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导学案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一、自主学习:
(一)自读课文,找到书中你认为重点的题写在题板上。
(二)根据学习提纲,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并标注在课本上。
1、什么是法律?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二、合作交流展示交流
探究一:1.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探究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思考:(1)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探究三:认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四:(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探究五:(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罚?
探究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三、精讲点拨突破疑难
1.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只有对社会危害性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行为。
可见,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刑罚当罚性B.刑事违法性 C.民事违法性D.严重危害性
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B.都要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
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
四、学以致用巩固拓展
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多次教育。
但他不思悔改,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法院审理,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李某的行为哪些属于违纪?哪些属于违法?哪些属于犯罪?
(2)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错题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