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
n 原则 n 程序
n 形式 n 手段
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n 认知学习包括听说、阅读、观察、记 忆、思考等
n 实践学习包括练习、收集资料、制作 图表、写作、实验、参观、表演等
n 评鉴性学习包括欣赏、研究、总结、 评论、创作等
n 交流性学习包括模仿、暗示、讨论、 访问、调查、游戏、社会活动等
探究式学习方式
历史教科书的性质
n 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 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 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
n 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 历史教科书的性质。
历史教科书编写依据
n 依据高中历史 课程标准和课 程计划。
n 尊重历史学科 特点。
n 考虑不同地区、 学校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
n 遵从国家的法 律法规和方针 政策。
n 评价的性质与功能:定性定量的价值 判断;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 能和促进功能
n 评价的主要对象、内容和依据:以学 生为主体;考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历史课 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n 评价方法:考试、历史习作、综合实 践活动、历史学习档案等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n 历史教科书的性质 n 历史教科书编写依据 n 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选择 n 历史教科书的教学目标 n 历史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n 历史教科书的教学评价 n 健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
何谓知识?
n 学科知识与课程知识 n 广义知识与狭义知识 n 历史知识:高中历史课程标
准所规定的史实知识
知识选择原则
重要性 能力性 教育性
现实性 综合性 适应性
何谓能力?
n 历史能力:历史学科基本技能、 历史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n 智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 观察力、想象力
n 智能: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操 作能力、应变能力、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
n 前言 n 学习专题 n 说明 n 教学活动建议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n 一、教学建议 n 二、评价建议 n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n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一、教学建议
n 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教 学目标及内容
n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n 及时对教学进行客观有效
的评价
二、评价建议
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的选择
n 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n 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少而精
的原则。 n 以学生为本,体现基础教育的适应性
和发展性。 n 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长。 n 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符合社会发展的
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与开发
n 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等 n 教材 n 学校图书馆 n 网络资源 n 社区课程资源 n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n 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
普通高中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历史课程标准内容
n第一部分 前言 n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n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n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第一部分 前 言
n 引言 n一、课程性质 n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n 三、课程设计思路
引言
历史课程改革背 景
•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际教育改革的浪潮 •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社会发展的需要
n 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 n 遵循教育学科的特点 n 适应高中生认知程度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历史教育功能的实 质就在于全面完成 历史课程目标
纵向:三个层度
n 宏观:总体目标 n 中观:模块目标 n 微观:专题目标
横向:三个维度
n 知识与能力 n 过程与方法 n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
n 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是 历史课程目标特点之一
(1)全球化、多极化、多元化 (2)国际竞争加剧 (3)综合国力 (4)经济基础 (5)科学技术 (6)教育 (7)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改革的浪潮
n 各国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影响 n 紧跟国际基础教育改革步伐
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 理念:忽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 性质:强调学科性,忽视课程性 • 内容:“难、繁、偏、旧”现象 • 过程:忽视课程目标全面完成
n 价值观: 行为取向、对思想和行为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功 能
n 动力系统:兴趣、动机、情感 n 调控系统:意志、气质、性格 n 导向系统:道德、思想、政治
历史课程 三维目标的关系
n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n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话三维目标之关 系
n 触景生情 n 有感而发 n 含而待发 n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示之以行 持之以恒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n 课程与学科 n 历史与综合 n 达标与超标 n 重点与难点 n 关键点与面
n 体系与整合 n 大字与小字 n 目标与过程 n 教学与评价 n 教学与科研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必修课程 历史(I) 历史(II) 历史(III)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一、课程性质
n历史性
历史知识为载体
n课程性
素质教育为目标
二、基本理念
n 以学生发展为 本
n 遵循基础性、 多样性和发展 性原则
n 体现课程性 n 全面落实课程
目标 n 改进教学方法 n 健全评价机制
三、课程设计思路
n坚持课改理念 n明确课程目标 n优化课程结构 n设置学习专题 n便于课程实施
设置学习专题三原则
知识能力的三个层次
n 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 简述、复述等。
n 概述、理解、说明、阐述、归纳等。 n 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探讨、
讨论、 评价等。
二、过程与方法
n 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 是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n 过程与方法既是手段,更 是目标
过程
n 接触 巩固 运用 创新 n 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n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n 善于提出、解决和总结问题 n 独立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 n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n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 目标的内涵,是课程目标 改革的重要特点 n在学会知识、学会学习的 同时,强调学会做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n 情感: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n 态度: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