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毕节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毕节市重点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
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
”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
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
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地处世界第三极入口处的可可西里国际名声很大,这片高原上孕育的神秘物种更是引来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可谓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其不停变化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也为这片净土增添了神秘。
当人们在担忧气候变暖时,也许可可西里的些微地理生态变化,就可能是一些信号。
珍惜这里的生命,就是珍惜我们的星球。
(摘编自《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具有世界意义》)
材料三
美国保护地体系在管理级别上分成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面,各个层面有不同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即在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如在国家公园内的经营项目一般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委托企业来进行经营。
国家公园由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署负责,野生生物避难所由鱼类和野生生物署负责,海洋保护区由商务部负责,荒野地保护区由森林署、鱼类和野生动物署、国家公园署负责。
(摘编自《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引领者。
B.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口中的“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指的是中国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探索精准扶贫的新路。
C.可可西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是一次全面认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过程。
D.美国生态保护异常严格,但在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可西里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这中间有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索南达杰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让全世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吸引全球的目光;不过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
C.材料一揭示了我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材料二分析了可可西里生
态保护及修复的重要意义。
D.中国只要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就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3.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而这间病房十分狭小,仅能容下两张床。
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廊,另一头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
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打发时光,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谈什么呢?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都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渐渐地,每天这两个小时的所见所述,几乎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慢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
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
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谰、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
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吧。
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
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
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妩媚、动人。
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
他听着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漫不经心地把球击得这里那里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
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了,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医生们对其病因也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大双眼盯着天花板。
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
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
发现那个靠窗的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剩下的这位病人也就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
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
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身子,口中气喘吁吁地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自《外国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自可作出并不相同的解读,其寓意可谓多多,若用心回味,从中能悟出人生的况味和哲理。
B.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病房,一张门,一扇窗,两个人,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他一概从略,天地如此狭小而人物塑造格外丰满。
C.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
D.“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到了不靠窗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
2.小说以“窗”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材料一
现在人们提及的碑碣,一般指各种各样的刻石,是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
但在古代,碑、碣则是石刻家族众多成员中相互独立的两类。
碑是指长方形的刻石。
汉以前的碑是无字的,其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立于祠庙门前,用来拴祭祀用的牲口;二是立在皇宫中,作为观测日影和计算时间的工具;三是竖在墓旁,在中间的上部穿一个圆洞,用来把棺材放到墓穴中去。
碑上刻字,大概应追溯到西汉晚期,当时有人在墓前石碑上刻写亡人功绩,便于他人看到。
随着此风的盛行,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把刻有文字的石板称为碑,而不刻文字的石板反倒不能称为碑了。
碣是指圆形的或形状在四方和圆形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
在唐代,碑和碣还是有区别的。
唐代丧葬制度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准许立碑,五品以下官员只能立碣。
古代刻石中,极少有名符其实的碣。
有的是名为碑而实为碣,有的则是名为碣而实为碑,天长日久,碑碣就成为一个概念了,并以此来统称刻有文字的石刻。
值得一提的是,碑的出现晚于碣,现存最早的文字石刻就是碣,其形状上小下大,顶部圆形,底下则是平的,四面近似于四方形,刻辞就刻在这四个面上。
这些刻辞,最初仅是记录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
后来又加入了有关死者的家世、生平和事业,以及颂扬和悼念的诗铭,文辞逐渐增多,碑文便成为一篇完整的传记,路人可凭此详细地了解墓主的情况。
这种立于墓前的碑,叫做墓碑。
早期的碑还包括由庙门前拴祭祀牲口的石板发展而来的祠庙碑。
祠庙碑上所刻文字主要是记述受祭祀者的德行和功绩。
早期碑的作用仅此两种,是因为人们都认为碑是用来纪念过去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南北朝时,碑成为一个文体名词,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内容不再局限于纪念人物,开始有了记事、颂扬功绩的成份。
从南唐后主开始,还出现了专门用来保存书法艺术的碑。
至于碑的种类,到了后代,人们把凡是文字石刻,如碣、摩崖、墓志、经幢等,都包括到广义的碑的范围内。
(选自《谈制论形说碑碣》)
材料二
①碑首是碑的最上部分。
碑首中间为碑额,是雕刻碑名的地方。
早期的碑首和碑面是连在一起的。
唐时,碑首和碑面开始用两块石板刻好后装配而成。
此时碑首的宽度、厚度都比碑身大,使雨雪等不致直接淋至碑身上部,对碑身起到了保护作用。
②碑额下面,长方形的一段叫碑面,也称碑阳。
其反面则称为碑阴。
有些较厚的碑版,两边也相当宽阔,可以用来刻字,称为碑侧。
一块由碑阳、碑阴、碑侧共同构成的碑版就是碑身。
③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阳上。
碑阴一般刻有出资立碑人的姓名,题名款式包括官职、籍贯、姓名、字和出钱数。
有的碑阴则刻有与碑面相关的文献,这一类碑阴文字,凡与碑面有关系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
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面,或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
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了,但做著录时,还应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④有些较厚的碑版,碑侧也常刻有题名。
有的碑文过长,碑面刻不完,就在左侧续刻。
但一些名碑的碑侧主要刻着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⑤有些碑碑身沉重,为防止其沉陷,人们就另刻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板,刻成一个突起的槽,把碑石嵌入槽中,竖立在地上,这种底座就是碑座。
⑥碑各部分的大小要根据碑身的尺寸来确定,目的是突出碑身的庄严高大。
以碑座为例,常见的鳌座长度等于碑身宽度的两倍,高度为碑身高度的百分之四十五。
⑦我国碑碣的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年之久了。
一些流传在世的碑碣及其拓本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而且,这些碑文多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所书,篆、隶、行、楷各种书体都有,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
尤其是这些碑碣大多摹刻精良,神完气足,风格多样,是人们欣赏书法艺术、临习书法的范本。
此外,古代的石碑还保存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的精美装饰和图案花纹,使碑刻成为书画俱佳的艺术品。
(取材于《谈制论形说碑碣》)
材料三
纪念碑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它的安放场地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的场所往往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让参观者感动、记忆,并受到某种精神感召,实现自我反省,以独特的方式达到纪念的目的。
我国纪念碑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2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决议,为了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决定在北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不朽功绩。
为此,特别成立了建设纪念碑的专门委员会,并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
131年8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将挑选的三种方案送呈市政府审查。
时任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和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先生正在病中,他认为送呈的方案缺点甚多。
于是在病床上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该方案)无论在整体形体上、台(碑座)的高度和开洞的做法上,与天安门及中华门的配合上,都有许多缺点。
”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
它们两个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象征性建筑。
因此,两者不宜采用类似的形体,否则,二者不能起到相
互衬托的作用。
梁思成还在病床上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北京市政府接受了他的意见和方案,在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进一步的设计下,完成了纪念碑的设计。
纪念碑于132
年正式动工,138年建设完成。
建成的纪念碑碑首采用庑殿顶形式,碑身高大,用天然花岗石镶面。
它坐落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中心,正如梁思成所设想的:“可以更好地与庞大、龙盘虎踞、横列着的天安门互相辉映,衬托出对方和自身的伟大。
”
(取材于《中国小品建筑十讲》)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祀:“祭”使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示”部,再查六画。
B.追溯:“溯”的意思是“往上推求或回想”。
C.名符其实:“符”不可以写作“副”。
D.经幢:幢的读音为“chuáng”。
2.“材料一”最后一段“仅此两种”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____。
3.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碑”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以前,碑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是实用性的。
B.根据唐代的丧葬制度可知,碑的价值高于碣。
C.南北朝时,碑文已不再用来纪念过去的人物。
D.现在人们所说的“碑”,可以泛指一切石刻。
4.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河北碑阴题名“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可知,此碑为赵国邯郸人宋镇(字元世)出二百钱捐助而立。
B.考古发现,西汉人纪信的墓碑碑阳上有“唐立”字样,而碑阴刻有。
由此可推知,此碑为唐人所立。
C.河南的碑阴为宋人刻写的,意味着此碑的碑阳文字已经不是北魏时的原刻了。
D.少林寺翻修殿宇时,发现嵌在墙上的金代石刻的背面,是唐代的,按著录习惯,前者应为碑阳,后者应为碑阴。
5.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碑通常是由碑首、碑面、碑座共同构成的。
B.碑首的作用就是保护碑身不受雨雪侵害。
C.碑阴可以刻字,也可以是无字的空白石面。
D.碑侧是用来题名以及雕刻装饰性花纹的。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碑的文化价值。
7.下图为天安门与纪念碑的原方案和现方案的对比示意图,请结合此图与“材料二”、
“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原方案的不足。
4.(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
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
十五袭爵乐安公。
周太祖
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
数有战功,假.辅国将军,累迁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
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
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
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高
祖受禅
..,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
..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
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
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
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
高祖曰:“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鄜州刺史,母忧
..去职。
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
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惮之,不敢窥塞。
以病免。
又除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兰州总管。
复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
”岁馀,卒官。
谥曰威。
(摘编自《隋书·列传第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B.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C.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D.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D.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奚长儒出身贵族,自幼胆识过人。
在北周与隋两朝他都凭才略出众而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B.达奚长儒足智多谋,作战屡次立功。
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
C.达奚长儒不畏强敌,御敌视死如归。
对突厥一战,他率兵奋勇拼杀,身负重伤,终使敌离去。
D.达奚长儒善掌军事,赤诚报效国家。
他担任军中要职,震慑了敌人,为国家消除了边塞之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⑵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浪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1937年5月2日吴淞炮台
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使得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做注释用的左右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我“爱那白浪”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啃噬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连接词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
2.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3.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