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化的人生》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抬头的历史沿革
第一次浪潮
自由女性主义
妇女权利运动(争取政治权利)
文化女性主义
“家庭生活的信徒”
激进女性主义
权力、地位平等
第二次浪潮
自由女性主义 在工作、职场中的平等
分离主义
女性社团、独立生活
同性恋女性主义 不以男性为中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生态女性主义
统治和压迫会毁灭一切生命形式,包括地球
女性主义抬头的历史沿革
1 无意识的过程:认同和内化 2 自我边界:女性的边界模糊,需要亲密关系 3 父母对孩子性别意识的灌输 4 父母的榜样作用
组织传播——学校中的传播
学校的组织
学校的等级制度 性别化的职业抱负
不平等的榜样
课程设置
两性的形象 描述中的偏见
课堂内外
对待女生的态度 教育中的偏见
教育方式
组织传播——工作场合的传播
性、性别和传播之间的关系

社会化
性别
SEX
GENDER
传播 COMMUNICATION
性别困境
1 男性权利和女性权利的不平等 2 性别的刻板印象对个体差异的忽视 3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 4 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
1 第一次浪潮:1840-1925 2 第二次浪潮:1960-1905 3 第三次浪潮:1905至今
展望
• 对男性气质和女 性气质的重新定 义
• 对差异做出反应 • 发出自己的声音
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4月2日,荷兰东部城市阿纳姆,一对同性恋伴侣手拉手在街头遭到六名年轻人的袭击。 这两位荷兰小哥分别叫做Ronnie 和Jasper,他们相识13年,5年前已经登记为同居伴侣。 荷兰一直是公认的同性恋的天堂,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同性恋人士们在这里不仅能结婚,还 能生养小孩,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能得到相对平等的对待。然而,恐同的阴影依然笼罩着这个国家。。。根据警方数据, 针对同性恋的暴力事件数量从2009年的400起,增加到了2015年的近600起,然而因此被定罪的罪犯,只有9人。 荷兰记者Barbara Barend在推特上发起标签,鼓励荷兰的男性在近期都牵起手来表示对这对同性恋的支持。于是那几 天,全荷兰的男人都在拉着手无论是白发老头儿还是年轻人,无论是西装革履的政界、商界人士还是各行各业的工作 人员,也无论是直男还是同性恋,荷兰男人的画风都变成了这样……
男性:男子气概、必须成功、有进攻性、对性感兴趣、独立不依靠他人
许多男性对言行需要符合传统男性规范感到颇有压力,达不到要求的男性 通常会受到取笑。同时,许多男性也感受到了来自爱人、女性朋友、母亲 的压力,要同时做到传统和非传统上的好男人真的很难。
女性:重视外貌、善解人意、关心照顾他人、兼顾家庭。 大量的研究显示,我们的文化一贯尊崇男性,贬低女性 。对女性的贬低不
02 03
01
刻板印象
女性:性对象、母亲、孩子、女汉子 男性:顶梁柱,斗士、养家的人
职业生活的男性标准
主管=男性;传播方式固化; 男女无法合作
性别化惯例
正式惯例:休假、工作时间(谁去照顾家庭) 非正式惯例:不尊重女性的环境、人际网络、指导关系、性被隔离
大众传播
1 语言环境对性别观念的影响 2 媒体的性别化主题 3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 4 媒体表现性别的寓意
仅体现在文化当中,还深入到个人的心理中。比如,女孩子对长得不漂亮、 不苗条的女孩说话非常苛刻,女性更容易遭受暴力及虐待行为。
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指出我们会根据社会期待与自己展开对话。为了符合 社会期待,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往往会尽量按照规范采取行动,这 就造成了个体的心理压力。
人际传播——家庭的的影响
命运不是一种机缘,命运是一种选择。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感谢聆听!
新女性主义者: 精力充沛、有幽默感、富有思想、
愤怒、活泼、充满希望、富有激情。
与其他反 抗群体结

包容差异, 个体区别
第三次
颂扬女孩 文化
浪潮
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
强调个体 行动
性别化的传播
1 人内传播——符合规范 2 人际传播——家庭 3 组织传播——学校、工作场合 4 大众传播——媒体
人内传播
社会定义了两性的规范。
媒体的性别化主题
对女性和少数族裔 表现不足
黑人=运动员、演艺人员 老龄女性=脾气古怪、笨手笨
脚、依赖他人、体弱
对性别的 不同刻画
男性=主动、爱冒险、强悍、健壮、 独立、有性攻击性、难以胜任家务
工作 女性:外表年轻纤细、恭顺、忠诚、 专心照料男人孩子。女性新闻主播
年轻、有魅力、说话委婉。
பைடு நூலகம்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
作者简介
茱丽亚·T.伍德
茱丽亚·T.伍德是北卡罗纳大学教堂山分校Lineberger人 文学教授和传播系教授,主讲性别、传播、文化及人际 关系等方面的课程并从事相关研究。在其执教生涯中, 茱丽亚·T.伍德一共出版了15本著作,编辑出版了8部作 品。此外她还发表了70余篇文章及书稿篇章,并多次在 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她先后9次因教学成绩卓著而获奖, 12次因学术成就而获奖。
性别化的人生
——传播、性别和文化
[美] 茱丽亚·T.伍德
内容提要
研究意义 作者简介 基本概念 传播与性别 展望
研究性别的意义何在?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我们对性别的看法以及扮演性别角色的方式都需 要改变。我还相信,这本书中的知识能够带给读者力量,使读者进一步认真思考自 己的个人身份以及我们共享的世界。自从本书第一版出版以来,我的学生以及全国 各地的读者都给予了本书热烈的反应。我也得到很多信息反馈,帮助我重新考虑、 修改这本书。当读者们告诉我这本书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时,我感到非常 满足。
语言环境对性别观念的影响
语言传播体现性别 的文化观念
言语传播的 性别风格
1.语言定义性别:男性通用语言排斥女 性、语言以不同方式定义男性和女性、 语言命名存在物 2.语言令性别观念条理化:形成刻板印 象、鼓励两极化思维、语言评价性别。 3.语言是一个过程:进步的意识。
1.性别化的言语集团:共同的符号体系 2.传播惯例:女性言语关注培养对等关系,表达 支持,委婉试探。男性言语视交谈为控制他人、 保持独立、娱乐自己和提高地位的手段。交谈常 被当做证明自己、建立威望的舞台。 3.传播中与性别相关的误解:表达支持、谈论烦 恼、故事的要点
女性运动报道 中的偏见
性别题材报道 中的偏见
媒体将女权主义塑造成极端 主义者、将其污名化、
对女性的关注集中在外貌而忽 视其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
媒体表现性别的寓
加强不真实,有局限的理 想性别人物
把身体病理化
对女性施暴合理化
神奇女侠 “联合国荣誉 大使”被解雇
维密超模
媒体里的暴力推动了实际 生活中男人施暴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