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用现代文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请写出最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身为中国少年,你现在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其舍近墓”的意思是“他住的房子靠近墓地”。
(____)
(2)“复徙居学宫旁”中的“复”的意思是“重复”。
(____)
(3)“此可以处吾子矣”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我儿子可以住
了”。
(____)
[2]孟子幼时原来住在_____,后来搬到了_____,最后又搬到了_____。
[3]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说“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
A.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生活得更好屡次搬家
B.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C.一个人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3. 阅读与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
[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
___________,饰以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家。
他是__________的学生,__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4)“买椟还珠”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鯀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尧和舜。
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
②鲧:人名。
禹的父亲。
③壅堵:堵塞。
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
⑤开九州:开通九州。
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
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
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
陂,水边、岸。
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
泽,湖泊。
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
度,计算,测量。
[1]“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
[2]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与理解。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请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反的一个成 ( )
A.画饼充饥
B.画虎类犬
C.画龙点睛
[4]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为设果(__________)
[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钟氏之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③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有汗?”毓对曰:“A。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B。
”
(注释)①令誉:好的名声。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③敕:皇帝召见。
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
[1]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填入文中A、B两处。
A._______ B.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_________________
(2)卿何以不汗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上文,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主人公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这篇文章,简单分析两个孩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称赞)之曰
B.吾矛之利(好处)
C.于物无不陷(穿透)也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这个人,你会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言文阅读。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①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②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③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④矣,是以知之。
”
(注释)①徙:迁移,移动。
②已而:不久。
③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④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下令猎于北郊()
(3)民皆徙避之()(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
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习惯与性格。
C.本文情节曲折,依次写了:百姓躲避→韩生劝止→秦王将猎→宫卫问故→韩生释疑。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悟出道理。
[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漫浪:_______ ②急:_______ ③谓:_______ ④下流:_______
[2]选段(一)是宋朝大理学家_______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中也有经典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二)是清朝文学家_________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 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作者在选段(一)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语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
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1]解释加点的字。
(1)天雨,解素衣。
_____ (2)岂能无怪哉?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两处)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A.出去时穿什么衣服,回来时还要穿什么衣服。
B.杨布家的狗和主人不亲密,主人换件衣服它就不认识主人了。
C.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4. 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宴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宴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注释:(1)若:好像。
奇爱:十分喜爱。
(2)以:把。
乃:于是。
(3)欲:想,希望。
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1)何氏之庐也。
庐:_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
故:_________________
(3)即遣还外。
遣还: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梁国________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
________,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________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从“为设果,果有杨梅”中可以看出()
A.杨氏之子非常喜欢吃杨梅
B.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
[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氏之子能一下子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展现了自己的霸道。
B.以“孔雀”为名来反问孔君平,这样可以贬低孔君平的身份。
C.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古文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 _____。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_____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谓:________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
[1]将短文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
谓:__________ 急: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总结上文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上述的读书方法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
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
A.坚固的 B.一定
C.坚决地 D.同“故”,因此
(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
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
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
[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请用原文作答。
作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
(1)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岁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如果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到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