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文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位思想家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A.极力神化君权B.强调以民为本
C.主张君民并重D.仍局限于“君主”范畴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4.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认为:“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一有发明就马上生机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据此判断,雨果认为
A.中国人没有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5.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

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

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A.中原 B.楚地 C.齐鲁 D.巴蜀
6.历史上有些画家主张“以心入画、以理入画、以文入画、以诗人画、以书入画。

遗形写神,笔墨简约,以情造文,笔不妄下。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C.风俗画 D.文人画
7.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8.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

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

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
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0.1896年李鸿章访同英国时,称赞“若培根之善格物理,若显根思皮儿(莎士比亚)之善为诗文,若施本思(斯宾塞)、若达文(达尔文)、若赫胥黎,则又皆文学、性理、格致选也,……国于是强,民于是富。

”这反映了他
A.对西学的认识已超越器物的层次 B.已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C.反对尊孔复古D.主张民主共和
11.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2.《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13.“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14.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15.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16.某文件宣称:“近世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于此有当知者,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与所谓‘天赋人权’者殊科,而唯求所以适合于现在中国革命之需要。

”该文件的发表推动了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7.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

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18.“这篇著作,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这篇著作应该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
1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设计出解决方案的历史文献是
A.《权利法案》B.《论法的精神》C.《社会契约论》D.《天演论》
20.伏尔泰是一位睥睨一切传统权威的批判家,但他对于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推崇之极。

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

他推崇中国儒家文化的真正原因在于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有利于
A.摧毁基督教精神枷锁B.建立开明君主制度
C.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D.建立代议制的政体
21.德国(德意志)“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考问世界”的史实是
①《纯粹理论批判》出版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④创作《第九交响曲》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22.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中后期 C. 20世纪30年代初期 D. 20世纪中期
23.“它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

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均群起攻之,诬蔑其‘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这里的“它”应该指的是
A.《九十五条论纲》 B.《哈姆雷特》 C.《社会契约论》 D.《物种起源》
24.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在一篇瞻望20世纪物理学的文章中就曾谈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也就是在测量数据的小数点后面添加几位有效数字而已。

”对此言论率先进行挑战的科学成就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电磁感应现象 C.量子论 D.相对论
二、非选择题(其中25题24分,26题18分,27题10分,共计52分)
25.(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

……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

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丈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材料三 (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

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根据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只能“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的原因是什么?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哪些理性构想? (12分)(2)材料二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
么重大事件? (6分)
(3)材料三中“将这棵人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
引发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6分)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

”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1924
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材料) (6分)(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6分)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6分)
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淮南二中2018届高二上学期(文)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A D B D B C 题号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D B D B D D 题号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C B B B B D C
二、非选择题
25.(1)原因: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文化高压政策的压制)
文化:传统文化(程朱理学)束缚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政策推行(6分,任答三点即可)
构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2)事件: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6分)
(3)含义: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分)
实践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

(4分)
26.(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或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或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6分)
(2)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6分)
(3)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

典例: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6分)
27.思路提示:
(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后,中国人学西方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

(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
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

(3)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

(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