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姜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目录
第一章总论 (5)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5)
1.2项目基本情况 (7)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0)
1.4综合评价 (11)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14)
2.1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14)
2.2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14)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5)
第三章建设条件 (18)
3.1建设地点选择 (18)
3.2建设条件 (19)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23)
4.1市场分析 (23)
4.2营售策略、方案和营销模式 (25)
4.3市场风险分析 (27)
第五章建设方案 (29)
5.1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9)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29)
5.3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 (30)
生姜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4工艺方案 (31)
5.5设备选型方案 (35)
5.6主体工程方案 (36)
5.7辅助工程及其它工程方案 (37)
5.8实施进度安排 (37)
第六章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措施 (39)
6.1环境影响 (39)
6.2节能减排措施 (40)
6.3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 (41)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43)
7.1组织机构和职能划分 (43)
7.2劳动定员 (44)
7.3管理措施 (45)
7.4技术培训 (46)
7.5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7)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48)
8.1投资估算依据 (48)
8.2投资概算 (48)
8.3资金来源 (49)
8.4资金使用与管理 (49)
第九章财务评价 (51)
9.1评价依据 (51)
9.2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和附加估算 (51)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52)
9.4财务效益分析 (54)
9.5不确定性分析 (54)
9.6财务评价结论 (56)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 (57)
10.1对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57)
10.2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分析 (57)
10.3带动农户及农民增收效果分析 (59)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概况
项目单位:某某某某有限公司
企业性质:外商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发展历程:某某某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主营果蔬深加工及出口业务,主导产品包括腌渍生姜等。

公司总部位于某某省某某市闽东工业园区,占地面积60多亩,员工约120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5人,年产值3000多万元人民币,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企业主要从事生姜、青梅、黑梅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产品全部出口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奥地利、韩国等国家,是全国双优外商投资企业、某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自成立以来,本着“以高品质满足世界客户,提供有品质保证的商品”方针,不断引进日本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并以ISO9001:2000、HACCP、A级绿色食品等标准规范公司采购、生产、品保和销售管理运作,产品符合销售国相关法律要求,且品质优良,深受世界客户欢迎。

几年来,公司着力做大做长产业链,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先后根据出口要求发展2000多亩各类蔬菜基地,并大力引进推广台湾大肉姜新品种,带动农民参与基地建设,为农村脱贫致富做出积极贡献,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好评。

企业于2002年获中国
外商协会“双优”奖;2003年起获某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04年获某某省质量协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某某省山海协作先进企业称号;2006年获某某省五一劳动奖状;2007年获某某省山海协作重点骨干项目称号。

人员结构: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企”原则,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加盟,现有员工117人,其中各类专业人才37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0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22人)。

1.1.2财务状况
2008年资产总额2521.1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81.78万元、流动资产1788.89万元、所有者权益1131.07万元、实收资本450.00万元、营业收入2614.44万元、上缴税金20.02万元、净利润63.07万元、净资产收益率5.6%、资产负债率55.1%。

银行信用等级A级。

2009年资产总额2660.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41.49万元、流动资产1968.97万元、所有者权益1307.39万元、实收资本450.00万元、营业收入3006.6万元、上缴税金59万元、净利润176.3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3.5%、资产负债率50.86%。

1.1.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法人代表某某,59岁,高中文化程度,某某市某某区政协委员;于1993创立某某市丰胜蔬果食品有限公司;2002年与日本某某株式会社合作成立某某某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腌渍生姜的加工与销售,带领公司积极进取,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为人诚实守信,工作认真
负责,事业心强,个人、企业均无破产、银行欠资记录。

1.2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某某市某某区1600吨腌渍生姜加工扩建项目
建设性质:扩建
建设地点:某某市某某工业集中区
1.2.2产品方案及规模
产品方案:项目产品为腌渍生姜(Salted Ginger),终端产品包括寿司姜片(Sushi Ginger)、甘酢生姜(Pickled Ginger)等系列产品。

项目拟按季节安排生产,丰收季节大量收购生姜,并采用新工艺腌渍贮存,提供周年生产原料需求。

腌渍生姜开袋即食,具有脆嫩爽口、色泽清新、营养美味、去腥解腻、增进食欲等优点。

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年总产腌渍生姜2793.1吨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

企业原有生产规模为年产腌渍生姜1193.1吨;项目实施将新增腌渍生姜1600吨/年。

1.2.3技术、设备方案
技术来源及先进性(可行性):项目技术来源于日本某某株式会社“生姜腌渍新工艺及风味剂调配”技术。

2009年,项目建设单位与日本某某株式会社签订《生姜腌渍新工艺及风味剂调配技术协议书》,取得对方授权,无偿使用日本某某株式会社新开发的“生姜腌渍新工艺及风味剂调配技术”15年,作为交换,项目建设单位输日淹渍果蔬产品由该会社全权代理。

“生姜腌渍新工艺及风味剂调配”
技术通过研究腌渍方法、盐分、温度等对腌渍姜品质、风味的影响;掌握不同条件下,腌渍过程中姜块氨基酸、糖、脂肪等的变化规律,解决生姜腌渍加工工艺技术中风味、含盐量、肉质、保持期等方面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产品成品率,提高腌渍产品品质。

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设备名称数量:项目新增设备仪器19台套,详见表1-1 设备购臵明细表。

表1-1 设备购置明细表
1.2.4土建工程
项目扩建2号车间: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度为90.2 m,宽度为30.2 m,建筑占地面积2871.8 m2,总建筑面积6000m2。

第一层为冷库,第二层为制品车间、第三层为包装车间,新建配电室80.00m2。

见表1-2 土建投资明细表。

表1-2 土建投资明细表
1.2.5建设期限
建设期限:建设期限1年。

从2010年9月到2011年8月。

1.2.6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投资概算:项目总投资744.91万元,建设投资6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费用424.8万元、设备投资164.6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88万元、科技投资7.68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44.91万元。

资金来源:申请中央财政资金6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6万元;建设单位自筹648.91万元(含铺底流动资金)来源于公司历年未分配利润及股东筹资。

1.2.7项目效益
经济效益:达产年份项目增量投资销售收入4032万元、利润总额385.32万元、所得税96.33万元、净利润288.99万元。

所得税后项目增量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32.5%,所得税前项目增量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43.16%;所得税后项目增量投资财务净现值(IC=8.00%)1213.17万元,所得税前项目增量投资财务净现值(IC=8.00%)
1745.93万元;所得税后项目增量投资回收期4年6个月,所得税前项目增量投资回收期3年9个月。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低于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从敏感性分析看,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从盈亏平衡分析看,项目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

项目财务效益可行,经济效益合理。

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充分壮大地方农业主导产业,有效促进当地大宗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进程。

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与合作社、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组织分散农户进行专业合作生产,直接带动当地1570户发展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2000亩。

此外项目还辐射带动800户农户发展无公害生姜基地800亩,户均增收7000多元。

扎实引导基地技术改造并促进生姜产业升级,具备较强辐射带动农户辐射带动基地能力;项目直接新增80个就业岗位,充分缓解当地农村社会就业压力。

项目社会效益明显。

此外,项目发展作物种植,有利于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优化,项目生态效益良好。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①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②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估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③《中共某某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闽
委发…2003‟6号)
④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农办[2010]186号)。

⑤某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某某省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闽农综办…2010‟57号)。

⑥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某某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5-2015)的通知》(闽政…2005‟文257号)
⑦《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⑧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发展农业现代化经营有关方针政策以及行业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

⑨有关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和有关资料;业主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和原始数据;协作单位提供的原始设计资料和其他基础资料。

1.4综合评价
表1-3 项目综合指标
1.4.1评价结论
①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生产市场前景看好的腌渍生姜等系列产品,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扶持政策。

同时能够有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合理安排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项目建设必要性充分。

②项目选址较为合理,符合农产品加工厂建设基本要求,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建设单位具备项目建设所必须的技术和基础条件,人力资源配备基本合理,而且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项目建设条件较好。

③项目建设指导思想明确,技术方案、工艺流程、技术参数符合农产品加工厂建设要求,项目总平面布局合理,设备选型方案先进实用,建筑方案可行。

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可行。

④项目投资估算依据、取费标准符合有关规定要求,投资估算合理。

项目建设资金筹措较为落实。

⑤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投资回收期低于
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

项目财务效益可行,经济效益合理。

⑥项目与农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形成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专业合作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辐射带动生姜生产基地技术改造和产业化升级,并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社会效益明显。

项目投资带动新发展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2000亩,有效促进环境优化,保障项目基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良好。

项目社会效益显著,生态效益良好。

1.4.2有关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本项目技术先进,产品前景看好,技术经济指标良好,带动作用强,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符合201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立项条件,建议给予立项支持。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97.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5.87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55.93亿元,增长13.7%。

分季度观察,一季度增长10.5%,上半年增长11.1%,前三季度增长10.6%,全区经济筑底成功实现翻转,呈现出较强的复苏态势。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009元,比上年增长12.6%。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有所调减,分别比上年下降1.2和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占比提升2.1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2︰27.5︰55.3调整为16.0︰26.6︰57.4。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9.49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实现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4.7%。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16万亩,比上年增加2853亩,增长1%。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7.39万亩,减少231亩,下降0.1%;蔬菜种植面积9.18万亩,下降0.8%;花卉种植面积660亩,增长41.4%;油料种植面积2884亩,增长5.1%。

粮食产量5.65万吨,下降3.1%;蔬菜产量10.44万吨,增长0.4%;水果产量2.17万吨,增长10.4%
2.2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项目区某某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发展效益农业、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着重发展蔬菜、水果、水产和畜牧等产业,大力建设高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标
准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项目区现已初步建立农产品集散基地,产业上下游配套逐步完善,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

项目区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运力充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便于项目建设和运营期生产加工大宗物资、企业产品的输入输出。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是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对新时期农业农村极为重视,从2004至2010年连续七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初步形成新时期农业农村政策体系。

新时期农业农村建设,必须把现代农业建设放在首位,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

项目区某某现有生姜种植面积4500亩,年产生姜1.40万t;常年从事生姜生产及加工人员近2.5万人,生姜产业是项目区优势农业产业。

项目建设以产业化为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符合国家和某某省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布局要求。

项目实施,将极大推动产业振兴,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项目建设成为当地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2.3.2是完善农业产业链、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
项目通过订单、合同等多种形式,把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和带动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安排生
产,把生姜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结一起,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完善农业产业链,极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项目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建设优势突出、科技含量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产业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产品销售由初级产品、单一渠道销售为主的传统方式,向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使用市场营销手段经营的现代模式转变,从而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3.3是某某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项目拟通过推广生姜丰产栽培技术,加速发展生姜生产基地,从而增加生产原料供应,进而大幅提高项目产品产量;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采取高于市场收购价价格收购基地农民生产的生姜原料,较大程度提高当地农户生产收入,积极保障农户利益,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项目建设既解决姜农的产品销路问题,又大幅提高姜农的经营收入,同时项目通过采取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生产出口风味俱佳的腌渍生姜,大幅提升传统农产品附加值。

项目建设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能够消化和吸收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项目建设对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2.3.4是保障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项目实施将加快无公害生姜种植基地建设,基地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仅充分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大无公害、生态型农业的投入,以保障基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为主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因此,项目建设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而且有得于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3.5 是企业培育打造品牌、提高市场份额的需要
尽管某某区生姜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品牌规模相对不大,无法发挥大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品牌战略是任何产品占领市场的不二法门。

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强势品牌就没有牢固的市场地位。

项目建设以提高腌渍姜品质着手,充分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实施品牌战略,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培育和打造项目区知名产业品牌,为项目产品充分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建设地点选择
3.1.1选址原则依据
3.1.1.1环境质量良好
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Ⅳ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

3.1.1.2规划布局合理
结合《某某省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某某区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项目区农业建设优势,合理利用山地资源,项目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互利的要求。

3.1.1.3原料供应充足
项目建设性质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项目一般选择在主要原料产地建设,主要原料来源区域半径通常要求小于100km。

3.1.1.4交通运输便捷
交通便利,运输发达,便于资源开发和生产加工大宗物资、企业产品的输入输出。

3.1.2项目建设选址
项目建设选址位于某某市某某工业集中区(原某某区民营工业集中区),某某工业集中区地处某某市北郊城乡结合部,距市
中心5km,104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穿区而过,距市100km,距市220km,离国际机场120km,区内有5000t级的某某集装箱码头,具有依城、临海、地势平坦、交通便捷的地理优势。

项目建设具体地点位于104道与某某高速路入口交接处,距离104国道仅200m,距离福温高速公路600m。

项目建设单位已征地60亩,均为工业用地,建设单位已取得土地使用、工程施工相关权证,厂区内“三通一平”已完成,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具备开工建设基本条件。

3.2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某某区地处某某东北沿海,位于东经48″,北纬″之间,总面积1664.54km2。

项目区气候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春夏长,秋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等特征。

沿海地区年日照时数1700-1800h,内陆山区≤1700h。

海拔≤1000m 地区,年平均气温19.3-13.8℃,海拔≥1000m地区≤13℃。

年平均降水量1600-2200mm,年降水变率11-17%,是某某省降水量较多地区之一。

无霜期312d。

冬季多偏北风,夏季盛偏南风,平均风速1.4m/s。

土壤类型包括6土类、17亚类、37土属;红壤125.61万亩,占69.21%;黄壤38.97万亩,占21.47%;水稻土15.52万亩,占8.55%;紫色土6542亩,占0.36%;潮土即冲积土,5064亩,占0.28%;盐土2369亩,占0.13%。

耕地土壤中砂土占耕地总面积1.05%,砂壤占5.31%,轻壤占14.15%,中
壤占66.95%,重壤占8.49%,粘土占4.05%。

耕作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119%;水田全磷平均含量0.068%,农地0.0579%;水田全钾平均含量2.11%,农地1.95%;速效钾平均含量100.53PPM。

80%以上耕地PH值4.5-6.5,属酸性土壤。

项目区为生姜作物最适生区。

3.2.2政策、资源、科技支撑条件
3.2.2.1政策条件优惠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几年来,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某某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加工企业与农业合作组织、农民签订购销合同,以“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形式,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

区委、区政府还立足区情,多方论证,提出了生姜产业化发展目标,制定颁布《某某区生姜产业发展规划》、《某某区关于加快生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出台系列优惠措施,一方面积极培植生姜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生姜产业化建设,另一方面狠抓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引导农户发展无公害生姜生产。

项目区当地党委、政府对生姜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积极扶持,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3.2.2.3资源优势明显
项目区某某是生姜作物最适生区,现有生姜种植面积4500
亩,年产生姜1.40万t,其中规模化生姜生产基地2500亩,无公害生姜生产面积达75%,年产量约7000t。

项目建设年总产腌渍生姜2793多吨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其鲜生姜主要原料年需求量5000多吨,保证生产原料供应需配套2000多亩无公害优质生姜生产基地。

多年来,项目建设单位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采取高于市场收购价价格收购基地农民生产的生姜原料,与当地农业合作组织、姜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合作基础良好。

因此,项目区能够为项目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姜供应,且项目建设单位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合作伙伴,能够获取和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并转变为市场优势。

3.2.2.4技术支撑有力
项目建设单位技术研发力量深厚,现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5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0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22人;2002年,项目建设单位在日本某某株式会社技术课指导下,成立果蔬腌渍工艺研究室,负责蔬菜水果腌渍加工工艺、技术配方以及新产品开发工作,能够为项目建设提供最直接的技术支持。

项目合作单位-日本某某株式会社,总部设日本枥木县佐野市,占地面积2.51万m2,拥有16500m2应用先进卫生管理技术的大型工厂和6600m2大型仓库;总公司下设某某株式会社东京营业所、株式会社エンドウ、有限会社远藤运输三个子公司;现有员工520人,其中技术人员67人,公司技术课负责蔬菜水果深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以及企业标准制定工作,在蔬菜水果腌渍技术(风味剂
调配)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应用实际生产中;项目关键技术“生姜腌渍新工艺及风味剂调配技术”即为对方提供。

此外,在项目原料生产供应方面,项目区某某已初步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网络,能够较好地解决无公害生姜基地生产过程中各类技术问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3.2.3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建设单位现有生产水源为自来水,生产用水水源平均日可提供量250t,最大提供量300t/d;生活水源为自来水,生活用水水源日平均可提供量30t,最大提供量60t/ d;现有动力用电供电网络500 kw,现有动力用电负荷150 kw,项目新增动力用电负荷220kw;现有生活用电供电网络为100kw,生活用电负荷为20kw,项目新增生活用电负荷15 kw。

项目建设选址地点道路设施方面,建设用地内纵横道路已通,部份路面已硬化,基础条件良好。

因此,项目依托建设单位原有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及设施等富余能力,依托项目区某某完善的交通、消防、供电、供水、通讯等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极大地节省投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