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学案 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岳麓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一、温故知新
演变含义:政体从
君主专制 到 民主共和 外来冲击(5次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日
战争
抗击侵略: 略 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内部反映 演变结果:名为 共和 实为 专制 ,挂羊头卖狗肉,可谓名不副实。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通过手中的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攫
3、近代以来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 太平天国 背景 清廷内外交困
英法联军
推动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个运动:洋务运动 军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
造总局
企业 民用:开平煤矿等 作用: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衣:长袍马褂西服革履并行不悖,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
食:西餐馆相继开办,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相继传入,
纸烟迅速传播 住:西式建筑出现在租界,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方方面面 独院式的花园洋房引人注目 行: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京张铁路)、航运(轮船招 商局)、航空(1918年起步)、邮政(驿站、邮政局、邮传 部)、通讯(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俗:割除结辫陋习,禁止缠足,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 之以鞠躬握手,新式婚礼出现,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 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三、本专题你应该构建的知识体系:
列强侵略:割领土、索赔款、开口岸、攫特权、掠资源、销商品、输资本、 控海关
仍占主导地位但已开始解体的 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的 外国资本 清朝:洋务运动 经济结构 民国:四大家族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70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阶级结构: 地主阶级 、 农民阶级 、 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
衣:西服革履中山装旗袍
食:咖啡可可西式果露汽水纸烟 世风递嬗 住:西式建筑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行:铁路航运航空邮政通讯
俗:断发不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丧葬礼仪
四、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清朝以来,历代经济方面的措施、政策或主张各有哪些?
清朝前期:统治者重农抑商,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秀全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
二者都未真正实行。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戊戌变法时期:经济方面的措施有: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没有实行。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
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没有实行。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国共第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实行土地私有。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不再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存在哪些经济和阶级成分?这样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经济成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成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自然经济和农民地主的演变:自然经济自从在战国时期确立以来,一直在我国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虽受到严重冲击逐步瓦解,但仍占绝对优势。
外国资本的演变: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但此时外资仍以商品输出为主,19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资本输出才逐渐占主导地位。
官僚资本的演变: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官办企业居多,可谓是最早的官僚资本。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民族资本的演变: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0世纪初年,中华民国的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等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亿3千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升兄弟是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破产。
五、本专题你应该做过的测试
(一)客观题
1.(2003·北京)官僚资本的根本特征是()
A.凭借国家权力实行强制掠夺 B.通过币制改革控制金融
C.在工业领域实行垄断 D.推行商业专卖政策以获取巨额利润2.(2003·广东)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3.(2004·广东)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4.(2004·天津)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
我国
民族工业在这期间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5.(2005·江苏)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6.(2005·广东)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7.(2006·全国)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工业 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
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8.(2006·全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在华争夺路矿权9.(2006·江苏)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0.(2007重庆文综)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11.(2007·天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12.(2007·江苏)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先于中国资产阶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 B.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倾销商品
C.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束缚中国资本阶级 D.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13.(2007·海南)“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14.(2007·海南)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
其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15.(2007·广东)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6.(2007·广东)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7.(2007·北京)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的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18.(2007·北京)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④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07·天津)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0.(2008·全国)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21.(2008·全国)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2.(2008·全国)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23.(2008·北京)以下对明清时期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24.(2008·天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A.限制封建剥削 B.解放广大农民
C.保护封建剥削 D.废除封建剥削
25.(2008·天津)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26.(2008·重庆)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1)打土豪,分田地(2)兴修水利(3)开展大生产运动(4)兴办工厂
A.(1)(2) B.(1)(3) C.(2)(4) D.(3)(4)
27.(2008·四川)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28.(2008·四川)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根据地的阶级成分 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29.(2008·四川)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30.(2008·广东)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二)主观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在中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949年以前,中国铁路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
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易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铁路倡议。
(1)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
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
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裕,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2)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
材料三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大部分集中于沿海。
(3)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
3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
(二)主观题
31.(1)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的铁路路权。
(2)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外国侵略,开发利用西部资源。
(3)区域分布不平衡,铁路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的社会习俗必然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