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一节王好战请以战喻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2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好战,请以战喻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数罟
..(cù ɡǔ) 2.洿.池(wū) 3.庠.序(xiánɡ) 4. 良人(jiàn) 5. 墦
.间(fán) 6. 施.施
7.攘.邻人之鸡(rǎnɡ) 8.苗槁.(ɡǎo) 9.浡.然(bó) 10.嗜.好(shì)
二、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须发花白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返,返回,回家3.蚤.起通早
4.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5.卒.然问曰同猝,突然6.由.水之就下通犹,好比,如同三、古今异义
1.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2.所仰望
..而终身也
古义:依靠,指望
今义:指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3.则人之所以
..求富贵利达者
古义:用……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是非
..君子之道
古义:这不是今义:对错
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
..而望之矣
古义:伸长脖子 今义:引导、带领 四、一词多义
1.兵⎩⎪⎨
⎪⎧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②草木皆兵.
士兵
2.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开仓救济②百发.
百中 发射③发.
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3.直⎩⎪⎨⎪⎧
①直.
不百步耳 只,只是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③中通外直.
不弯曲
4.数⎩⎪⎨⎪⎧
①数.
罟不入洿池 数cù,密②扶苏以数.
谏故 shuò,屡次③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shù,几
5.以⎩⎪⎨⎪⎧
①请以.战喻 介词,用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合用,能够③以.
待来年然后已 连词,表目的④斧斤以.
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
6.其⎩⎪⎨⎪

①问其.与饮食者 代词,他②此其.
为餍足之道也 副词,大概③如知其.
非义 代词,这
7.而⎩⎪⎨⎪⎧
①弃甲曳兵而.走 连词,表修饰关系②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顺承关系③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④其妻妾不羞也而.
不相泣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
8.施⎩⎪⎨⎪⎧
①施.从良人之所之 读yí,通“迤”,斜行②施.
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读yí,喜悦自得的样子③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动词,实行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动词,用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日: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
之 鼓:击鼓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 (4)王无罪.
岁 罪:归罪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富贵:富有显贵之人 2.形容词作动词 (1)谨.
庠序之教 谨:小心地办好 (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轻:减轻 (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骄:轻视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羞:感到羞耻 (三)数词作动词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一:统一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也”表示判断) 3.是非君子之道 (“非”表示判断) (二)状语后置句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邻国”作状语,后置) 3.树之以桑 (“以桑”作状语,后置)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 5.而相泣于中庭 (“于中庭”作状语,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置)
[课文·译注]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 焉 耳 矣!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血了!⎣⎢⎡
之:与后面的“也”
⎦⎥
⎤一起作状语的标志。

于:对,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

河 内 凶,
黄河以北闹饥荒,
则 移 其 民 于 河 东, 移 其 粟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 于 河 内。

河 东 凶 亦 然。

运到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闹饥荒也这样。

⎣⎢⎡
凶:谷物收成不好,
闹饥荒。

于:介词
⎦⎥⎤“到”。

其:代河北或河东。

察邻国之 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考察邻国的政治,比不上我费尽心力。

⎣⎢

之:前一
个为结构助
⎦⎥
⎤词“的”,后一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国 之 民 不 加 少, 寡人之民
可是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减少,我的老百姓
不 加多, 何 也?”也没有增多,什么原因呢?”⎣⎢⎡⎦⎥⎤
之:结构助词“的”。

加:更,更加。

孟子对曰:“王 好 战, 请 以 战 喻。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填 然 鼓之, 兵 刃 既接, 弃 甲 曳 兵
咚咚地敲响战鼓,兵器已经交接,有的士兵却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而走。

或 百 步 而后止, 或五十步 而 后 止。

逃跑。

有的跑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后停下来。

以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则
如果用自己跑了五十步去嘲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你觉得
何 如?”怎么样?”⎣⎢⎡
好:喜欢。

请:表示尊敬,副词,可译为“请让我”。

填:
形容鼓声,拟声词。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之:音节

⎥⎤助词,无义。

兵:兵器。

既:已经。

曳:拖。

或:有的人。

走:跑,这里指逃跑。

以:用。

曰:“不可。

直 不 百 步 耳, 是亦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
走 也!”逃跑啊!”⎣⎢⎡⎦
⎥⎤
直:只是,仅仅。

耳:罢了。

是:这。

曰: “王 如 知 此, 则 无 望 民 之 多 于
孟子说:“大王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
邻国也。

邻国多了。

⎣⎢⎡⎦
⎥⎤
无:通“毋”,不要。

望:希望,指望。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于:介词,比。

不 违 农 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 罟 不 入 洿 池,
役使百姓不耽误农作时令,粮食就会吃不完;不让百姓拿细密的渔网进池塘,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 斤 以 时 入 山 林, 材木
鱼鳖就会吃不完;让百姓拿着斧头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
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 使 民
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也。

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为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都没有遗憾了。

养 生 丧 死 无 憾,
老百姓供养活着的家人或者为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没有遗憾,
王 道 之 始也。

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胜:尽。

时:
时令。

数:细密。

罟ɡ:网。

洿

⎦⎥
⎤池塘。

以:介词,按照。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人办丧事,丧,为动用法。

之:结构助词,的。

五 亩之
五亩大的
宅, 树之以桑, 五十 者 可以 衣 帛矣。

宅园,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织衣服了。

⎣⎢⎡
之:前一
个是结
⎦⎥
⎤构助词“的”,后一个是音节助词,无义。


:名词作动词,穿。


:丝织品。

鸡 豚 狗 彘 之畜,无
鸡、狗、猪的饲养不要
失 其 时, 七十者 可 以 食 肉矣。

百亩之
错过它们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百亩大的
田, 勿 夺 其 时, 数 口 之家可以 无 饥 矣。

耕地,不要错过农作时令,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没有饥饿了。

⎣⎢⎡⎦⎥
⎤豚
:小猪。

彘:大猪。

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饲养。

夺:失去,错过。

谨 小心地办好 庠序之教,申 之 以 孝 悌 之 义,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义反复宣讲,⎣⎢⎡
谨:形容词作动
词,小心地办好。

庠ɡ序:泛指学校。

以:把。

孝:尊敬父母。

悌:敬重兄
长。

申:反复陈述。

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第二个为音节助词,
⎦⎥
⎤无义;第三个为结构助词。

颁 白 者 不 负 戴 于
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着东西在
道 路 矣。

七 十 者 衣 帛 食 肉,
道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
黎民 不 饥 不 寒, 然 而 不 王 者, 未 之 有 也!
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都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这样的事!
⎣⎢

颁:同“斑”。

负:背东西。

戴:头顶东西。

于:介词,在。

然而:然,这样;而,却。


ɡ:名词作动词,称王。

未之有也:
⎦⎥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往往前置;之,代词,代“这样做却不能称王”。

狗彘食 人食 而不
狗猪吃人吃的粮食却不
知 检, 涂 有 饿 莩 而 不 知 发; 人
知道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人
死, 则曰:‘非 我 也, 岁 也。

’ 是何异于
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跟用兵器
刺人而杀之, 曰: ‘非 我 也, 兵 也。

’杀死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食:前
一个为

⎥⎤
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饥民。

岁:年成。

于:介词,跟。

王 无 罪 岁, 斯 天 下 之
大王如果不怪罪年成,而从政治上下功夫,那么天下的
民 至 焉。

”百姓就会到梁国来了。

”⎣⎢⎡⎦⎥⎤
罪:名词作动词,怪罪、归咎。

斯:那么。

之:结构助词,的。

至:到。

焉:句末语气词。

(2)齐 人 有 一妻一妾 而 处 室 者, 其 齐国有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她们的 良 人 出, 则 必 餍 酒 肉 而后反。

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

⎣⎢⎡
处室:住在一起,共同生
活。

而……者:定语后置
⎦⎥
⎤的标志。

其:代词,她们的。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必:一定。


:饱。

反:通“返”。

其 妻 问
他的妻子问
所 与 饮 食 者, 则 尽 富 贵 也。

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

⎣⎢⎡⎦⎥
⎤其:他的,良人的。

富贵:形容词作名词,有钱有势的人。

其 妻 告 其 妾曰:“良人
他的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
出, 则必 餍 酒 肉 而 后 反; 问 其 与 饮
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来;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
食 者, 尽 富 贵 也。

而 未 尝 有
什么人,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

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
显 者 来。

吾 将 良人之所 之也。

”有声望的人来过。

我要暗中看看丈夫去些什么地方。

”⎣⎢⎡
而:转
折连

⎥⎤
词,但是。

未尝:不曾。

显者: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显,显赫。

:窥视,暗中察看。

之:前一个为结构助词,后一个为动词,到。

蚤 起, 施 从 良 人 之 所之, 遍
早晨起床后,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看他去哪里,整个
国 中 无 与 立 谈 者。

都城里没有一个站住跟他说话的人。

⎣⎢⎡
蚤:通“早”。


:通“迤”,斜行,这里是暗中
⎦⎥⎤跟踪的意思。

之:两个均为动词,到。

之所之:到他到的地方。

国:都城。

卒 之 东 郭 墦
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
间, 之 祭 者, 乞 其 余; 不 足,
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
又 顾 而 之 他: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人:⎣⎢⎡ 卒:副词,终于,最后。

之:均为动
词,到。

郭:外城。

墦:坟墓。

⎦⎥⎤顾:回头看,环视。

此 其 为 餍 足之道也。

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方法啊。

⎣⎢

其:表推测,委婉
语气的副词。

为:

⎥⎤是。

之:的。

道:方法。

其 妻 归, 告 其 妾曰:“良人者, 所仰望而终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
身 也。

今 若 此!”依靠的人。

现在却像这样!”⎣⎢⎡⎦⎥⎤仰望:依靠,指望。

若:像。

与 其妾
于是跟他的妾 讪 其 良人, 而 相 泣 于中庭。

而 良人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

可是丈夫
未 之 知也,施 施 从 外 来, 骄 其 妻 妾。

并不知道这些,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

与:介词,跟。


:嘲笑怨骂。

而:前一个为递进连词,并且,而且;后一个为转折连词,可是。

而良人未之知也:否定句中

⎥⎤
代词宾语往往前置。

施施
:喜悦自得的样子。

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由君子 观 之, 则 人 之 所以 求 富贵
如果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么,那些用龌龊的方法谋求富贵
利达者, 其 妻 妾 不 羞 也 而 不 相 泣 者, 几
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并且不相对哭泣的,几乎是
希 矣!很少的!⎣⎢⎡
由:介词,从。

之:前一个为音节助词,后一个与“者”
配合成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以:用……的方法。

羞: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羞耻。

希:通“稀”,少。

(3) 戴盈 之 曰:“ 什 一, 宋国大夫戴盈之说:“让国君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 去 关 市 之 征, 今 兹 未 能;让国君废除关卡和市场征收的商贾ɡ税,今年不能做到;
⎣⎢⎡⎦⎥
⎤什一:十分之一。

去:除去、废除。

之:的,征:动词作名词,征收的赋税。

今兹:今年。

请 轻 之,
请让国君减轻赋税,
以 待 来 年 然 后已,何 如?”来等待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
减轻。

之:代词,代赋

⎥⎤
税。

以:目的连词。

已:停止。

孟子曰: “今 有人 日攘其邻 之 鸡 者,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他邻居家的一只鸡,⎣⎢⎡
日:名词
作状语,
⎦⎥
⎤每天。


ɡ:偷窃。

其:他的。

之:的。

或 告 之 曰: ‘ 是 非 君子之 道。


有的人告诉他说:‘这样做不符合君子的正道。


⎣⎢⎡⎦⎥
⎤或:有的人。

之:前一个为代词,代强盗;后一个为结构助词,的。

道:道义,正道。

曰: ‘请 损
他说:‘请让我减少
之, 月 攘 一鸡, 以待 来 年 然 后 已。

’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明年停止偷鸡。

’⎣⎢⎡ 损:减
少。

之:
⎦⎥
⎤代词,代偷鸡的数量。

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如 知 其 非
如果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合道
义, 斯 速 已 矣, 何 待 来 年 ?”义,就应促请他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如:如果。

其:国君征

⎥⎤
收苛税的做法。

斯:则,就。

(4)孟子 见 梁襄王, 出, 语 人 曰: “望 之 不 似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看他不像个
人君, 就 之 而 不 见 所 畏焉。

国君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却看不出让人敬畏的地方。

⎣⎢⎡⎦⎥⎤语
:名词作动词,告诉。

望:向远处看。

之:代梁襄王。

就:靠近,接近。

而:却。

畏:使动用法,使人敬畏。

焉:句末语气词。

卒然问曰:‘天下 恶 乎 定?’他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卒
:通“猝”,突然。


:何,哪里,怎样。

吾 对曰: ‘定 于 一。

’ ‘孰 能 一 之?’ 对
我回答道:‘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
曰:‘不 嗜 杀 人 者 能 一 之。

’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
一:统一。

孰:谁。

之:均代天下。

嗜:爱好。

‘孰 能 与 之?’ 对曰: ‘天 下 莫 不 与也。

他又问谁能归附他呢?’我回答道:‘天下没有谁不归附他。

⎣⎢⎡⎦
⎥⎤之:代不嗜杀人的国君。

与:动词,亲附。

莫:不定代词,没有谁。

王 知 夫苗乎?七大王知道那禾苗吗?七 八月之间 旱, 则苗 槁矣。

天 油 然作
八月间如果天旱,禾苗就会干枯。

如果天上突然兴起一片
云, 沛 然 下雨, 则 苗 浡然 兴 之 矣。

乌云,哗哗地下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地生长起来。

⎣⎢⎡⎦
⎥⎤夫
:那。

槁ɡ:干枯。

油然:云盛的样子。

沛然:雨势大的样子。

浡然:兴起的样子。

之:音节助词,无义。

其 如是,孰 能 御 之?禾苗像这样,谁能阻挡它的生长呢?⎣⎢⎡
其:代禾苗。

如:像。

是:
这样。

御:抵挡、阻挡。

⎦⎥
⎤之:代禾苗的生长。

今 夫 天下 之人 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
有不嗜杀人 者, 则天下之 民 皆 引 领 而
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
望 之矣。

期待他了。

⎣⎢⎡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引领:伸长脖子。

望:期
待。

之:前两个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为代词,代

⎥⎤“不嗜杀人者”。

而:表修饰的连词。

诚如是也, 民 归之, 由水之就
果真像这样,百姓归附他,就像水流向
下, 沛 然 谁 能 御 之?’”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阻挡呢?’”⎣⎢⎡
诚:果真。

之:第一
个代“不嗜杀人者”;

⎥⎤
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第三个代百姓。

由:通“犹”,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评析]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成就王业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这句话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提出了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即以民为本。

一个国君或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先使百姓生活殷实,得到百姓的拥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政治与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国家力量才会强大。

2.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评析] 站在君子的立场上看,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

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讲礼义,知廉耻,通过正当手段勤劳致富。

[问题1]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
[明确]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问题2] 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责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众安居乐业。

(2)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
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3)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3] 简析本课说理论证的特点。

[明确] (1)论证手法灵活善变,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

如孟子抓住梁惠王想要安定天下的强烈愿望这一契机,设套埋伏,一步步将梁惠王纳入自己的思想框架,而对方却浑然不觉,充分表现了他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2)巧用比喻,妙设寓言,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

如孟子在游说梁襄王的时候,以旱、雨作喻,说明实行暴政与推行仁政的不同结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3)文辞方面铺陈扬厉,善用排偶句式,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如孟子与梁惠王谈到养民措施时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句式连排,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养民的益处,让人无可争辩。

[问题4]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
[明确]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③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④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⑤施施从外来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
解析:②由—犹;③蚤—早;④反—返;⑥无—毋。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良人者,所仰望
..而终身也
B.则天下之民皆引领
..而望之矣
C.养生
..丧死无憾
D.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
解析:A项,“仰望”,依靠,指望;B项,“引领”,伸长脖子;C项,“养生”,供养活着的家人;D项,“用心”,费尽心力,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D
3.选出下列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①填然鼓之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王无罪岁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①“鼓”名词作动词,击鼓;②“衣”名词作动词,穿;④“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⑤“罪”名词作动词,怪罪。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而良人未之知也
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D.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

A为状语后置句;C为判断句;D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
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河东凶.
亦然 (谷物收成不好) B .弃甲曳.
兵而走 (拖) C .养生丧死无憾.
(遗憾)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查) 解析:D 项中的“检”意为“约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C.⎩⎪⎨⎪⎧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 D.⎩⎪⎨⎪⎧
①然后解而送之于.官②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A.①介词,按照;②介词,用。

B.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

C.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

D.①介词,到;②介词,对于。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B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 .孟子劝说梁惠王要施仁政,行王道,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样做就可以王天下
了。

D.孟子用了三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具体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解析:C项,行王道的内容除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外,还要教化民众,使百姓懂礼仪。

答案:C
8.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以战争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梁惠王的执政与别国统治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暴政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从而巧妙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 ①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问乎曾西(有人)
B.管仲以其君霸.(霸气、霸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