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三语文第三次复习统一检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充市高三语文第三次复习统一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俨然已是纪录片行业的“网红爆款”。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
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会,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
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 ,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
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
”这句话道出该片制作的关键在于。
第二季创作扩大了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
另外,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使作品更加贴近学术前沿。
而在制作层面,进一步采用新技术,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末倒置生搬硬套光彩夺目如琢如磨
B . 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美轮美奂精雕细琢
C . 舍本逐末削足适履光彩夺目精雕细琢
D . 本末倒置削足适履美轮美奂如琢如磨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争议不断
B .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争议不断
C .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有争议
D .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存在争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
B .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
C .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
D .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二下·凉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
骨,故瘦劲。
”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诗是一座巨大的山峰,宋诗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B . 宋诗的创新,表现在题材上向日常生活倾斜,这种特点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 . 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风格的典型代表,其畅达和瘦硬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一种突破。
D . 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较之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宋诗能与唐诗双峰并峙是宋人努力创新的结果。
B . 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
C . 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 .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人有唐诗这个学习宝藏和典范。
B . 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末代诗人也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 .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 . 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是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平淡。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
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
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
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河南商丘市虞城的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
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
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
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
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
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材料三: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
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
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
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
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
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材料四: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
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
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
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
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
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
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 . 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
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 . 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 . 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精准扶贫,需要发展特色产业。
段村乡扶贫工作围绕牛心柿这个特色产业进化,不仅扩大种植面积,还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
B . 精准扶贫需要把握“贫”的根源所在,河南商丘市虞城贫穷的主要根源在于依赖思想严重,事事依靠政府。
C . 精准扶贫不能“输血”,要让当地学会“造血”,要“授人以渔”,教给百姓脱贫的方法,激励他们脱贫的心志。
D .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一些扶贫区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苗头,这都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4. (12分) (2017高二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欠你一碗刀削面
雁戈
最近,黄校长老是失眠,以前沾着枕头就能睡,现在拿枕头蒙了头也睡不着。
尤其是在外面吃饭回来,黄校长更是像烙烧饼一样,能把自己一直烙到天亮。
这天,黄校长又是一宿都没睡好,天刚麻麻亮就起了床。
他轻脚妙手把粥熬在锅里,看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老伴儿翠玉,又轻脚妙手出了门。
到得街上,老远看到一个人跟他打招呼,黄校长一时没看清,忙迎上去说话。
一看,不由愣了,面很熟,却记不起在哪儿见过,更叫不出那人的名字。
那人的穿着打扮不像本地人,但他说话却是地道的本地口音。
“黄校长,早啊?”
“你也早,你也早。
”黄校长尴尬地应付着。
“记不得我了,黄校长?”那人边说边递给黄校长一支烟,“我还欠您一碗刀削面哩!”
“欠我一碗刀削面?”黄校长迟疑了一下,讪讪地把烟接了过来。
“是啊!”那人抬头作回忆状,“应该是五六年前的事吧,我们一起在镇上的刀削面馆吃早饭,我的钱包丢了,是您替我开的钱。
我一直记着哩!”
黄校长也抬头作回忆状——
在抬牛镇,刀削面馆只有一家,早、中、晚三餐都有得卖,而且只卖刀削面。
兼办酒席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
五六年前,黄校长的老伴儿还没住到学校来,他倒是经常去吃刀削面。
但大多是街上的熟人抢着开钱,他替别人开钱的时候还真不多。
所以,他很快便认出了眼前这个人。
“原来你就是抬牛镇鼎鼎有名的农民企业家王总啊?”黄校长一把握住对方的手,连说,“久仰!久仰!久仰!”
“我也只是在外边赚了点小钱。
”王总不好意思地笑笑,把手抽回来,看了看表说,“今天我要去县里办件事,晚上回来,我请您吃刀削面。
”说话间,一辆小车在王总身边缓缓停下。
王总一边钻进车里,一边朝黄校长挥手,“晚上七点,刀削面馆,不见不散。
”
就这一耽搁,黄校长回到家时,翠玉已经炒了两个菜。
一盘花生米,一盘小白菜,还外加两个咸鸭蛋。
黄校长拿起一个咸鸭蛋,在桌上把一头磕破,却小心地将它立在翠玉面前的桌子上。
“我不吃蛋。
”他说。
“又咋的了?”翠玉关切地问,“还在为昨晚的事闹心?”
“能不闹心吗?昨儿的事还没辙,今晚又有人请吃饭。
”黄校长夹了一片小白菜放进嘴里。
“谁呀,这么早?”翠玉问。
黄校长把刚才的事儿一说,翠玉不由瞪大了眼,叹息道:“现在的人啊,都快成精了,拐弯抹角都能扯上你。
也不晓得找你啥事,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
”
黄校长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人家好歹也是咱们抬牛镇的名人,总得给人家一点面子。
而且他还记得我请他吃过一碗刀削面,这说明他也是个有心人嘛!你先暗地里探一探,看他家里或者他的亲戚家里,有没有读书的,有没有找工作的,或者……有没有犯啥事儿的?咱心里得有个底。
”
翠玉听黄校长讲了一番道理,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连碗都没洗就找她的圈子探消息去了。
但她探回来的消息
却并无多大用处,总结起来无外乎就三点:很有钱;很讲义气;也很有酒量。
晚上出门前,翠玉硬让黄校长喝了半碗芹菜汁,说是可以解酒保胃。
然后她又让黄校长掰着指头把他们的约法背了一遍——少喝酒,多吃素少吃荤,酒后还要喝碗粥——才让黄校长出了门。
然而,黄校长去得快,回来得也快,他竟然还赶上了新闻联播的尾巴。
“这么早就回来了?”翠玉明显有些不习惯。
“是啊!”黄校长见新闻联播已经结束,一头倒在床上,立即打起呼噜来。
除了新闻联播,黄校长看啥电视节目都打瞌睡。
翠玉赶忙轻脚妙手地去关了电视,又轻脚妙手地把厨房收拾干净,才进了书房就着一张单人床合眼睡了。
睡到夜半时分,隔壁隐约传来黄校长在床上烙烧饼的声音,她忙跑过去宽慰。
“咋的了?又遇到难题了?”
黄校长似乎被翠玉吓了一跳,腾地从床上坐起,连连摆手:“没有没有。
”接着却把手搁到肚皮上揉了揉,有些难为情地说,“就是肚子有点饿了。
”
“肚子饿了?”翠玉的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是啊,今晚就吃了一碗刀削面。
”黄校长说。
“啥?就吃了一碗刀削面?”翠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
“是啊——”黄校长淡淡地说,“他说他欠我一碗刀削面,所以就还我一碗刀削面。
”
翠玉看看黄校长不像撒谎,忙进厨房煮了一碗速冻水饺。
黄校长稀里哗啦连汤吃了个一干二净,倒头又打起了呼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小说把故事的发生设定在“天刚麻麻亮”这一特定的时间点,一方面是为后面人物的活动作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不正。
B . “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
”翠玉劝说黄校长不去参加饭局,主要是她担心黄校长喝酒影响身体。
C . 小说以黄校长“失眠”开头,以黄校长“打起了呼噜”结尾,前后呼应,耐人寻味,暗示了小说主题。
D . 小说围绕“一碗刀削面”,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良好社
(2)王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翠玉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8高一上·铅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
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项梁弗听。
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
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不然。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敞’。
夫强秦攻赵,必举。
赵举而秦强,何敞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使人杀宋义子。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将救巨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与秦军遏,九战,大破之,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 .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草。
B . “社稷”旧时指国家。
“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C . “冠军”谓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
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D . 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
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义能够审时度势。
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B . 项梁刚愎自用。
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战死沙场。
C . 项羽英勇无畏。
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破釜沉舟、烧毁军营以示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
D . 项羽心狠手辣。
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一下·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诗段,回答问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 .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2)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 . “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 . “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 . “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3)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对描写音乐的作用,并另选本首诗带“月”的诗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9高二上·榆树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
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令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