜透性变化 如图5可以看出:对照
与各处理液中菊花相对电导率都有上升趋势。
处理液为SA 、8-HQC 和STS 的相对电导率第7天到达最高点后就呈下降趋势,说明处理液已起作用。
到第11天,各处
理液相对电导率均低于对照。
图5 菊花瓶插期间花瓣膜透性的变化
3.4不同处理的菊花在瓶插期间花色素苷含量变化:
如图6可以看出,瓶
插最初3天,对照与其它处理液的花色素苷含量呈下降趋势。
以植酸为处理液的在第5天后呈上升趋势。
第7天处理液为2%S 的花色素苷有上升趋势,对照与其它处理液都呈下降趋势,且到第11天各处
理的含量均低于对照。
图6菊花瓶插期间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
3.5不同处理的菊花瓶插期间SOD 酶活性变化
00.02
0.040.060.080.10.122
4
6
8
10
12
天数(d)
相对电导率(%)
STS
00.511.522.532
4
6
8
10
12
天数(d)
花色素含量(c m )
8-HQC
24681012142
4
6
8
10
12
天数(d)
S O D 含量(g )
图7 菊花瓶插期间花瓣SOD 酶活性变化
如图7可以看出,对照与各处理液的SOD 都呈上升趋势。
以8-HQC 为处理液的SOD 含量一直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液。
第11天,除8-HQC 以外,其它处理液的SOD 含量均小于对照。
3.6不同处理的菊花瓶插期间MDA 含量变化
0.0002
0.00040.00060.00080.0010.00120.00142
4
6
8
10
12
天数(d)
M D A 含量(g )
图8菊花瓶插期间花瓣MDA 含量变化
如图8可以看出,瓶插最初3天,对照与各处理液的MDA 含量都呈下降趋势,此后,都呈上升趋势。
第9天,对照的MDA 含量高于各处理液。
3.7不同处理的菊花瓶插期间蛋白质含量变化
01234567892
4
6
8
10
12
天数(d)
蛋白质含量(g )
图9菊花瓶插期间花瓣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如图9可以看出,对照与各处理液在开始3天都呈下降趋势,其中以SA 、8-HQC 、植酸为处理液的在前7天都下降,后上升;而另三种处理液则在3天后呈上升趋势。
前8天,对照的蛋白质含量一直低于各处理液。
4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处理液为SA 的瓶插液对菊花的瓶插效果影响很大,特别是浓度
为5%的SA 瓶插液。
经它处理的菊花在后期仍花形完整、色泽艳丽、花茎坚硬,有较高的新鲜度。
以SA 为瓶插液的菊花水分吸收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浓度为2%和3%的第6天达到最高点;而浓度为5%的第8天才达到最高点,说明5%SA 瓶插液有较大廷迟菊花切花衰老作用。
以5%SA 处理过的菊花切花,其花茎比其它处理液处理过的菊花花茎更大更艳,且完全盛开的时间足足推迟了4天。
电导率到第7天达到最高点就呈下降趋势,说明SA 瓶插液对菊花切花起到了保护膜受损的作用。
蔗糖是营养源,是保鲜剂的首要成分,为切花提供呼吸基质,参与有关代谢,有利于蛋白质合成还促进酰胺合成
[4]
,同时还能保持膜的完整性,改善水分平衡,推迟
乙烯高峰的出现和衰老的开始。
在这次实验中,各处理液都有蔗糖的存在,为切花菊的保鲜提供了不可缺的能量。
切花采收后,切断了来自母体根系的水分供应,吸水与失水的平衡被打破,一旦失水达鲜重的5%时,花瓣膨压丧失,表现萎蔫
[5]。
切花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花
茎阻塞引起花瓣组织内部缺水,加重了切花的凋萎[9]。
插入水中的切花并不一定能保
证水分的充分供应,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堵塞、生理堵塞和物理堵塞所导致。
实验表明,
以SA(特别是浓度为5%的SA)和8-HQC为瓶插液的处理能增大切花菊的吸收量与蒸腾量。
8-HQC能强烈抑制微生物活性和沉淀微量元素如Cu、Mn、Fe、Zn,使微生物不能利用它们来形成其必须的维生素,使花枝输导组织畅通,保持切花水分平衡[7]。
在瓶水中生长的微生物种类有细菌、酵母、和霉菌,这些微生物大量繁殖后阻塞花茎导管,影响切花吸收水分,而SA具有杀菌作用,能有效杀死瓶水中微生物,促进切花菊吸水。
MDA是过氧化物产物,其含量的多少与细胞膜氧化程度是正相关的,它可以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酶等结合引起蛋白分子变性失活,从而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导致透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减弱[8],这就是衰老的重要原因。
菊花瓶插过程中,对照与各处理液的MDA都呈下降趋势,说明细胞膜透性越来越大,菊花正在衰老。
到第9天,对照的MDA含量高于其它处理液,说明各处理液起到了延缓衰老的作用。
到第11天,8-HQC的MDA含量继续表现为低于对照,可见8-HQC阻止生物膜遭破坏的作用。
电导率是作为膜透性的一个指标。
电导率越高膜透性越高。
图9表明瓶插期电导率均持续上升。
但对照的电导率均高于处理,同时也表明经预处理膜的完整性提高,因而表明延缓了衰老。
对照蛋白质含量总是低于各处理液含量(图13),表明各处理液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蛋白质降解。
切花瓶插时主要发生蛋白质的分解作用,如用瓶插液处理,可作用于蛋白质分解酶上,可阻碍和延缓花瓣中蛋白质的降解速度,从而延缓切花衰老,延长瓶插寿命。
本实验探讨了各种瓶插处理液保鲜作用,每一种瓶插液对切花菊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菊花的衰老,而以SA为瓶插花液的处理取得了意外的效果,相信SA瓶插液有很好的前景。
5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吴振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试验过程中还得到了赖燕飞、李松、李云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田煦、熊兴耀、尹邦奇. 1995.鲜切花衰老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湖南农业大
学学报.21(4): 414-419
2. 司衍辉、陈嵩. 2001.PS1型保鲜剂对菊花切花延缓衰老生理效应初探.29(3):124-129
3. 张露、连芳青. 199
4.不同药剂对切花菊保鲜效果的研究.江西林业科技.(6):25-26
4. 邱似德、梁元冈. 198
5.切花的采后生理与保鲜.植物生理学通讯:1-6
5. 吴红芝、赵燕. 2001.切花采后生理生化及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6(4):320-324
6. 罗红艺、康忠汉. 1995.不同保鲜剂对金盏菊切花保鲜效果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9(4):498-501
7. 彭重华. 1994.月季金鱼草瓜叶菊切花保鲜效应研究.21(2):27-28
8. Borochoy A.Drari A.Tsipora Tetal.Quantir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in membrane protein during petal senescence.Plant Physiology.1990:203-207 9.MAYAKS,DMEYDR.Effect of sucrose on response of cut carnation to ethylene and abscisic acid.J Amer Soc Hortscience,1976.101(5):583-585
Effects of Vase Life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Cut Chrysanthemum
Flower in Various Vase Solution
Deng Guang-pi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42, China
ABSTRACT
Effect of vase life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cut chrysanthemum flower dip in various vase solut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vase solution contain salicylic acid(SA) could prolonged the vase life and improved the flower quality of cut chrysanthemum flower obviously. 5%SA with 2% sucrose attained the best effect, but the vase solution contain phytic acid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hrysanthemum flower.
Vase solutions have showed effectiveness on prolong the vase life of chrysanthemum, especially of the 5%SA solution. The chrysanthemum flower retained intact, colorful, solidity at the end of vase life at the SA vase solution. 2%SA +sucrose vase solution also showed some effectiveness. Water evaporation decreased during vase,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creased slowly, contents of anthocyanidin and protein showed increased slightly at the end of vase.
Keywords: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morifotium Tzvel), vase solution, Physiological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