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泰兴区2024届中考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区2024届中考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
1.下列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B.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宾宾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廷——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C.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儒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胁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D.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劵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A.松驰嘹亮暗然失色长途跋涉
B.涣散板粟静影沉壁不屈不挠
C.惶恐搅拌沁人心脾正襟危坐
D.取缔要决诡计多端沉鳞竞跃
3.下列句子有语病
...的一项是()
A.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雄安可能会率先进行自动驾驶系统的应用示范。

B.为防止学生在作文中随便使用网络流行语,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

C.“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时隔千年,我们依然会被文天祥的忠贞气节所震撼。

D.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B.“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红孩儿、小福子、奥斯特洛夫斯基、孔乙己分别是《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中的人物。

D.《小石潭记》《屈原》《海燕》《白杨礼赞》的作者分别是柳宗元、郭沫若、高尔基、茅盾。

5.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足蒸暑土气,
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_______________,千丈贼。

游鱼细石,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向。

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默写完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小题
1.《水浒》中鲁达因何事上了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不顾众僧反对,剃度鲁达的理由是什么?
2.《水浒》中逼得林冲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什么?
二、阅读
7.文言文阅读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树林阴翳.(__________)游人去.(__________)乐.其乐也(___________)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________和______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8.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小题。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句,每组词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亲密无间.衣食所安./国泰民安.
B.弗敢专.也/专.心致志弗敢加.也/添砖加.瓦
C.战则请从./从.善如流公将驰.之/驰.名中外
D.彼竭我盈./车马盈.门惧.有伏焉/临危不惧.
2.翻译下列三个语句,并根据上下文对其做出的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这些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理解:曹刿认为这些当权者只会吃肉,军事才能上都比较差,面对齐国军队很难取胜。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百姓信任并可以追随他打仗的条件。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查看到齐军的车辙很乱,远望他们的战旗也已倒下,因此追赶他们。

理解:曹刿解释自己“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结果,可见,在军事上他也能做到“远谋”,考虑问题比较远。

3.孔子、曹刿、唐太宗都认为_______________治理国家的根本。

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请结合原文及链接材料说说这种思想在他们三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选自《论语﹒学而》
(材料二)太宗①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②庶非国家所有。

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③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②率(shuài):大都、大致。

③登:成熟。

④数名,等于百万(古代指万亿)借指
老百姓。

⑤比屋:借指老百姓。

9.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淳于髡①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②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③,好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2)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④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①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

②滑稽:能言,指语言能力强。

③隐:这里指说隐语。

④蜚:通“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臣之妻私臣
..
..(________)诸侯并侵
..(________)王之蔽.甚矣(________)未尝屈辱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乙文中淳于髡的劝谏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4.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文“由此观之”的“此”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B.乙文齐威王用“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表明自己的醒悟与决心。

C.甲文“数月之后”与乙文“数使诸侯”的两个“数”意思是不一样的。

D.甲乙两文都叙述了劝谏的故事:或用类比、或用隐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
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请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

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

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

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

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

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

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
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

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

“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

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

但最重要的,是“水”。

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

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

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

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

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

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多次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

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做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
..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4.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一个加以介绍。

三、应用
12.综合性学习:青春
(画册)下图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海报,请为它配上一条富有激情和动感的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条宣传语的书写最适合选择(_______)
A.楷书 B.行书
C.隶书 D.小篆
(风采)活动期间,班里要办一期以“青春畅想”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设计两个板块,要求结构、字数一致。

板块一:_____
板块二:______
(心语)请为手抄报奉献一段或蕴含哲理、或展现个性、或激情飞扬、或华彩艳丽的心语。

(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作文。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主席的寄语激动人心。

是的,唯有心怀梦想,方能不负年华;唯有努力奔跑,方能不负此生。

请以“努力奔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A
【解题分析】
A.正确;
B.“宾宾有礼”应改为“彬彬有礼”,“雷廷”应改为“雷霆”;
C.“儒养”应改为“濡养”,“胁持”应改为“挟持”;
D.“劵养”应改为“豢养”。

2、C
【解题分析】
A项的书写有误,应为“松弛”“黯然失色”;B项有误,应为“板栗”“静影沉璧”;D项有误,应为“要诀”。

故选C。

3、D
【解题分析】
D.搭配不当。

“石碑上的刻文”应改为“有刻文的石碑”。

4、C
【解题分析】
C项有误。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杰作。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

5、(1)窈窕淑女(2)背灼炎天光(3)水皆缥碧直视无碍(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窈窕”“灼”“缥碧”“圃”等字的书写。

6、1.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

鲁达是赵员外的兄弟,撤不得他的面皮;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声场。

【解题分析】
1.结合《水浒传》原著分析即可。

鲁智深由赵员外陪伴上山出家的时候,寺里大多数人都认为,鲁智深这个人礼数不周、看着也不像出家人,都持反对意见。

佛门讲“众生皆可成佛”,这些和尚却如此见识,智真长老看在眼里也不便明说。

但是,智真长老想了个办法:入定。

打坐入定、神游八表之后,回过神来,智真长老告诉大家:只顾剃度他。

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

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2.结合《水浒传》原著分析即可。

林冲发配沧州后看守天王堂。

陆谦暗中到沧州买通管营和差拨,加害林冲。

被酒馆主被李小二听到,林冲往日有恩于李,李小二提醒林冲小心留意。

管营派遣林冲去看管大军草料场。

是夜天降大雪,十分寒冷,林冲出门去买酒,回来后发现睡觉的草房被大雪压倒了,于是在附近的古庙中安歇。

陆谦、富安和差拨深夜放火烧了草料场,欲致林冲于死地,回报高衙内,升官发财。

三人放火后来到古庙,林冲在三人谈话中得知事情原委,大怒,将三人杀死。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声场。

【题目点拨】
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水浒传》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二、阅读
7、1.翳:遮盖;去:离开乐:以…为快乐念:考虑、想到盖:大概是
2.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抒情;议论
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

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解题分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翳”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只是。

“耳”:罢了。

还有“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

3.考查表达方式的类型。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即为借景抒情之句;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为议论。

4.比较两文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相同点可从面对贬谪走进自然陶冶情操,这是旷达情怀的体现。

不同之处:苏轼文章中有被贬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而欧阳修有通过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并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题目点拨】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8、1.D
2.A
3.答案示例:
认为:施行仁政(民本;以人为本;取信于民等)
表现:孔子:管理国家要认真对待事情,对百姓讲信用,合理选用官员,不误农时。

曹刿:公平对待百姓的事,取信于民。

唐太宗:以人为本,不误农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简静;(重视百姓生计,省徭赋,不因自己夺百姓农时)。

【解题分析】
1.A参与/缝隙,有“养”的意思/安定。

B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专注、专一,虚报夸大/增多。

C随行,跟从/听从。

D 都是:充沛,充满。

担心,害怕。

2.A理解错误,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材料一的意思是: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

材料二唐太宗话,说明国君要“简静”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体现他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衣食是人民的根本,要想(得到)衣食,又必须按时播种收割,而要想不失时,就必须做到简静,要是屡起战端,大兴土木,不抢夺农时。

此文曹刿认为要以百姓利益为重,取信于民,可以一战。

在三人身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题目点拨】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