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赵括以外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和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赵括以外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和典故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除了赵括以外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和典故1
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
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是源于赵国与秦国的大战,更为确切的说,是源于赵国赵括与秦国白起的战争。
赵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亲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赵奢,也可
以说他是一个兵二代,他从小也算是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小
都能熟读兵书,也能从赵国发生过的战役中总结经验教训。
可以说,
赵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他并非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能将书上
的知识结合实际发生的战役来进行评判,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
非是毫无应变经验的。
那么为何赵括的`出征会导致失败呢?敌我两方,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自身来寻找就是从对方来寻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对方太强,
这里,我们要花点时间谈谈秦国的白起,赵括这场战争的对手。
白起的作战才能是极其强大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将领,并被称为
四大战将,可谓对他的评价之高。
赵括也许是缺乏对战经验,但换做任何一个新起之秀,面对强敌
如白起,估计也只能惨败而归了。
除了赵括以外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和典故2
这个让人快乐的寒假,我读了很多的书。
最让我笙裆羁痰闹缴咸
副的赵括和曹植七步成诗这两个故事都很有意义,我今天先说说纸上
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吧!
故事是这样的:王齿乞还想向长平进攻,最明的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
王齿乞几次
三番的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齿乞想不出什么
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请范睢出主意。
范睢说:
“要打败赵国,必须先调去廉颇。
”赵括小时爱兵法,谈用兵的'道理
头头是道。
自从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让他做大将。
”可要
赵王对他的劝告听不进去。
结果赵括40万大军在赵括手中全军都被杀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打仗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有实战经验,还要知道临阵应变,这样才会胜利!
除了赵括以外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和典故3
赵括,作为赵国的新任主帅,替换了老将廉颇,出征了长平之战,失败的一谈糊涂。
首先,从赵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长说起。
他这个还是比较直爽的,
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城府,所谓初生牛犊,他有着创新精神、不惧怕
困难和危险,再加上出生于武将世家,天生对于排兵布阵都有着自己
的想法,记忆能力很好,对于孙子兵法之类的书早已是烂熟于心,并
能结合不同的战争场景加以转变。
就算是如此,赵国军难道会觉得赵括比廉颇老将更厉害么?为何
一意孤行将廉颇换下来,换上了赵括上场。
这其实是有着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拨,外加赵国军察人不明,所以导致了中途换帅,这
可是兵家中对敌的大忌啊。
换上赵括,赵括的失败是两方面,一个从自身找原因,还是太嫩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临场对敌的应变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着他
的优势,他果决,敢于下判决。
这点在此战役中也获得了不少先机。
另外一个便是对方主帅白起,白起可是相当厉害的,比廉颇甚至
还厉害,赵括作为新人来说,就算是理论有多么扎实,但是实践的操
作却是很差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实践操作经验很厉害,但是对于
白起来说还是小儿科。
除了赵括以外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和典故4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兵书。
在谈论兵事时,有时候连他
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
但其父却并不因此觉得骄傲,反倒
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的实战经验,对待打仗过于轻率,不懂得灵活应变。
他很担忧自己的儿子一旦上了战场,不当还罢了,如若为将,恐怕使
得赵军失败的也会是赵括自己。
没想到,赵父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谋,撤下老将廉颇,换
上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
了廉颇之前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打秦国。
秦军的'主将白起听闻消息,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一路佯败,将赵军吸引到秦军的阵
地附近,实施反包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虽然他英勇杀敌,但还
是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下。
赵括终究还是为自己的“纸上谈兵”付出
了生命的代价。
除了赵括以外的纸上谈兵的人物和典故5
公元前年,秦昭襄王按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将王龁(hé)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和
韩国都城的联络.这一来,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
孤军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我想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了
赵国.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一定去争.这样,赵国就不得不和韩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
大伙儿全都赞成这个办法.当时就打发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去献给
赵国.这时候赵惠文王已经死了,他儿子即位,就是赵孝成王.蔺相如已经告退.平原君赵胜做相国.他带领五万人马去接收上党后回朝,仍然派冯亭为上党太守.平原君临走时,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
一定来攻打.公子回去之后,请赵王快派大军来,才能够打退秦军.”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经过向赵孝成王报告了.赵孝成王非常高兴,
天天喝酒庆祝,把抵抗秦国的事搁下了.秦国的大将王随后就把上党围
住.冯亭守了两个月,一直不见赵国的救兵.将士们和老百姓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开了城门,拼着死命往赵国逃跑.冯亭的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
难民,一直到了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这才碰见赵国的大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是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和冯亭会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国的兵马跟着就到了,
一下子把赵国的前哨部队打败.廉颇连忙退回阵地,守住阵脚,叫士兵
们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下去,作长期抵抗.王
屡次三番地向赵军挑战,赵军说什么也不出来.
两下里耗了足有四个多月.王想不出进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禀报秦昭襄王,说:“廉颇真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们老远
地到了这儿,真要是这么长时期对峙下去,粮草接济不上了.可怎么好呢?”
范睢对秦昭襄王说:“要打败赵国,让我先想办法叫赵国把廉颇
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廉颇太老了,不
敢跟秦国交锋,要是叫年富力强的赵括去,秦国这点儿兵马早就给他
打散了.”
赵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颇开仗.廉颇还是坚守阵地.赵孝成王立刻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把秦军打退.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
还得考虑.如今来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对手.”赵孝成王一听,特别高兴,当时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替换廉颇.
赵括还没动身,他母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别派她儿子去.赵孝成王就把她召了来,要她说一说理由.赵括的母亲见了赵孝成王,说:“他父亲赵奢临死的时候再三嘱咐,说:‘打仗是多么危险的事儿,战战兢兢,处处都得顾虑到,还怕有疏忽的地方.赵括倒把军事当
作闹着玩儿似的',一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要是大王用他为大将的话,我们一家大小遭了灾祸倒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
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我请求大王千万别用他.”赵孝成王说:“我已经决定了.”
公元前年,赵孝成王叫赵括再带领二十万兵马,到了长平关,代
替廉颇,验过兵符(两块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办了移交,廉颇回邯郸去了.赵括统领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说:“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冯亭劝止他,
把廉颇成心消耗秦国兵马的用意说了一遍.赵括说:“老头儿懂得什么?”
那边范睢一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信儿,就打发武安君白起去指挥王.白起布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把赵括的军队引了出来,切
断了他们的后路.赵括的大军就成了孤军.他们守了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给乱箭射死,冯亭自杀,赵军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赵括的脑袋,命赵军投降.赵军已经饿得没有力气了,他们一听说主将给杀了,全都扔了家伙,投降了.
白起一检查投降的赵军,一共有四十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