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分析视角探析我国医患冲突的媒体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框架分析视角探析我国医患冲突的媒体呈现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让原本具有人情味、亲密性的医患关系变得异常脆弱和可怕。
本文通过研究《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关于“温岭杀医案”的报道,运用质化的文本分析方法,总结“医患冲突”报道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新闻报道框架。
研究发现,媒体借用弱势群体框架,从而建构医生“弱势群体”的形象,由此唤起公众同情;多角度归因促使公众更加全面和理性地思考;多元社会主体也积极参与框架建构,共同致力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医患冲突温岭杀医案新闻框架归因
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
2013年10月25日,浙江温岭三位大夫死伤于患者刀下,医患冲突再度成为我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引来了全世界媒体的目光。
新闻界是公众信息的主要来源,亦形塑着公众了解、思考当前医患关系的方式,因而它对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及建构日益坍塌的社会信任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
报》为研究样本,以建构主义范式的“框架分析”为理论基础,检视当前“医患冲突”的可能呈现模式。
一、理论视角
本文的研究问题为:我国主流媒体在当前医患冲突的报道中呈现出怎样的新闻框架?框架分析在传播学领域是备受研究者青睐的传播理论。
在研究内容层面,框架理论有三个核心概念:框架、框架化和框架效果,具体指涉三个研究方向:媒介内容、新闻生产和媒介效果。
其中,媒介内容研究新闻报道采用的框架是什么,即“what”;新闻生产研究框架是怎样被建构的,即“how”;媒介效果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新闻框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即“what effect”。
就分析路径来说,当前国内外学者通常会采用四种研究取向:范戴克的“批判论述”取向,甘姆森以及雷恩的“诠释包裹”分析取向,谭克达的“框架清单”分析取向,潘忠党与克思基的“论述结构”分析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一般采用质化的文本分析和量化的“框架列表”的方法。
本文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样本,以“温岭杀医”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报道,借助文本分析法,即以“论述结构“分析取向为主,以此分析“医患冲突”报道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新闻
报道框架。
二、“温岭杀医案”的三层次新闻框架
(一)宏观层次的新闻框架
不同主题的新闻报道采取的宏观框架各有不同,借助新闻标题和导语给读者第一印象,由此定下全文的核心议题。
“温岭杀医案”的报道涉及人情味框架、责任归因框架、矛盾冲突框架。
人情味框架突出医患关系中的具体个人或者以情感的角度呈现事件或问题,如《疑犯家中墙上留字指向医生》。
人情味框架是社会新闻常用的框架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情感烘托的作用。
报道中对连恩青以及受害医生的故事挖掘无疑为报道增添了一丝悲情氛围。
冲突框架强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呈现对抗的激烈程度,如《温岭男子刀捅三医生一名医生死亡》。
责任归因框架,即指媒体的报道不仅设置了核心议题,而且确认了归因关系,如《温岭弑医案,医患调解机制为何“失灵”》。
(二)中观层次的新闻框架
中观层次的框架主要分析议题的原因、影响、背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此类框架多可视为宏观框架的细化和延伸,从不同角度体现媒体对以“温岭杀医案”为代表的医患冲突所进行的原因分析和策略
提供。
中观层次的新闻框架包含:
1、框架一:患者的精神状态诱发冲突
在“温岭杀医案”中,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媒体的关注点之一。
媒体的报道显示,患者连恩青因空鼻症引发精神疾病,并被诊断为“持久性的妄想性障碍”。
他将自己的久治不愈归咎于医生的手术失误由此产生了杀人动机。
《人民日报》就认为,出现精神心理障碍是诊断空鼻症的必要条件。
而在此案开庭审理中,患者却否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
从某方面来说,媒体对患者连恩青精神状态的持续性报道并非无意为之的,毕竟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此次冲突的判断和归因。
2、框架二:医生群体已成为积极抗争的弱势群体
在此次对“温岭杀医案”的一系列报道中,医生群体被媒体频频再现为“试图为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奋起抗争的弱势群体”,试图纠正公众和媒体对医生群体的偏见,重建和谐医患关系。
譬如,多家媒体都相继报道了温岭市数百名医护人员在“温岭杀医案”之后要求“拒绝暴力”的抗议活动,表现出医生群体在当前社会中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3、框架三:医疗体制不合理
在每一起医患冲突爆发之后,对医疗体制的问责
已成为媒体程式化的反思模式。
譬如,《人民日报》就认为,层出不穷的医疗暴力冲突,只不过是患者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途径。
医疗体制的不合理,使得医生成为了替罪羊。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使社会矛盾直接转化为医患矛盾。
不幸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种种问题。
4、框架四:调解机制欠缺,法治化程度不够
媒体认为,调解机制的完善和解决纠纷迈向法制化轨道也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新京报》就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加以调解,任由事态发展,最后很容易演变为暴力冲突。
5、框架五:医患沟通不足,社会关系出现危机
在市场化的环境中,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社会关系,间接摧残了本该和谐亲密、充满温情的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人民日报》还认为,医生的专家地位可能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患者的知情要求并不在意,因此时常忽略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从而加剧了医患关系的裂痕。
(三)微观层次的新闻框架
此类新闻框架以微观元素为分析样本,尤其通过分析媒体报道的消息来源、图片等相关符号和元素的
运用,以此确定媒介如何在细节层面构建医患冲突的报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