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诗词三首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行路难》教学目标:
1、掌握“樽、斗、箸、塞、歧、济”读音,掌握“羞、直”两个通假字,掌握典故的相
关知识。

2、掌握诗歌学习“读准字音、读出韵律、体会情感、鉴赏方法”的基本程序,训练如何简
练回答有关诗歌情感、手法等问题。

在诵读中感悟、背诵全诗。

3、理解李白面对人生挫折时乐观自信的精神。

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领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的韵律美,情感美,人格美。

2、思考李白的人生选择,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首诗《行路难》,关于李白,我们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我想请•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李白。

(学生介绍李白,教师指导记忆文学常识的方法)
师:你们觉得李白一生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对,酒。

他一个人喝酒“花间一壶酒,独酌
无相亲”,两个人喝酒“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他一喝酒,就狂傲不羁,连皇
帝老儿都不放在眼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
中仙。

”可是,有一天,李白突然不喝酒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行路难》。

设计说明:用学生熟悉的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来噢醒学生的记忆,同时让学生对于《行路难》
的创作背景有初步了解。

二、读准字音
学习一首诗,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的基础是读
准字音。

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学的情况。

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几个字的读音。

(学生齐读字音:樽、斗、箸、塞、歧、济”读音)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是学习诗歌和任何文章的基础。

三、读出韵味
诗歌诗歌,诗总是和歌联系在一起的。

和歌一样,每一首诗都有其内在的韵律。

朗读一首诗就要读出它的韵律。

我们来看下这首诗每一句有几个字?预设:七个字
请大家按照七言诗的朗读停顿来朗读下这首诗?
预设:二二三或四三。

那一位同学自告奋勇,试着读一下这首诗。

读准节奏只是读出韵味的基础,接下来我们来将进一步品析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学习这首乐府诗。

提示:本诗虽然是一首七言的诗,但并非格律诗而是一首乐府诗“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在押韵上没有格律诗一般讲究,多咏叹世事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在了解停顿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这首乐府诗的兴趣。

四、体会情感
什么是诗?毛诗序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也就是说,情感是诗歌的核心。

不理解诗歌的情感,就无法正真走进诗的内部,也就无法理解诗。

(-)知人论世
预设:这首诗写在天宝三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的时候,李白经由贺知章和玉真公主推荐,被皇上征召到朝廷。

这时李白已经42岁了。

他得知这•消息,异常兴奋,“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

由于权贵的排挤,小人的谗言,在
(二)深入解读
但是仅仅是失落和沮丧吗?好像还不是那样。

想请大家再读这首诗,体会李白在诗中的情感。

读完后,我请同学用这样的句式来和大家交流“我从诗句中,体会出诗人
的情感”
我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诗句中,体会作者极大的郁闷之情。

预设1
预设4:我从“行路难”的反复咏叹中,体会到作者的徘徊和低沉的心境。

预设5:我从诗歌最后两句中,体会到作者又重新振奋,情绪高昂,表现出•往无前的精神。

小结:我们看到诗人流露出了“苦闷一一悲愤一一开朗(希望)一一彷徨一一乐观”等情感
体验,整首诗情感变化跌宕起伏,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

(≡)再读体会
请同学结合学习体会,再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诗,请大家注意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

我也想找一位同学给我评价一下。

现在你就是李白,请你带着李白的苦闷、李白的失落、李白的痛苦、李白的希望和期待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学生自由读)
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做一回李白,给大家展现一下诗仙的风采。

(学生代表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重温李白的生平走进诗歌,通过联系创作背景和结合诗歌句子本身来揣摩作
者的情感,也了解了用典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沿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酬乐天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六、鉴赏手法(课堂检测问题)
1.同时,请同学们关注诗中的这些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 一句,结合注释大家发现了运用了什么手法?
预设:用典,前一句运用了姜尚、尹伊的典故,后一句用了宗忌典故。

小结:典故的运用,可以使得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展开联想,来增强诗歌表现力。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预设:在沉郁中振作,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方式:结合预习单,完成课堂学习
一、导入
从标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题目入手,我们从标题入手,看看这首诗的题材上属于什么内容?
师:这是一首赠答诗
接着我们根据上一首诗的学习流程从(读:字音、节奏)和(品:知人论世、诗歌鉴赏)
二、读准字音
酬chou 烂柯H人暂凭ping 长zhδng精神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是学习诗欹和任何文章的基础。

三、读出韵味
读音停顿方式?
预设:七个字用四三停顿形式
读准节奏只是读出韵味的基础,接下来我们来将进一步品析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学习这首乐府
诗。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由朗读,在了解停顿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这首乐府诗的兴趣。

四、体会情感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与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扬州相逢。

两位好友虽然初次见面,喜不待样。

在酒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十八使君》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制度蹉院.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刘禹锡遂写此诗回赠。

(二)深入解读
请大家结合诗句,全诗是如何表现情感变化的?
预设:
1.我读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读出了诗人的乐观。

我读出了悲伤“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
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这•联,字里行间,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2.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己历史,自
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惆怅之情。

3.第三联,格调从沉郁中振奋,抛开个人痛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第四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紧扣试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Λ∙.
足、o
五、鉴赏手法(课堂检测问题)
请大家感受下本诗是如何进行用典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一联,是事典,表达了感时叹逝之情、物是人非之感慨J Array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重温李白的生平走进诗歌,通过联系创作背景和结合诗歌句子本身来揣摩作
者的情感,也了解了用典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沿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

《水调歌头》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本首词,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预习单作业检测)
预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一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一张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一一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一一《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教学提示】
可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二、背景导入
(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例,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鞭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己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
何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背景补充: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忐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
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词的内容•般分为上、下片或
上、下阕。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代表:
苏轼、辛弃疾。

(二)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1.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

2.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学生模仿着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干
里/共婵娟。

整体感知
(-)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预设: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
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
预设: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三)上阕写到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

写作该词时,苏轼正被贬密州任知州。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再遭贬。

其时,他和弟弟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预设:他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
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四)为什么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反映了他矛盾的心理?他最终是否选择了乘风归去?
预设: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显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

但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说明他最终选择了入世。

四、课堂检测
请大家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
预设: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
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以最开放的心胸慨然面对•切,这
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五、朗读提示
.再次朗读诗歌,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读出矛盾的心理,
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