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地名考六:昆仑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地名考六:昆仑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
《山海经》地名考六:昆仑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 一个理科学者的思考v_新浪博客 (2010-01-30 18:21:00)
《尚书·禹贡》“导河积石。
至於龙门。
南至于华阴。
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
”
这段记载是说,大禹从甘肃的积石山疏导黄河一直到了山西和陕西之间的龙门。
自龙门以下,黄河分为两支:一直向南流到华山之阳;另一支向东流到了砥柱,继而继续向东流到孟津。
但是我们读《山海经·西山经》发现一段有关积石的截然不同的记载:
“昆仑之邱…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西水行四百里。
曰流沙。
…二百里。
至于嬴母之山…又西三百五十里。
曰玉山。
是西王母所居也。
…又西四百八十里。
曰轩辕之邱。
…又西三百里。
曰积石之山。
”
很显然,这座积石之山在昆仑以西两千一百里。
不管当时的度量衡一里有多长,不管当时测量水平多么原始低下。
这一座积石之山在昆仑山以西是远古的事实。
清朝毕沅在校正时解释说:“山在今甘肃西宁县东南一百七十里。
”毕沅是把大禹疏导黄河的昆仑山以东的积石山和这座位于昆仑以西的积石山混淆了。
大禹疏导黄河的积石山在《山海经》里也有记载:
“鄧林。
禹所导积石之山在其东。
”《山海经·海外北经》
这里的“禹所导积石之山”位于昆仑以东的青海甘肃交界的临夏,《山海经》之所以强调“禹所导积石之山”,说明还有另外的积石之山。
类似的重名情况我们在考证地名流沙时已经碰到过。
当时凡是沙漠都称之流沙。
但是流沙作为地名特指,是指阴山以西河西走廊以北的内蒙古大沙漠,即巴丹吉林沙漠。
同样的原因,在甘肃境内有两座名叫积石山的山,俗称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
“金城河關积石山在西南羌中。
”《地理志》
“积石山今名小积石山。
在河州枹口县西七里。
……黄河源從西南下出大昆仑东北隅。
流经于阗入盐泽。
即东南潜行吐谷渾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
”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摘自上海古籍1989毕沅本
以上史料说明除了大禹治水的小积石山以外,甘肃在昆仑以西还有一座积石山叫大积石山。
古黄河和这两座积石山都有关联。
历史上有学者认为大积石山是黄河本源,但是这个结论受到很多人的反对。
但是大积石山发源的河水最后的确是汇入了黄河,这一点大家达成了共识。
我们来看《山海经·西山经》接下去的原文:
“又西三百里。
曰积石之山。
其下有石门。
河水冒以西流。
是山也。
万物无不有焉。
”
和大禹治水的小积石山最大的区别是,位于昆仑以西的大积石山流出的河水是向西流动的。
考察一下位于甘肃临夏的小积石山,我们发现,因为地势关系,这里西高东低,黄河水先是向东转而向北流向兰州。
这就说明甘肃西部确实还另有一座大积石山在。
这座大积石山应该在甘肃的哪里呢?
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昆仑山以西约两千里的地方;二是它发源的河水向西流;三是根据《山海经·西山经》积石山其后的记载,它向西一千多里就是三危山。
换句话说,根据比例,大积石山东距昆仑约两千里,西距三危山约一千里。
它应该在昆仑到三危山之间的三分之二的地点。
不管度量衡怎么变,不管测量方法怎么变,自古至今,比例不会变。
我在甘肃地图上从祁连向西到三危山画了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的三分之二处,地点指示的是:托莱南山和疏勒南山的西部山嘴。
由这里发源的疏勒河向西正是流向三危山。
它的西面就是甘肃的大雪山,其间满是冰川,冰天雪地。
不符合《山海经》“万物无不有焉”的记载,所以这座大积石山只能是托莱南山本身。
也就是说在托莱南山发源西流的疏勒河极有可能和古代黄河之源有关。
当然这仅仅是推断,不能作为一个结论。
根据我在《山海经地名考证三:南海》和《山海经地名考证四:黑水》所作的研究。
这条疏勒河在流向三危山的途中汇合了弱水和黑水,在三危山附近转向南流,继而向东流进勃海(即青海湖)。
这和东晋郭璞的注正相吻合。
“积石山今在金城河门關西南羌中。
河水行塞外东入塞内。
”《山海经》郭璞注
“海内西经云。
河水入勃海。
又出海外。
即西而北。
入禹所导积石山”《山海经》毕沅校注
《淮南子》里也有类似记载。
就是说,当疏勒河与弱水汇合后经三危山向南,继而向东流入勃海(即青海湖),又从勃海的东头流出了勃海。
然后是向西流转向北流,最后在大禹治水所治理的小积石山附近汇入黄河。
这是远古的一段史实。
今天因为青海湖变成了闭塞的咸水湖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