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 迟到-全国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迟到》教学设计
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施丽聪
指导老师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陈淑端
晋江市实验小学李静瑜
一、教材分析
《迟到》(选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原文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面对错误”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作者林海音通过淡淡的笔触回忆了上学时一次刻骨铭心的迟到经历:因晚起而赖床并要求家长允其不去上学,由此遭到父亲的严厉责罚,之后在父亲影响及自省下改正错误并坚持早起早到。
基于本组课文的编排目的和本文的特点,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而对于此课中初次提到的情节曲线,是北师大版高年级教材中的一把金钥匙,在本单元首次出现,只要求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不介绍概念。
关于表达。
(1)《迟到》是第三学段一篇“叙事散文”。
所叙之“事”——“迟到”简单、所表之“神”明白。
而从不同方面进行人物的描写,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可以有所侧重。
(2)表达方式独特:一是详略得当;二是以对话的方式写。
“对话的方式写”:即琢磨“作者对话的方式写,有什么好处”是重难点,也是学习生长点。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读懂人物的对话内容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不难,但读懂人物的对话的构段方式,学习表达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若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老师适切的阅读策略如提问、图示法、对比和连结等来指导。
于是我预设了四个教学活动,一是用比较熟练地根据标题或人物关系图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是探讨同样是爱,母亲的话为什么轻描淡写?而用浓墨重彩来写父亲的话?三是为什么作者在前部分(6-13自然段)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父亲的严厉?而对于父亲转身的身影只有一句话代替?这个细节能不能拿掉?四是写父亲“送夹袄”,如果加入对话,好不好?为什么?琢磨“有什么好处”是体会其表达效果,属于“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标题或人物关系图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对印象深刻的内容做批注,透过文章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通过对比、连结等阅读策略读懂人物的对话描写,学习表达方法。
让学生在对比的体验中感悟父亲的严厉与慈爱。
4.由课内到课外,运用品读人物对话的方法自读《童年·冬阳·骆驼队》等选段体会人物对话的妙处,激发阅读经典《城南旧事》。
三、教学准备
1.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
2.电影《城南旧事》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交流预习情况,规范小组学习。
师:待会课堂上有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学得有效率,施老师给每个小组成员设定了角色。
请看:(ppt:桌长、小天使、小沙漏、总裁)
(1)桌长,请每个小组的1号来当桌长(课前分发预习单)
(2)小沙漏,请2号同学挥挥手,小沙漏在哪里。
咦!沙漏和闹钟有什么区别吗?用无声的语言提醒同伴讨论的时间。
(3)请3号小天使看屏幕,你们的职责是提醒同伴讨论的音量。
讨论的音量应该是(小声的)只要组内成员能听见就行。
(4)总裁,4号总裁在哪儿?你觉得总裁是干什么的?(是大老板)就是公司的决策人对吧!今天的“总”裁也有点这个意思。
组织同伴有序讨论,归纳意见,最后你们的代表小组发言。
当然其他成员,总裁发言的时候可以互相补充,争取为本小组夺星。
2.孩子们:人们常说“严父慈母”,你们的父亲对你们严格?谁来说一说?
师:如果你迟到了,父亲会怎么样?
生:我的父亲不会怎么样?
今天我们将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迟到”。
板书课题:迟到
(二)整体感知,了解人物关系,概括主要事件。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迟到》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渗透画情节曲线的方法)
2.概括主要内容还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当然主要事件可以圈画关键词。
生:概括(打)
师:讲得真好,第一件事的关键词是“挨打”,第二件事直接圈画完整的词语“递给”(送)。
3.让学生根据“图示”讲一讲故事的主要情节。
(图示法)
打
我迟到父亲
送
出示课文的插图,并补充鄂教版的插图,总结:从这一打一送两个画面中您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课件)
【设计意图: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勾勒文章的主要情节,化繁就简,帮助学
生抓牢读长文的“要害”,达到长文短教,学会梳理的方法。
以“图画”和“示范性”批注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把孩子的阅读引向深度阅读。
这种方法避免阅读的耗散和自主批注的随意性。
阅读教学的教学应着力文本特点、训练阅读能力。
此目标的设计真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以自己的说话概括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篇章结构”,是基本的阅读理解力。
】(三)细读文本,学会自能读书,发现表达特点。
1.父亲的一打一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边读,一边思考:选择一幅画面细读,在你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
(5分钟)
①老师巡视:老师建议,读的时候可以找关键词,要学会对比着读
②指导小组讨论。
③继续巡视,请在你刚获得的新发现前面标一个星号。
它是怎么写的?请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梳理信息以及理解的能力和批注笔记的能力,真正实现自能读书,个性表达。
】
2.交流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学会交流感受。
A.她看我还没有起来,吓了一跳,催促着我。
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
向妈哀求说:
“妈,今天已经晚了,我就不要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
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
B.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条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
我挨打了!
生:我发现这段对话共有两处对比:第一处是:对于赖床不想上学这件
事,我对爸爸和对妈妈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向妈妈哀求,商量的语气;
而对于爸爸我则是硬着头皮说。
第二处是妈妈做不了爸爸的主,只是催
促我快上学,而爸爸则是态度很坚决地命令我,我从“”读出来……
生:我从这段话中读出父亲非常生气,甚至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
师:会联系下文读书真不错!
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本环节聚焦人物对话,不仅仅从对话中读懂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对话的形式上的变化,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积累语言的范式储备了正能量。
其次,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潜心会文谈真感受。
】
探究一:
对于“我”迟到这件事,母亲的教导为什么简单一句话代替?而用浓墨重彩来写爸爸?
老师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对比的妙处。
A.因为文中第一句写“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说明父亲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B.这样写才详有略。
C.更能突出父亲的严厉,但严厉中带着爱。
师梳理小结:对于“迟到”这件事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写出父亲的严厉。
(板书:严)继续交流,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3.交流第2部分:
D. 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
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生:我从父亲的一连串动作中读出父亲其实是很爱我的。
探究二:
写父亲“送夹袄”的画面,如果加入对话,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生成
A.这样处理才详有略。
B.现实中的爸爸不是这样的,如:
师:你已经跳出书本,连结生活说出自己的理解了真不错!对啊,如果让爸爸说话,那爸爸的爱显得浅表了。
人物的语言是贴着人物的性格走的,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场合说话合宜。
C.俗话说“父爱无言”,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是啊,父爱如山!这在写作上叫“留白”,知道什么是留白?回忆一下学过的课文。
《钓鱼的启示》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留白”有什么意义?含蓄,耐人寻味!
小结:“留白”无言却有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文章意蕴深远,以后习作时可以用好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指导旨在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揣摩父亲严厉的语言对我的影响,以及父爱如山却无言的温暖,在对比中提升评鉴的能力。
】生发现E继续交流. 我猛一转头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
探究三:
为什么作者用动作、语言、神态详细写了父亲的严厉,而对于父亲瘦高的身影只有一句话?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这句话是不是闲笔?”
探究(3)追问:父亲瘦高的身影这个细节能不能拿掉?
评价:一笔带过的细节容易忽略。
生:这句话写出父亲的害怕。
师:说说你的依据!
生:联系上文说理解(这个环节课件随机链接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
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是怕同学看见了要耻笑我。
)
生:联系下文说理解发现转折。
5.教师小结:你们已经学会了连结,读书就是要这样思前想后!这样的描写才会更感动人,才会更有启发。
看似闲笔实则有意安排,1.详略对比。
2.联系上下文读出严厉。
3.写爸爸的威严的形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指导主要策略是连结和对比。
真正的学习策略的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要调动已知、唤醒经验来体验,感受未知或新知,要在体验过程中,或共鸣之(已有经验得到验证),或质疑之(已有经验碰撞),从而不断地形成新的认识,调整认知结构。
其次,本环节聚焦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质疑的能力。
】
6.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
生:文章有两处对比用得特别好——爸爸和妈妈教育“我”迟到这件事上的对比,爸爸的前后两次对比,我发现了文章写法上的变化。
这样更能突出详略。
生:知道什么叫留白,以后习作上会尝试用好它。
生:学到了阅读方法比如对比、连结……
生:知道了课文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师:简短有力的语言,精准的动作,看似不经意的形象刻画,我们认识了一个不苟言笑却爱如山重的父亲形象。
作业超市:
孩子们!故文不厌百回读,从不同的角度再读,你会有新的收获,会产生新的问题。
1.回去继续探究
课文怎样真实细致地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3.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如果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影响在场的五十二位同学,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下课!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几个探究性问题以及语用训练,聚焦的是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有机统整,探究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文本鉴赏的角度,他们
会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变化,学习作者对比的写法,培养评价鉴赏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