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过关高分练(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阅读某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组成表。
这表明(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形式
C.中国共产党联合各方面共同创建新中国
D.新时期某某协商政治取得了实效
解析:选C 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故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实行三三制,材料中未涉及,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某某国是新某某主义即人民某某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某某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某某专政,以此为指导原则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新时期与材料中“政务院”的提法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某某一模)1953年人民出版了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
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
A.有力地促进“共同纲领”的制定
B.开创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解析:选D 由题干中的“1953年”和“满意的人选出来”,这充分体现了此时新中国
政府实施人民某某原则,由人民选举出自己的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共同纲领”在1949年已经制定出,故A项错误;B项指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使得人民某某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
3.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由此说明( )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某某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某某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某某政治得以确立
解析:选C 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某某意识的增强,故C项正确;A、B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三项。
4.(2019·某某一中期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
A.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B.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C.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解析:选D 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权利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故A项错误;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故C项错误。
5.(2019·某某原创模拟一)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某某取的不是民族某某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开创于新某某主义革命后期
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别
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选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度肯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该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故D项正确;A、B两项不属于必然性条件,C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均可排除。
6.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在《告某某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
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某某同胞。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解析:选D 依据材料中“《告某某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始终是我国政府的既定方针,故D项正确;海峡两岸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故A项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某某的态度,故C项错在“共识”。
7.(2019·某某原创模拟三)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内容包括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国家实现统一后,某某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某某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叶剑英的“九条方针”()
A.标志统一祖国方针的转变
B.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是《告某某同胞书》的具体化
D.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解析:选C 材料的时间为“1981年”,显示叶剑英的“九条方针”强调国共合作促进祖国统一,故C项正确;A项是《告某某同胞书》的发表,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是在1987年,故排除A、B、D三项。
8.(2019·某某学情调研)1983年6月,指出,某某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
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某某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某某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某某问题
D.统一后的某某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解析:选A 由材料“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可见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由“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可见两岸执政党的合作不限于国共两党,故B项错误;大陆主X和平解决某某问题,但绝不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某某问题,故C项错误;外交权只有主权国家才有,某某问题属于中国内政,故D项错误。
9.渡江战役期间,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解析:选D 依据材料中“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是“另起炉灶”政策的体现,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0.(2019·海安中学月考二)“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某某、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
”“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 据材料“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A项正确;中国没有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不是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1.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
人民某某国和越南某某某某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
这次会议( )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解析:选C 依据“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说明美国没有参加,据“不仅有中华人民某某国和越南某某某某国”,可知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由此判断出这是万隆会议,此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C项正确;
A、B两项都是日内瓦会议,D项是不结盟运动成立大会上确立的原则,故排除A、
B、D三项。
12.(2019·某某某某一模)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1 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 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 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
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解析:选B 题干中的数据反映出中国与缅甸、埃及和非洲的贸易总额在1955年后呈现出迅猛上升的趋势,这种经济联系密切的背后,主要源于双方外交关系的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导致了题干中现象的出现,故B项正确;“不结盟”是1978年后的外交方针,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合;D项表述绝对化。
13.(2019·宿迁青华中学质检)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一场重要国际会议的发起国。
关于这场会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B.中国代表首次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C.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D.中华人民某某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
解析:选A 结合50年代,从发起国可以判断是万隆会议,故A项正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印会谈时提出的,故B项错误;“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目标,故C项错误;“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国际会议也是日内瓦会议,故D项错误。
14.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约数)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解析:选D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不符,故A项错误;文字风格与材料中“积极报道”不符,故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设立特区,与材料中“1975年1月至3月”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对立,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2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与材料中“积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报道越来越少”相符,故D项正确。
15.(2019·某某学情调研)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
A.实行“一边倒”战略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C.成立了某某合作组织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解析:选C 2001年成立的某某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体现了区域整合战略,故C项正确;实行“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战略,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维护世界和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符合大国协调战略,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4分)
16.(2019·某某中学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
日本、南朝鲜、某某、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材料二1977年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的职务,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在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
……1978年1月7日,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在交流到某某问题时表示:解决某某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
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的“右手方式”在70年代末的实施表现。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得出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据材料一“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得出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第二小问,对盟友:据材料“日本、南朝鲜、某某、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得出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据材料一“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
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得出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对亚太:据材料一“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得出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首先围绕“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中国的影响”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结合有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答案:(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
影响: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
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
对亚太: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
(2)表现:《告某某同胞书》发表,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直接“三通”。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