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 王守仁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明史王守仁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年十五,访客居庸、
山海关。

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
..,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

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明年正月,
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后进兵大庾,凡
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
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
...,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
大江,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
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

贼精锐悉出,守备虚。

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

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
不胜矣。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

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


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当是时,谗邪构煽,祸
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因拜守
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
...,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异敏。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
...”云。

赞曰:王
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
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
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考中后称为秀才,这是科举考试的起点。

B.壬辰朔:指七月初一,“壬辰”采用了干支纪日法,“朔”指每月农历初一。

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与“致仕”略有不同。

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成。

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

任龙场驿丞时,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

巡抚南、赣,率领弱旅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采纳属下建议出其不意直捣南昌,逼迫宁王回撤,从而在湖中击败叛军。

D.王守仁天资聪颖,不只是军事奇才,学说也有建树,被贬龙场,悟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2)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5.王守仁决定直接攻打南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
..,寻授刑部主..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
..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

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

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

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

”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

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

”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

宸濠果疑。

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

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

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①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

①诇(xiòng):刺探,侦察。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授刑部主事寻:不久
B.与论朱子格物大指.指:拇指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胶:粘住,搁浅
D.出大江,薄.安庆薄:迫近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春闱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B.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兵部,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精于计谋。

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反间计迷惑了朱宸濠。

B.王守仁擅长军事。

上杭一战中,他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博学勤思,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D.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

他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

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
佖以告。

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

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

乙卯遇于黄家渡。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

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

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

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

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徐起,三发三中。

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
..尚
书。

守仁不赴,请归省
...,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
..。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
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B.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C.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D.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
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文中指征调兵力。

B.“兵部”掌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官署,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归省”,指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古时指当官的人或是有成就的人回归故里。

D.“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

他反对刘瑾滥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向皇帝上奏章请求营救,触怒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善于用兵,足智多谋。

在宁王军队偷袭攻下九江、南康,迫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叛乱。

C.王守仁性格温厚,文武双全。

张忠、许泰两人轻视他是文人,故意逼迫他射箭,他三次射中靶心,让张忠、许泰对他心生敬佩。

D.王守仁从事教育,他的教育以“推广扩充心灵内在的良知”为主要内容,向他求学的人都听从他的,于是世上就有了“阳明学”。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

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3)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五石之瓠》)
参考答案
1、A句意: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

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

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

“提弱卒”的主语应是“王守仁”,而不是“疆事”,故“疆事”后要断开,故排除BC;“未有如守仁者也”其主语是“文臣用兵制胜”,故不应在“制胜”前断开,排除D。

2.A“乡试考中后称为秀才,这是科举考试的起点”错误,乡试考中者称“举人”。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取中者称“秀才”,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

3.C“采纳属下建议”错误,由原文“守仁曰:“不然……不如直捣南昌……”可知,应是王守仁自己的计策。

4.①守仁快速赶到吉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

①在这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守仁,东南战事就很危险了。

5.①我方士气正盛,而南昌守备空虚,攻打南昌有必胜的把握。

①攻打南昌,可逼迫敌人从安庆撤兵,能自然化解安庆之危。

①在湖面上阻击敌人,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必胜。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他的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

王守仁十五岁时,到居庸关、山海关访游客居。

时常擅自远出边塞,放眼观看山岳江河的壮阔优美。

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

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

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

守仁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当众杖打他四十棍,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杂,苗族、僚族人同居一处。

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对守仁的才能感到惊奇。

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南、赣。

在这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

第二年正月,守仁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卒驻扎在上杭。


仁假装撤兵,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俘获斩杀(敌人)七千有余。

后向大庾进军,总共攻破敌巢八十四个,俘获斩杀(敌人)六千有余。

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

守仁疾速奔赴吉安,征集调用军队和粮食,建造兵器和船只,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长官各自率领官兵救援朝廷。

七月初一,宁王偷袭攻下九江、南康,出兵大江,迫近安庆。

有人请求援助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

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掌管,我军跨过南昌和敌人在江上僵持,两郡兵力断我军后路,这样会腹背两面受到敌人夹击。

不如直接攻打南昌。

敌人的精锐部队全都出动了,守御戒备力量不足。

我军刚刚聚集,气势锐利,进攻一定能攻克。

敌人听说南昌被攻克,一定会解除包围自救。

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

”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将船连起来结成方阵。

官兵用小船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

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上逮捕了他。

总共三十五天敌人就被铲平了。

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守仁,东南战事(或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

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

朝廷于是任命王守仁为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守仁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

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穿着丧服哭着送别的。

守仁天生非常聪敏。

被贬官龙场时,边荒之地没有书可读,他每天推究旧日已得的知识。

忽然参悟格物致知,悟出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于是深信不疑。

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

有称赞说: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

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

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

6、C句意: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

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

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

他在阳明洞中建造居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

“年十七”是“谒上饶娄谅”的时间,二者句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且“格物大指”
是“朱子”的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二者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B。

“讲”“读”是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是“研读”之意,其宾语是“《五经》”,故“讲”“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

7.B“指”,通“旨”,意思。

句意: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

8.A“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春闱者”说法错误,“春闱”一般指会试,应考者为举人,考上为“贡士”;殿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若干人,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9.C“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说法错误,由后文“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可知,“阳明学派”不是凭借“当自求诸心”而建立的,是求学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法。

10.(1)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够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2)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海关探访旅居,放眼观看,山川壮美。

二十岁参加乡试考中,学问大有长进。

不过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

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授官刑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

守仁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打了他四十廷杖,把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生,苗族人、僚族人杂居。

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很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给守仁居住。

刘瑾伏诛后,守仁酌情调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看重守仁的才能。

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正当此时,南中地区盗贼蜂拥而起。

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

守仁先佯装撒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连续攻破四十多座营寨,俘虏、杀伤七千多人。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

守仁于是召集众人商议说:“叛军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将无法防守。


想用计阻挠他们,至少十天内没有忧患。

”于是他多方派出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

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打南昌。

”又写了密信封在蜡丸中送交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说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

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

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有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初一,(朱宸濠)留下宜春王据守,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击攻下九江、南康,然后出兵长江,逼近安庆。

有人请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

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领,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江面上对峙,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我们将会腹背受敌。

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一定可以攻破。

叛军听到南昌被攻下,一定会解围自救。

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

”大家说“好”。

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

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乘着风势放火。

朱宸濠的船搁浅,他仓促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活捉了他。

总共三十五天叛乱就被平定了。

守仁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推举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

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

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物的原理的主要意思。

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

他在阳明洞中建造居室,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

被贬官到龙场,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

(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

”从此深信不疑。

求学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称法。

11、B句意: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官军用小船装满木柴,乘风放火,烧了叛军的副船。

朱宸濠的船只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赶抓住了他。

“其群臣”做“朝”的宾语,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

“以小舟载薪”意思是“用小船装满木柴”,“以小舟”是状语,修饰“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遁”意思是“逃跑”,主语是“宸濠”应紧跟在上句后,后面说的是王冕率兵追赶他,排除选项C。

12.A“文中指征调兵力”错。

檄,文中用以声讨宁王朱宸濠反叛的文书。

13.C“让张忠、许泰对他心生敬佩”错误。

原文是“忠、泰益沮”,应是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14.(1)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冒犯王守仁,有的叫着王守仁的名字辱骂他。

王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宽厚。

(2)忽然领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的内心寻求答案),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

”(3)客人得到药方,拿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侵吴,吴王派他统帅(军队)。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有长进。

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

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抓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

王守仁刚正地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大怒,在朝廷上将王守仁杖刑四十下,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

刘瑾被杀,衡量(王守仁的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

(王守仁)入京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

行军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反叛,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王守仁急忙赶到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军粮,修治器械船只,传送文书揭露朱宸濠的罪状,使太守县令等地方官各自率官员士兵为王事尽力。

壬辰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偷袭攻下九江、南康,迫近安庆。

有人请求救援安庆,王守仁说:“不能这样。

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们的后路,这样就腹背受敌了。

不如直接攻打南昌。

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

我们在湖中迎面攻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

”众人说:“好。

”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

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相遇。

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

官军用小船装满木柴,乘风放火,烧了叛军的副船。

朱宸濠的船只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赶抓住了他。

总共三十五天叛军就被平定。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逆江而上,抵达南昌。

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冒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