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语文周末练习11.1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七年级(上)语文第12周周末练习2014.11.19
一、按要求填空:(6分)
(1)《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论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两岸宽阔、帆有悬空态势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一诗中,通过描绘莺燕活动表现春天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尾联中流露出诗人漂泊羁旅之情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

请写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5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哉,回也!”(《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把选文中第②则的内容填写完整。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画线的字。

(4分)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乐亦在其中矣③结友而别④温故而知新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
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5分)春风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

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
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

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济南到
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

济南是抱在
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
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

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
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
地点现在天边。

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

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
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

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
地的春都给吹毁了。

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
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
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

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

整夜
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


于我,特别觉得难堪。

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

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
道那个难受劲儿。

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

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

春天仿佛应当有生
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
很足壮。

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

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
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

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
上的船。

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

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

我不能
和风去讲理或吵架。

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
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

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此文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
试谈谈自己的认识。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

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呢?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准确
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

(4分)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认真阅读第④段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语文周末练习参考答案2014.11.19
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1)传统报刊阅读率逐年下降,数字媒介阅读率增长迅速(逐年上升)。

(2)主要原因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网络及电子产品的普及。

三、赏析下列古诗。

(5分)
1、乡书归雁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把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1、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
2、堪:忍受笃:坚守忠诚谓:告诉对……说遂:于是,就
3、C
4、(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5、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
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

这样才
能做到学有所获。

(观点1分,理由1个1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春风》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

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共2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1分)
2.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舒适和安全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丝丝的甜美(共4分,每处1分)
3.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
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共3分,其中“为了以秋美作铺垫”l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1分,“突出春风的令人不快”1分)
4.答案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
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

(共4分,其中符合文意,且抓住春风温柔舒适可人的特点2分,想像合理1分,语言形象1分)
5.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

七年级(上)语文周末练习参考答案2014.11.19
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1)传统报刊阅读率逐年下降,数字媒介阅读率增长迅速(逐年上升)。

(2)主要原因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网络及电子产品的普及。

三、赏析下列古诗。

(5分)
1、乡书归雁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把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1、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从心所欲
2、堪:忍受笃:坚守忠诚谓:告诉对……说遂:于是,就
3、C
4、(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5、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

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
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

这样才
能做到学有所获。

(观点1分,理由1个1分)
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春风》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

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共2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1分)
2.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舒适和安全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丝丝的甜美(共4分,每处1分)
3.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
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共3分,其中“为了以秋美作铺垫”l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1分,“突出春风的令人不快”1分)
4.答案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

(共4分,其中符合文意,且抓住春风温柔舒适可人的特点2分,想像合理1分,语言形象1分)
5.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