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
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2.[2019·江苏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3.[2019·江西一模]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
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4. [2019·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
称谓臣、人、众、野
人
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5.[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6.[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唐代的庙会( )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7.[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
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8.[2019·四川达州一模]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
这说明理学( )
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9.[2019·江苏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10.[2019·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饿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11.[2019·四川宜宾二模]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
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
”《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这表明当时( )
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12.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成功研制水运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代(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C.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
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
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
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
“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
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
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指出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9分)
14.[2019·“千校联盟”5月高考冲刺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
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
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
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
——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
之成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
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解析: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江苏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尚书省执行权没有削弱,统领六部,排除D 项。
答案:B
3.[2019·江西一模]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
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到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
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
答案:A
4. [2019·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
称谓臣、人、众、野
人
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解析: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集体耕作,农民称臣、人、众、野人;秦汉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了维护个体小农经济,农民称夫、仆;魏晋时期有大量的地主庄园,豪强地主的庄园内有大量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庄客、农户。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正确。
答案:A
5.[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
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 项。
答案:D
6.[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唐代都城寺庙宫观星罗棋布,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唐代的庙会( )
A.反映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B.展现了城乡的繁华景象
C.推动市坊制度逐步瓦解
D.为草市活跃提供了条件
解析:唐代庙会仅是市民文化的一种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城内利用寺庙祭日人多之际经常举行‘庙会’等流动交易,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展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景象,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故C项错误;同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景象,并非草市,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9·山东青岛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
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解析:“《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与经济重心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描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故B项正确;“《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没有涉及到外贸的情况,故C项错误;仅仅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商业现象不能体现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9·四川达州一模]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
这说明理学( )
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家多孔子形象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故选D项;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实则是削弱而非强化了周孔之道,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传统价值观的前后对比,不能得出理学颠覆了传统价值观的结论,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强化了孔子地位,而不是削弱,故C项排除。
答案:D
9.[2019·江苏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可知宋代世俗文学兴盛,市井生活繁荣,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说话’上承唐代”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说话”日益兴盛,而未涉及到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俗文学日益兴盛,而未涉及到传统礼教的冲击,排除C项。
答案:D
10.[2019·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饿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解析:市场化趋向,与材料中“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相符,故选C项;按常理看历书的形式决定雕版印刷更方便,材料中“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是雕版印刷,排除A项;“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表明有编有印,未体现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排除B 项;“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表明不是朝廷控制,排除D项。
答案:C
11.[2019·四川宜宾二模]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
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
”《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
”这表明当时( )
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解析:材料中“山寺”“僧院”“真观”等都体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如炼仙家九转丹”体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山寺读书院”“秀才书院”体现了儒家学者借住寺院读书,“草阁连僧院”体现了儒学和佛教的联系“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体现了儒学和道教的相通之处,所以由唐诗的内容可知当时儒释道融合的趋势,故选D项。
答案:D
12.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祐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成功研制水运仪象台。
这反映了宋代( )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C.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研制新浑天仪,苏颂召集翰林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各方面专门人才,这反映出宋代国家力量推动了科研项目的实施,故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
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
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
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
“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
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
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指出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确立”得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时期西汉面临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需求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授试以职’的原则……阳嘉年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得出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
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得出人才选拔更加公开,注重公平公正;第二小问,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以……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得出强调多方面综合检验,考察方式多样,力求准确;第二小问,从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1)原因:儒生参政重视品德;西汉面临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需求。
(4分)新发展: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4分)
(2)发展趋势:更加公开,更注重公平公正。
(4分)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3)特点:强调多方面综合检验,考察方式多样,力求准确。
(5分)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14.[2019·“千校联盟”5月高考冲刺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
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
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
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
——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论题: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注即陈述),岂有奏事先咨大夫……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得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
阐释:政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这些因素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来思考。
答案:提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2分)
阐释: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0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