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古今异义词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的古今异义词详细介绍
想要学好语文,学好文言文是必须的,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的古今异义词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的古今异义词介绍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③区域。

④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古义】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

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①勾结,②交互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

((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向后已。

(《后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

【古义】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
慷慨——【今义】①大方,不吝啬。

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

【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可怜——【今义】①值得怜悯。

②不值一提。

【古义】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
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

【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义】前,走上前;进,献
上。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代而含转折)。

【古义】①它的果实。

②那实际情况。

文言文的特殊格式介绍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

如:“具告以事。

”(《鸿门宴》)。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翻译误区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6(2007年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
例7(2010年新课标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