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学年上海市封浜高中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应用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3)__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5)苏轼月下泛舟赤壁时吟诵前人的诗歌,其中有一处描写了用桂和兰做船桨、船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画面。
这两句是“_______ ,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
【答案】 (1)。
知者乐水 (2)。
不舍昼夜(3).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4)。
羽化而登仙(5)。
归棹兮兰桨 (6). 击空明兮溯流光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棹、桨、溯。
2。
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能力。
题干是“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含义接近的一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表达了苦苦追寻后突然有所得。
A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是说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B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表达了苦苦追寻后突然有了转机,有所得。
C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
我情愿一身憔悴.表达了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某一东西),而为之“憔悴”,却为之“不悔”。
D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现代文,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美的特殊价值
①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首先,现实美带有分散性,艺术美具有集中性;其次,现实美带有芜杂性,艺术美具有□□□;再次,现实美带有易逝性,艺术美具有永恒性。
②正因为艺术美比起现实美来,在某些方面有其更为优越的品格,所以,人们并不以现实美为满足,而在享受现实美的同时还热烈地追求艺术美。
这正是艺术美具有特殊价值的原因。
③关干艺术美的价值问题,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认为,艺术的价值可以用一个向外扩展的十字坐标来表现,十字坐标的横轴由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组成,它的纵轴由创造--生产方面和反映-—信息方面组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多种作用组成的环形图:
④如图所示,艺术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图中所列举的这些作用,不仅彼此界限不明,而且有些作用是非艺术品也具有的,因而很难使人准确地把握艺术的特殊价值在哪里.我们认为,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可以分别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⑤第一,艺术美在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艺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艺术欣赏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
欣赏者的审美能力越高,他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的美就越多,艺术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人们的欣赏能力的提高,又不能离开艺术美的熏陶,艺术是通过感觉、知觉等来唤起情感的。
表现创造主体的感情,正是为了唤起欣赏主体同样的感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现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艺术美唤起欣赏者美好感情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感情受到陶冶的过程,亦即他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艺术美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艺术家要追求美的内容,同时也要追求与内容适合的美的形式.人们通过对艺术中的美的感受,不但提高了艺术趣味,而且也提高了对艺术的理解力,一句话,提高了对艺术美的欣赏水平。
由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在提高了对艺术美的认识的同时,必然也提高了对现实美的认识。
⑥艺术美使欣赏者的灵魂受到陶冶的过程,也就是受到教育的过程.一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够对欣赏者产生“净化作用”,悲剧诱导欣赏者在心理上经历主人公的遭遇,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冲突中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应该说伦理上的情感因素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因而,悲剧在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中,激发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品格,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扩大一步来说,不独悲剧是如此,其他类型的艺术也常常是这样.艺术的这种教育作用,不仅提高了欣赏者的审美水平,而且能够影响欣赏者的实际行为。
⑦第二,艺术美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艺术美虽然有供人消遣、娱乐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它负有推动社会前进的特殊使命.朗吉弩斯说:“艺术作品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心灵,能把人的禀赋和修养中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意象都鼓动起来,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共鸣.就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受到作品中的崇高、庄严、雄伟等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
”艺术美能够政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目的。
⑧艺术美的特殊价值,是艺术家通过特别的技艺创造的,使艺术形象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发挥艺术美的价值。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能经受时间的严格考验,会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3。
根据上下文,在第①段的方框处填入恰当的词语(限三字)。
4。
分析第③段环形图在文中的作用.
5. 对第⑤段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A. 欣赏者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的美的多少,取决于审美能力的高低。
B。
艺术美唤起欣赏者的美好感情,使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C. 欣赏者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其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D. 艺术家在内容上追求美,是为了提高对现实美的认识.
6。
第⑥段谈到了悲剧的教育作用,请以《红楼梦》《窦娥冤》《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部作品中的任一作品为例,对悲剧如何发挥教育作用进行分析。
【答案】3。
纯粹性 4。
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斯托洛维奇对艺术的多种作用及相互关系的讲解,作为本文作者阐述艺术美特殊价值的参考,为下文阐述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做铺垫. 5。
D
6. 《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的爱情悲剧, 真实再现了悲剧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社会现实,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
欣赏者在心灵上经历了主人公毁灭性的遭遇后,萌发了对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统治寄予强烈憎恨,并由此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出强烈的正义感,提升了欣赏者的道德品质。
悲剧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回到原文,通过对上下文语义的分析,确定词语进行概括.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看出,这段文字是从现实美和艺术美两方面进行对比,并通过“其次,现实美带有芜杂性”一句,可看出艺术美处应填“纯粹性”.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侧重对图形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图形往往具有直观介绍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
解答此题,要准确把握图中的说明性文字,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图形作用。
本图是有关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观点的,直观形象,而且具有文字同样具备的特点,即为第④段艺术美的特殊的价值做出铺垫。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明确选项对应的区间,然后把握观点句,从而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D项,“是为了提高对现实美的认识”有误.从第⑤段,“由于艺术美来源于于现实生活,所以,在提高了对艺术美的认识的同时,必然也提高了对现实美的认识”一句中可看出. 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
侧重考查引用事例在作者观点、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举例是为了论证观点,因此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文章的第⑥段进行分析。
第⑥段谈到了悲剧的教育作用,可结合“悲剧在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中,激发人的意志,提高人的品格,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同时结合第⑥段中所举亚里士多德一例解答。
《红楼梦》《窦娥冤》《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作品,都是通过一些人物的悲剧故事,感受人物的命运,从而引发
道德方面的震撼,升华人的意志及品格。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内容概括题,一定要切实提高审题能力,必须首先最大程度明确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
同时,应该习惯于在读文章时即把全文每个自然段前面标序号,然后以题目所要问的问题为准,逐个段落排除.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程度的笼住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无知的乐趣
罗伯特·林德
①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特别是在四月份或五月份——而不对他的无知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男女活着然后死去,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很可能,在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里,能够辨别乌鸦和画眉的啼鸣的人是例外。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这些鸟,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它们。
我们整整一生都有鸟生活在我们的周围,然而我们的观察力是如此微弱,以致我们中间许多人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我们像孩子似的争论布谷鸟是否飞的时候总是唱歌还是仅仅有时候在树枝上唱歌,争论查普曼的下面两行诗是根据他的想象呢还是根据他对大自然的认识写的:当布谷鸟在翠绿的橡树怀中歌唱,初次使人们在明媚春天心花怒放。
②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
③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
只要我们是足够无知的,那么每年春天,大自然的每一个事实就会来到我们面前;而每个事实的上面还带着露水。
如果我们活了半辈子还从来没有见过布谷鸟,而且只知道它是一个流浪者的声音,那么当我们看到它从一座树林匆匆忙忙地飞逃到另一座树林时,我们是特别地高兴的;我们看到布谷鸟在敢于降落到枞树山坡上之前,像鹰那样在风中停住,长长的尾巴颤抖着的样子,也特别地高兴。
④我把布谷鸟请了进来作为例子来说明普通人的无知,这并不是因为我可以就这种鸟作权威性的发言。
理由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一个似乎受到过非洲所有布谷鸟的侵袭的教区里度过春天,我从而认识到,对它们是了解得十分十分少的。
但我的无知并不局限于布谷鸟,它涉及所有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从太阳和月亮一直到花卉的名字。
⑤也许,与此同时,每年春天重新温习许多花卉的名字会有一种特殊的愉快.这就像重读一本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的书一样。
蒙田告诉我们说,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
我自己就有一个不可捉摸的、有漏洞的记忆力。
我甚至能够读起《哈姆雷特》和《匹克威克外传》来好像是在读新作家油墨未干的作品一样,因为在一次阅读和另一次阅读的间隔中间,那些书的内容有那么多都消失了.一个记忆力坏的人可以一辈子继续不断地阅读普鲁塔克的作品和《天方夜谭》.就像一群羊
一个接一个地从树篱的缺口跳过去不可能不在荆棘上留下几撮毛一样,很可能,即使在记忆力最坏的脑子里也会留下零星片断的东西.但是羊本身逃出去了,那些大作家也以同样的方式从一个懒惰的脑子跳出去了,留下来的东西真够少的.
⑥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
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
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
我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对一年四季的职司有足够的知识,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报春花,而在发现一株早开的报春花时就不那么高兴。
我们也知道苹果树是在结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子之后开花的,但当五月份我们到一家果园去度假日时,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对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惊讶。
⑦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我们喜欢对什么事情都思考——思考死后的生活或思考那些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
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经用这种乐趣去换取教条的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像乔伊特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
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
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
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7. 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8。
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读一本书就像春天重新温习许多花卉的名字,能得到一种特殊的愉快。
B. 蒙田的记忆力非常糟糕,常常为阅读完一本书却印象淡漠而苦恼。
C。
由于内容上的相干扰,两次阅读之间,前次阅读内容很多会消失。
D. 羊跑了只留下几撮毛,说明大家之作博大精深每次阅读所得甚少。
9。
第⑥段,一位太太说想知道新月出现的时间,又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其行为是否矛盾?
10.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评析。
【答案】7。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对无知的惊讶,引出下文写无知的乐趣. 8. A
9。
不矛盾。
说想知道,是出于对真相的好奇;说最好是不知道,是想得到意外的愉快。
10. 作者认为,怀着无知的态度,会让我们饶有兴致去探索身边的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及生活乐趣。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克服僵化的思想和自负的态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
首先明确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然后从内容上概括,再分析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本文第②段只有一句话,“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可见应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段写“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特别是在四月份或五月份——而不对他的无知感到惊讶是不可能的",第三段写“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第二段这句话把上下两段连到一起。
点睛:对于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应先确定考查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即考查句、段在开头、中间或者结尾.比如本题中,第二段就属于中间段,就应考虑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如下: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总结上文;与上文……呼应(照应);引出下文,为下文写……铺垫;与下文……呼应;与……对比;由(叙述、写景、正面等)到(议论、抒情、反面等)层层深入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B项,“常常为阅读完一本书却印象淡漠”有误,文中的原句是“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选项忽略了“好像”这一词语.C项,文中说的是“因为在一次阅读和另一次阅读的间隔中间,那些书的内容有那么多都消失了"。
D项,“说明大家之作博大精深每次阅读所得甚少"有误;文中要表明的意思应是“即使在记忆力最坏的脑子里也会留下零星片断的东西”。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⑥段,一位太太说想知道新月出现的时间,又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其行为是否矛盾”,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首先明确态度,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即“不矛盾”;然后分析“想知道"的原因,再分析“最好是不知道”的意思.“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结合语境可以知道“想知道"是处于内心对于真相的好奇,“最好是不知道"是想得到意外的愉快。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应先分析句子,寻找关键词,解释关键词的含义;看有无修辞等技巧,确定手法;让句子回归文本,确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主旨分析。
然后要结合语境对于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最好组织答案的时候,要全面作答,分条列举。
比如本题中,“一位太太说想知道新月出现的时间,又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从“其行为是否矛盾”这一提问中可以确定关键词应是“想知道”“最好是不知道",再回归文本,依据第六段的内容进行解答即可。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并加以评析”,这是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从文章的标题“无知的乐趣"可以确定本文的论题或者中心,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无知”“乐趣”的内容,
最后进行概括即可.比如第三段“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第七段“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
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
诗歌赏析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①。
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
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
11. 上面这首词按照字数分属于___________ .
12. 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 “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
C。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中的“但”强调自然永恒的意思。
D. 作者写到严子陵,是想效仿他的归隐之心。
13。
本词上阕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1。
中调 12. D
13。
这首词上阕多处描写自然景物,如写到的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和途中的清寒凄美的意境,既表达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又为下阕抒发自己的“浮生如梦,只有大自然是永恒的”之感叹作了铺垫.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侧重考查词的知识.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词牌的字数的区分。
词依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下为小令,58字以上91字以下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首《行香子》共66个字,故属于中调。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
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D项,“想效仿他的归隐之心”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作者说,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
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侧重对诗歌景情关系的赏析。
作答该题时,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要先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的特征,最后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写出的是江面上的开阔苍茫、生机勃勃,作者寓情于景,寄寓了自己热爱自然的情怀;“霜溪冷”又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下文书写人生的感悟做铺垫。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
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
其次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彩;②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③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清新自然、雄浑壮阔、雄奇优美等。
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情.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
..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4。
词语释义:
(1)选择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正襟危.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