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比较
何芳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系指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的大肠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较高.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着灌肠时插管深度不好掌握、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反复插管及肛管硬度造成黏膜的二次损伤、药液外溢的缺陷,影响了治疗效果,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身心痛苦.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促进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早日愈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
改进.现报告如下.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1(028)004
【总页数】2页(P321-322)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疗效;满意度
【作者】何芳
【作者单位】450008,河南郑州,河南省消防总队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溃疡性结肠炎系指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的大肠炎症。
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较高。
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着灌肠时插管深度不好掌握、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反复插管及肛管硬度造成黏膜的二次损伤、药液外溢的缺陷,影响了治疗效果,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身心痛苦。
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促进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早日愈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04~10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需保留灌肠者56例,均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0~65岁。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8例;试验组男 15例,女 13例,年龄(41.6±5)岁,病程(3.6±1.7)年,病情属轻度17例,中度11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6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7例;对照组28例,男 12 例,女 16 例,年龄(40.8±6)岁,病程(3.3±1.4)年,病情属轻度15例,中度13例,病变累及直、乙状结肠12例,左半结肠8例,右半结肠7例,全结肠1例。
两患者在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试验组按照马晓霞等《循证护理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患者中的应用》的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灌肠技术。
1.2.1.1 肛管的选择用16~18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具有对直肠黏
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
1.2.1.2 插管的深度根据结肠镜检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直肠
7~12 cm;乙状结肠15~20 cm;全结肠30 cm)灌肠,肛管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药物直接流入直肠,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1.2.1.3 灌肠液的温度药液温度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为37~38℃,此温度可减
少药物对肠道的冷热刺激,不易引起便意,利于药物保留。
1.2.1.4 体位根据病变部位灌肠后不断转换体位(直肠取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乙状结肠取臀部抬高10 cm左侧卧位;全结肠取臀部抬高10 cm左侧卧位-俯卧
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转换体位时速度宜慢,以一种卧位保持1 min左右,
转换体位时防止坠床。
利于药液与溃疡面广泛接触,延长药液在肠腔内存留时间,达到药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
1.2.1.5 流速直肠及乙状结肠部位炎症,注药速度25~30 ml/min,能均匀覆盖
病灶,降结肠以上部位炎症,注药速度以1 min之内注完为宜。
1.2.2 对照组灌肠方法完全按照教科书选择一次性硅胶肛管20号,灌肠液温度38℃,插入深度15~20 cm,体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速度均于2 min内灌入。
两组灌肠所用药物一样,均用激素、锡类散、柳氮磺吡啶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每晚1次,7 d为1个疗程,每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3 d,共3个疗程。
其余
治疗两组相同,均予柳氮磺吡啶片1.5~3.0 g/d,分3~4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
1.3.1 肠镜积分按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诊断标准,主要观察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以病变部位显著处轻糜烂、溃疡无或散在分布、数量≤3个,周边轻度红肿记1分;中等充血、水肿、中等糜烂或伴出血,溃疡散在分布>3个,周边明显红肿记2分;重度充血、水肿,重度糜烂,触之明显出血,溃疡分布多,表面布满脓苔,周边显著红肿记3分。
1.3.2 病理分级积分按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组织学分级标准进行病理记分。
0分:黏膜固有层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1分:黏膜固有层有少量中性粒细胞(<10个/高倍
视野)浸润,累及少量隐窝。
2分:黏膜固有层有多量中性粒细胞(10~50个/高倍视野)浸润,累及50%以上隐窝。
3分:黏膜固有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50
个/高倍视野)浸润,伴隐窝脓肿。
4分:固有层明显急性炎症伴溃疡形成。
1.3.3 疗效判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肠黏膜仅有
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性息肉形成。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
肠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效。
1.3.4 患者满意度患者灌肠时感觉舒适无痛苦为满意,患者感觉疼痛等不适为不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28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
效2例;总有效率93%。
对照组28例,临床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病变累及左半结肠或右半
结肠的患者中,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是75%,对照组的是44%。
2.2 两组治疗前后肠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有33例(试验组19例,对照组14例)患者接受了肠镜复查和病理活检。
两组治疗后肠
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试验组肠镜积分21分,对照组肠镜积分29分,在病理检查结果上无显著差异。
2.3 患者满意度试验组满意26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93%。
对照组满意17例,不满意11例;满意率6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至今还未完全明确,一旦确诊,需要长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
本文显示试验组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具有对直肠黏膜刺激小,无损伤,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等优点。
根据结肠镜检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而定肛管插入深度灌肠,肛管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等部位,避免了药物直接流入直肠,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
根据病变部位灌肠后不断转换体位利于药液与溃疡面广泛接触,延长药液在肠腔内存留时间,达到药液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
只要掌握了以上灌肠技巧,就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溃疡愈合,缩短病程,
收到较好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