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华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西华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
版)
语文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解析】1.试题分析:所谓信用即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责任承诺。
以下便讲的信
用伦理的问题。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点评:此类题首先要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根据语句意思逐项进行排除。
2.试题分析:A项,具有“个人美德伦理”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文句的理解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句的把握基础之上。
不能任意添
加或减小文句意思。
3.试题分析:B项,不具备“普遍公正的约束力”。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本题要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对此句
的依据判断准确即可。
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5.【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
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
@网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3)揭示主题。
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
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角度答题
6.【答案】(1)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谜”为结尾,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
(2)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3)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这一温暖主旨,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7 A D
8、①单手倒立方面:练就单手倒立的绝技,并以此作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不仅自己练,还以此对员工进行特殊规定: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否则卷铺盖走人;临时抽查淘宝网高管的倒立技术,对不合格者进行限期整改。
②商业抉择方面:否定有90%的人都认可的方案;投资时不钻热门,不跟风,不虚张声势等;多立场、多视角看问题、考虑问题。
9、①即换一个思路,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②走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让其在商海中游刃有余,不断获得成功。
10、C 11、B 12、C 13、【翻译】1、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
2、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3、越过别的国家把边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正果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
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
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
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
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
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
”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
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
”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
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
’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
”荆轲说:“谨领教。
14、早春(初春)。
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
)(写出“早春”,2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15、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16、(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7、D.(A项“风华正茂”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B项望文生义,“指点江山”的意思是评说国家大事;C项“东山再起”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用于“地下六he彩”
这个反面事物的死灰复燃不恰当。
D项“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
形容衣
服破烂,生活贫困。
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
18、B、(A项语序不当,应是“该诗不仅”。
C项“最高点已达到”与“以上”矛盾,
不能同时使用。
D项“天作之合”用词不当,用错对象。
上天成全的婚姻。
多用作新婚的
颂词
19、【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
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
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B项,溯,sù艾,yì;C项,怩ní,D项,屑,xiè。
巷:【xiàng】胡同,里弄:小~。
陋~。
穷~。
~陌(街道)。
~战(在城市街巷里进行的战斗)。
穷街陋~。
【hàng】1.〔~道〕采矿或探矿时挖的坑道。
2.义同(一)。
泥:【ní】1.土和水合成的东西:~巴。
~垢。
~浆。
~煤。
~
淖(泥污的洼地)。
~泞。
~洼。
2.像泥的东西:枣~。
山药~。
印~(盖图章用的印色)。
蒜~。
【nì】1.涂抹:~墙。
~缝儿(fèngr)。
2.固执,死板。
给:【gěi】1.交付,送与:~以。
~予。
送~。
献~。
2.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他一顿批评。
3.替,为:~大家帮忙。
4.被,表示遭受:房子~火烧掉了。
5.把,将:请你随手~门送上。
【jǐ】1.供应:供~。
补~。
~养。
自~自足。
2.富裕,充足:家~人足。
3.敏捷。
20、【答案】:示例:①阿姨,请问您刚才注意到那红灯了吗?
②那儿亮着的是红灯。
红灯亮了就要停下,不能跟着别人抢,会有危险的。
③以后您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看好信号灯,不能闯红灯,这是对自己安全负责。
21、【答案】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三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一定能很好适应社火需要”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
仿照①的方式——“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把理由表述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