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写人叙事散文阅读-【阅读专项】九年级新课标拓展现代文阅读考点演练(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人叙事散文阅读
【考点解读】
散文,从广义上讲是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本单元的训练,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了解写人叙事散文的常见考点,学会写人叙事散文常见考点及其常见题型的基本解题技巧。

【考点分析】
考点1:概括文章内容
【考点解读】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会接触到的必考点。

这个考点看似简单,实则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同学会或因内容概括不全,或因表述不合要求而失分。

概括的对象不仅有概括整篇文章,也有概括指定段落或者指定文章部分内容。

不同文体都可以考查概括文字内容,主要集中在写人叙事和小说等叙事类文章中。

【常见题型】
1.本文记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
3.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请参照示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

即对题目进行研究、扩展、充实。

首先读懂题目字面上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把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修整,使表达更加全面,最后检查。

2.要素归纳法。

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地组织语言。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串联、合并。

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两点:①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类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②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4.摘录句段法。

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点题句、关键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

5.取主舍次法。

抓住重点段落、主要事件进行概括。

【答题模板】
写人叙事散文的一般格式:某某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形下做(说)什么事(话),最终结果怎样,抒发了作者…情感。

小说的内容概括方法和写人叙事散文有共同之处,但小说不是抒发作者…情感,而是揭示…主题。

考点2:分析记叙线索
【考点解读】
文章线索是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常见的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常见题型】
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本文的情节内容。

2.本文线索是什么?
【解题技巧】
1.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散文中,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有些词语和句子反复出现,显示了散文的脉络层次。

2.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找出表示时间的短语划分层次后概括;或者找出表示地点的短语划分层次后概
括;或者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层次后概括;或者根据已提供的情节理清层次后概括。

【答题模板】
没有固定模板,可根据已提供的情节加以概括,但一定要看清要求进行解答,有时对字数或所填短语的结构有暗含的要求。

考点3:理解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①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注意使用插叙时,前后有过渡语言;
④补叙:指叙述结束后,用一小段话对前面所涉及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一般不考)。

【常见题型】
1.某一段或某几段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写作主体是…。

为什么要交代…内容?(即插叙)
3.某段有什么作用?
4.某段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
5.本文为什么交代了某个内容?
【解题技巧】
1.准确判断记叙的顺序。

2.熟练掌握各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①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的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埋下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整个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避免平铺直叙。

③插叙的作用:内容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交代、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紧凑、脉络更清晰;人物和中心事件上,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叙述的效果上,避免故事情节平淡,使文章内容更加跌宕起伏。

④补叙的作用:补充、交代前文相关情节,使文章更严密,人物形象更丰满,中
心更突出。

【答题模板】
是…(哪种记叙顺序),有…作用。

考点4:理解衬托手法(正衬和反衬)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使其形象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就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写作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使用相同或相似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等。

【常见题型】
1.这一段有何作用?(衬托)
2.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衬托)
3.文章用较多笔墨写×××人(次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4.本文使用了衬托手法。

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技巧】
1.在写人叙事类散文中,衬托常常在写景部分出现。

①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②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以气氛之欢快衬托人物凄凉的境遇。

2.要区分“正衬”与“烘托”以及“反衬”与“对比”的区别。

“正衬”是作为正面描写的一种辅助,它不是代替正面描写,而是强化正面描写,使正面描写带有更丰厚的内涵和更丰富的色彩。

它是绿叶,其艺术价值就是将红花衬得更鲜丽。

“烘托”就是对事物的侧面描写,主要是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正衬”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

“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

“反衬”和“对比”也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于进行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进行比较的双方,“对比”的双方不含主次。

“反衬”常用于描写,“对比”常用于议论。

【答题模板】
用…衬托…突出了…的特点。

考点5:理解伏笔和铺垫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伏笔是指文章中在前文为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为后文埋伏线索),这使得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是指对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是为了突出后面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或事件进行铺陈性描述。

【常见题型】
1.某一段有何作用?(铺垫或伏笔)
2.画线句有何作用?(铺垫或伏笔)
3.文中某句和哪一句相照应?
【解题技巧】
要弄清伏笔和铺垫的区别: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势;伏笔是为下文做暗示,使下文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做浓墨重彩的描述;伏笔是隐性的,往往一笔带过。

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的中间。

【答题模板】
…为下文…做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完整、紧凑。

你学会了吗?我们来挑战一下下面的试题吧!
【海南省中考题】
(一)父亲的田园
秋也
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

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

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

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

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

除了一饱口福,
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

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

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果树散居于小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

稍远,是大片的菜地。

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

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

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

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

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

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

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

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整平,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

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

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毛巾常常汗湿得能拧出水来。

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蹿;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

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

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

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着扑进水道。

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

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

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

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悠闲的时候。

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

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

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

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

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轻风,飘进我的耳朵。

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
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

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

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回忆并描绘了父亲的田园以及父亲在出园中劳作的情景。

抒写了“我”童年的快乐生活,表达了“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完成时,应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心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首段对田园的环境进行浓墨重笔的描写,是为了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此段出现在文章开头,所以结构上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也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和“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做铺垫。

从内容上看,写出田园的幽静、美丽,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吉林省中考题】
(二)打树花
冯骥才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

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

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

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

我于此奇俗,闻所未闻;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

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

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

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

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

不久人声便静下来。

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

还有几大碟,三
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

围观人群了无声息。

这是祭炉的仪式。

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

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

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

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

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

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

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

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

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

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

他的装束也有特色。

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

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除去燕赵之地,哪儿的人还能如此豪情万丈!
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

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

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

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

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一千三百度呢。

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

多用几下就会烧着。

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铁水在里边
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

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

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1.阅读选文,厘清文脉,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关内容。

(4分)
演出前的准备→A.祭炉的仪式→B.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2.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

请你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

(5分)
答:①打树花的人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英雄好汉);②仪式奇特;③打树花的技艺奇特;④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⑤铁花色彩奇特。

(5分,每点1分)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2分)
答: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树花技术的娴熟。

(2分,判断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1分)
4.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答:对打树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

(4分)
【广西梧州市中考题】
(三)遥远的椿树
陈奕纯
我已经9岁多了,仍然长得像六七岁的小孩子那么矮小,头发又黄又细又稀疏,和同龄人比起来,很不起眼,以至于我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坐教室第一排。

我好想好想让自己长高,可是,我越想长高,身子就越像有根绳子往下拽一样,越是不往高处长。

我回家问母亲,我怎么才能长高?母亲说多吃菜。

那我就多吃菜,但我不喜欢吃菜。

可为了长个子,我咬着牙天天吃。

到了年底,我仍然没有长高的迹象。

我又问母亲,母亲说,这样吧,到今年的大年三十,人家都熬年儿,你早早睡下,等到大年初一天未明,你就快点儿起来,别说话,悄悄地到咱家那棵大椿树下,绕着椿树转三圈儿。

我说,娘,咱家的大椿树长在晒谷场东头,四边儿空荡荡的,我害怕,我不
敢去。

母亲说,你想长个子,就不能害怕,你绕着椿树转圈儿的时候,你要念: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你念一遍转一圈儿,转三圈儿念三遍,就行了。

自从母亲告诉了我这个方法,我就开始不得安宁了。

她哪知道我内心有多么害怕黑暗。

夜晚躺在床上,就在心里模拟,四周漆黑一片,我战战兢兢来到树下,冬天的干树叶在树上挂着,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我试着张嘴喊椿树,身上已经一身冷汗,梦也惊醒了。

我心里装着事,白天不时地多瞅几眼老椿树,我有点儿不大敢正眼看它,可又总忍不住朝它张望,目光打到它身上又烫着似的赶忙溜回来,我觉得它像是知道了我心里的事儿,就越发不敢看它。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也常站在院门口偷偷看它。

新年将近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父亲把鞭炮、豆腐、猪肉都买回来了。

我的心仍然处在极度的不安和恐惧中,还在为转不转椿树而忧心忡忡。

我心里明白,大年初一,一年只有一次,在这一天的早上转了,就有希望长高,如果错过这一天,就错过大好机会了。

当我终于下定决心的时候,也就到了那年的年三十。

除夕夜,我的父母都希望我们陪着爷爷熬年儿,我们要一个个跪下给爷爷奶奶磕头,爷爷笑眯眯地给我们发红包。

大家都熬年儿,好像是越睡得晚越好。

直到我们都撑不住了,才纷纷去睡觉。

我心里有事,躺在床上睡不着,就在心里默默地背“椿树椿树你姓王……”,直到进入梦乡。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听到村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来了,哥哥早跑出去拾鞭炮了,可是我不能去,我要去转椿树。

因为大椿树在院子的前面,我必须赶紧往院子前面跑。

这时候,院子里空无一人,只见供奉“天地全神”的小石桌上点着一根红烛,烛光一明一暗。

整座大院子里静穆神秘,院子里越静,我越恐惧,天又冷,我两手捂着耳朵,只往天上瞅了瞅,不敢再看别处,几乎是闭着眼睛摸到椿树下。

我抱着大椿树,浑身发抖,大脑一片空白。

然后开始转圈,边转边念:“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椿树椿树你姓王,你发粗来我长长……”我忐忑惊慌地转了三圈儿后,拔腿就往屋子里跑。

母亲正在和饺子面,她看见我慌里慌张跑回来,也不问我。

我哆嗦说,娘,我去转椿树了,我照你说的做了。

母亲一听,笑得抿不住嘴,我不知道她究竟笑什么。

这个时候,村里鞭炮齐鸣,公鸡也一个劲儿地啼叫,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都沸腾起来了。

我箭一般冲出家门,冲进黑暗里,向着村里鞭炮声最集中的地方跑去,看到兴奋的男孩女孩弯腰捡着小“哑巴”鞭炮,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

我跟着哥哥和村里一群小伙伴,风风火火地跑到每一家门外拾鞭炮,早已忘记了转椿树的苦恼。

转眼间,转椿树的日子已经过去得相当久远了,可那情那景,那时那刻,却又分外清晰地留在记忆里。

好多年后,我才看懂了母亲的笑。

尽管我想明白了,可那棵椿树,那转椿树的事儿,一直那么深刻地留在心间,无论时光过去多久,都丝毫不觉得有被愚弄的成分,反而觉得愈加肃穆而庄重!在我苦恼的时候,忧烦的时刻,我会想到它。

想到它,就想到葳蕤的绿绿的湿润润的村庄,就想到那一村庄的人,就想到老家那小院子,就想到那一家子人。

椿树,它就在那里,无论你发旺还是落拓,无论你是荣还是辱,是兴还是衰,是成还是败,它都在那里,不变样子,静静地望着你。

有椿树在心里,真好!
(选自《文苑》,有删改)1.本文以“转椿树”为核心事件展开叙述,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4分)
事件感情变化
起因①“我”苦于长不高,母亲告诉“我”
大年初一转椿树可以帮助长高
害怕
经过“我”克服困难和诱惑,按母亲教的方
法转椿树
②恐惧
结果③“我”转椿树后捡鞭炮,忘了转椿树
前的苦恼
④喜悦
2.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我”的害怕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①反衬出“我”对长高的渴望;②为下文写“我”捡鞭炮的快乐心情做铺垫;
③表明心灵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自我历练。

(6分,每点2分)
3.作者多年后看懂了母亲的笑。

作者看懂了什么?请帮助作者在第⑯6段中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