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
郑丹萍
【摘要】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聚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我们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两者内在逻辑中的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中,不断探索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以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文化光辉、提供文化力量、夯实文化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高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进和加强党的民族事业,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这充分证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应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文化力量,吸收文化养分,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党的民族事业持续助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更应充分发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坚定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强有力的支持,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高校大学生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出青春力量。
我们将从内在逻辑、现状分析出发,探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基础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
供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宝库。
回望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大家庭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世代传承而来的,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是同广大人民实践运用的价值观念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
在历史的接力传承中,各民族从内心深处种下了“五个认同”的种子,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然而然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这也就充分印证作为文化土壤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提供给养,令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各族人民跨越历史长河,以上千年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探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绵不绝,它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与凝聚力。
作为精神源动力、源代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所内含的如仁者爱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精神与品质,为当代中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利文化条件。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与传承,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
在有利文化条件的支持下,让同心合力的我们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而乾乾不息。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走向
90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走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长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内容及精神被我们所学习与发扬,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绽放着时代价值。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中华大地走向统一是大势所趋、人民所向。
新时代新征程,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统一性引领着各族人民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同时中华文明也具有着包容性,在中华民族彼此联系、彼此交流、彼此交融的历史过程中,不仅表现为认同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展现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开放胸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深入挖掘、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用自身的勤劳、勇敢、智慧、团结共同传承发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们也在不断坚持积累着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经验: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从细微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具体实践;用好文化密码,讲好中国故事等。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更要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有力之举可以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优秀经验
1.重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美好建设。
《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一文中谈到:“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熔器。
”[4]优秀高校十分重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构筑共有的文化认同,激发高校大学生共有的文化基因、文化血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输入稳定动能。
2.巧用文化网络媒体力量。
《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一文中强调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精品、影视作品、宣传片、短视频等,不断加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力度,让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于大学生心中。
”[5]优秀高校在该方面不断整合优秀文化
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做好文化品牌,巧用文化网络媒体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
(二)存在问题
1.思政课程缺乏实践课堂。
目前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思政课程缺乏实践课堂的问题。
开展思政课程作为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上好思政课程需善用社会大课堂,反观部分高校,没能用好实践课堂,做到让学生们在实践学习中深入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缺乏实践效力。
2.文化网络空间没有打通。
目前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文化网络空间没有打通的问题。
在部分高校内的各宣传平台间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共通,导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学习不够到位。
文化网络空间的力量不容忽视。
3.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较为枯燥单一。
目前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仍存在着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较为枯燥单一的问题。
具有创新力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们热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反观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枯燥单一,缺少活力,逐渐变为束缚学生热情的枷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内容
(一)上好办好用好思政课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6]高校具备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须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工程”来深入推进,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政课也可以成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力量。
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课堂和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和合、仁爱、大同、向善、团结互助、厚德载物等共同的价值观念,凝聚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高校的思政课程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形渗透思政课”[7],让高校大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中耳濡目染,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肯定,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继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
(二)灵活运用网络媒体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91
体意识共同织就互联共通的文化网络
高校可以通过拓宽文化传播推广途径,增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形成高校学生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增强其对中华文化具有一体性的理解与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织就互联共通的文化网络。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运用线上媒介同线下媒介相互结合的方式,发挥协同作用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线上与线下构建属于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归属,增进学生间的文化学习与文化认同:采用线上传播载体,我们可以借助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经典学习文化栏目、学校官方抖音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合集等线上渠道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采用线下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借助校园广播台、专题报告讲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选修等线下渠道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进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认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供文化条件、文化空间。
(三)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动力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运用更具创新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方式方法,运用更具创新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与积极性,令高校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之中。
一是我们在校园内可以开展以“民族团结一条心,共创和谐一家亲”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活动月,推广创新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开展民族团结书画作品创作征集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开展优秀传统民族歌曲学唱活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开展“讲好中华民族历史小故事”主题演讲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教育活动,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走入课堂、走近师生,令高校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觉悟。
二是我们可以在校园内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周活动。
于校内的体验周活动期间,我们可以围绕民族团结或家国情怀主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参与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墙和宣传栏设计、举办以优秀人文历史故事为原型的话剧表演、开展民俗图片展、进行民族特色游园会,令高校大学生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在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之中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输送文化力量。
于校外的体验周活动期间,我们可以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助文化资源来激发高校大学生交融共生的民族情怀,例如组织同学们参观本地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特色博物馆。
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令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内外的各种场景深入学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为立足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为出发点,在上好办好用好思政课程、灵活运用网络媒体力量、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持续探究该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的路径内容。
新时代高校作为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定能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卓越的高校力量。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J].中国地市报人,2023(10).
[4]张纵远,热合木江·沙吾提.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J].科学社会义,2023(03):110-117.
[5]王丽,代宏丽.内蒙古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6):170-176. [6][7]新华社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J].新华社,2019.
(作者简介:郑丹萍,大学本科,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政类)
【项目基金:本文系“西藏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XCX065)阶段性成果】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