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训”成因述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期(总第820期)攵敖冬'科
“反训"成因述论
马进勇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反训”问题自东晋郭璞提出以来,争议历千年而不衰。
学术界至今仍未能就其中的争议问题达成共识。
只有探明“反训”现象的成因,正本清源,才能认清所谓“反训”的庐山真面目。
结合清代以来诸多学者的相关考述,佐之以具体语料分析,探究“反训”之成因,论证所谓的“反训”现象其实主要是前人在未能厘清一些词语的词义演变轨迹情况下而进行的一种误$
关键词:反训训诂成因
“反训”问题,自东晋郭璞提出,迄今已近1700年,历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此前,我们通过对“反训”称名源头、立名依据、定名历史等问题进行考述,论证了“反训”作为一个训诂术语,本身是不恰当、不科学的,在严格意义上根本不
能成立!1"*现在,我们再从造成所谓“反训”这种现象的原因角度探讨“反训”之不能成立的问题。
一、前贤之论
“反训”的成因问题,在清代以前,学者几无论及;即使,为语,意混不清,不成系统,难以知其要旨*例如,首先提出“反训”问题的郭璞在论述所说的“义反通”“诂训义反覆旁通”,这个语使的“兼通”“旁通”,是在说为“反训”的个之间为系,还是指出两个之为义系?白此,,因而我们其要*
1.清儒之考述
清一,训诂学的,训诂学们
开始对“反训”的成因探索*根据的叫清种*
第一,相因说*这是王念孙提出来的*王氏《广雅疏证》“、、、……”:“为为与,、匈为为,为为,稟为为与&义反因者,此&这里所的例子,
上都是“取”“”意的词&为一
正反义是由于词义“相因”造成的。
“因”承接,
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词义转化。
段玉裁持似的&《说解:•手部》:“(扰),烦。
”段《》曰:“烦,热头痛也&为烦乱之称。
训驯之字,依许作退5,古书多作層」&盖扰训驯,犹乱训治,徂训存,苦训快。
穷则变,变则通之理。
《周
礼注》曰:‘扰犹驯。
’言犹,字本不训驯&”4"在这里,段玉裁指出这种语现象体现的是一种“穷则变,变则通”的规律,是说义反成、转化&这可算作对
之因说的增补。
第二,互根说。
这是郝懿行的观点。
郝氏精于《尔雅》,著《尔义》&在《尔义》中探讨“初、哉、、、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一说:“落殒坠之义,故
殂落。
此训,终代d,荣落互根,《易》之消长,《书》之治乱,其道胥然。
愚者闇当前,达人烛远览。
落之训死,
训始,名若相反,而义实相通矣&”⑸郝氏从语源学的角度揭示了义转化、反同根这一内在关系。
为一之二义相因,乃是源自同根(这在后来被人归纳为"相反同根”);正是同源分化,才出现了一反二义的现象。
这段、人的进了一&
第三,说。
段、王、郝等同的,之略晚的等人持此说&《说文解字义证》卷四十八解“”了郭璞乱为治是恶不嫌同名的说
&出:“此不知聖、之。
”国为,表示“紊乱”义的是“”,表示“治理”义的本字是“”,
不干,并非一反义;“亂”之所训作治,是■的。
《说通训定》壯部“祥”曰:“犹、恶,通称?是」
为,为,为,为,为,为
;《》苦为快,为&非反&”7"
此可出,朱氏的假借观点非常鲜明。
不过,他并不认为所有的“反训”是造成的。
这在《说文通训定》多所&例,部“”曰“古、名为臭”;豫部在“贾”字下面首先注曰“市也……谓以……”,后其“转”(即引申)义曰“”;
部在“匈(丐)”出的义是“”,“转注”
义为“”。
为,、、等字之所反义,是由于词义转化的。
2.近人之考述
在清成果的基础上,近现代训诂学者对“反训”
问题进行了体的探究&
近训诂对“反训”问题作过专题论33
语言文学研究
述。
其中关于“反训”形成原因的阐释,相较于清代诸儒又有所发展。
他说:“凡人之心理循环不一,而语义亦流转不居,故当造字时,已多有相反为义者!余前撰《说文形声字有相反为义说》,历举'祀'训祭无已而从已声,’徙‘®训a而从止声,
‘训痛而从喜声,’胸'训脯挺而从句声诸字为证。
”冏黄先生指出,一字兼有正反二义,是由于语义的“流转”(即词义的引申转化)造成的;语义的“流转”又源于“人之心理循环不一”。
从“人之心理”的角度探求“反训”形成的原因,这已经把角拓展到了心理+
二代,‘先生发表《反训“例》一文首次对“反训”问题+他在文中探索“反训”成因时首先:“是反训之字,义引者半,者亦+”而“反训”为,一分析。
最后对“反训”的成因作了深层的探究,归结为:“反训是生于语文之”(这一中又对前述
说:“故反训之字,:一为比义转,一为声借,两类尽之°”)“反训是肇于思想之矛盾”“反训是保存语言之”“反训是,前'*,之”化之说,“反训”十类之分良莠不齐,相关成因之,均有
二、成因再探
前代学者对“反训”形成原因的探索,自段、王以来,屡有。
而,由于历史的,他的探成诸多,代人理、正发展。
1.词义演变而致误解
前的论述者的,我们认为,产生一词兼有正反二义和“相反为训”等所谓“反训”这种语现象,其实是由于人们对先秦典籍及秦汉传中的某些词错误的解读造成的。
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词中有相当一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了词义演,但人们没能弄清楚这些词的词义演轨迹。
现代语表,词义的演变,就其演变结果来看,新义不外乎是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被人为兼有正反二义或“相反为训”而名之曰“反训”的词,都是由于其词义发生了这其中的某种演而为人所误解。
先谈谈词义的缩小。
上古时代,先民对界、对事物的认识不如今人的认识这般、科!反映语上,就是词汇不够发达,对事物的、命名不够致!这样,很多事物最初就只有大区命名,而少有对于一类事物之中各种具事物的下位区相应的命名!例,“穀”为“百穀之名”,稻黍稷麦菽皆为“穀”;“臭”是腥臊膻香等各种气味的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入,相应,对事物的、命名化!于是,为了达语
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先前使用的词汇渐发生了变化:先前大称名的词,有的保持原义不,但产生了一之相应的下位词;有的发生词义化,其指称的对象不再是先前的某个事物大,指称的范围缩小,转而指称其原指事物大之中的某种具事物。
"穀(谷)”字之义发展到今天,在南方指水稻,在北方则指;“臭”之今义则专
指恶臭这种气味。
这些词的词义发展轨迹没有弄清,就产生误读误解现象。
《说文解字•:':“臭,臭而其迹者,犬也。
”
《'曰:“臭气。
能迹前之所,于其气之!故其字从!者,!引为凡气:臭之称。
”!1°呗A'臭”的义是“气味”,是动词;引申为“气
”,气即气味,是名词。
气味是一上位,其下位:有腥臊膻香等各种具气味!先秦文中的“”字大都用作名词,是“气味”的!例:
上天之,无声无0!(&0大0文王》)
色恶,不焊恶,不!(《论语•乡党》)
在上述例证中,“”字是声、色等而言的,可见其义是“气味”这上位!一例中,“臭”没有其他词,泛指一切气味!二例中,“”的义还是“气味”,而非“的气味”!,“臭”的词义缩小,义为的气味,“香”对!《说文释例》:“臭为腥臊香之总名,引伸为恶臭。
”!11"这样“臭”的词义就由原来的上位概念发展为的下位概念!例如: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庄子•知北游》)
香、臭、芬、郁、腥、臊、漏、曆、奇臭!(《荀子•正名》)••
上述一例二例中前一'”字都'的气味”,而二例中一“”字“气味”!,'”字的'气味”这一古义渐,而'的气味”这
义被。
又由于“臭”先秦文中某些时义为“气味”而实具指的“香气”,因有人认为“臭”字兼有“香味”和“臭味”这两个相反的词义!其实这是将“臭”字在不同历史时的词义人为一,一时而造成的误解!者,“臭”字乎没有有“味”
义那样有过“香味”义!即使在先秦文献中,也鲜有其义就是“香味”(而不能是“气味”)者;在“香味”义上
“臭”之处,多是义为“气味”而实指“香味”者!
关于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字的词义演中现出来!
先生在《反训不》一文中认为,“()"
字本作“”,而“”的本义应是“治理乱丝”,引申为治理一的事物。
这个引申是词义的扩大!《语》中“
臣”的确切含义是“治理乱世之臣”!这个扩大的词义当是“乱”字的引申义,是词!,由这一引申义再次引申,用以形容纷乱的事物,词为形词!引申至此,则可是词义的转移!“汉代,义的引申义逐渐,只的引申义,专为形词’’的,与'治'相对”!郭先生批评“璞没有区分'乱'字的古今义,于是提出了反训的说法”问!这一论断是非常当的!
2.其他原因造成误解
除了词义演之外,造成人们误读误解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古人字的、文的修辞、词的活,某些词在某种具体语言环境中其词义模棱、较为模糊,以及解读古代经籍传时断句不当、错义(下转第59页)34
2019年第!"期(总第820期)攵敖冬'科
化的机会,其实相当于为未来文化的新生创造机会。
区别于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的发展特点下,受教育者更有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文化创新$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替代前者、新的否定旧的;东方表现为“蜕变”,蜕变是保留原有的体系和概念,在既定的外壳之内发生变化(11)$,西方思想的变化对文化创新者的的求极高,才能达到哥白式的变,中国思想的发展是史,人都在为的思想做献。
中国思想发展出的,教育者更当
受教育者由创新文化的机会,定其一生为文化创新做贡献。
总之,生核心素养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
许多一线教旧为于者的中,段、下,不是出现在文文教学中,于文文教的$为此,
导的并非学术化的训诂,而是创造$教师的职在于化教,中到发,式教当的、的,生发现
解文言文习中的问题,不停顿把学生智力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者的研究工具转变到教的教,实现习方式的革新,在教育:的蜕变中挖掘文文教的人文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生基础教育成。
参考文献:
[1]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上接第34页)项,等等,都有可能给人造成误会$不过,由这些原因造成的误解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因此这里暂不作具体探讨。
注释:
①原书系誉录影印本,誉抄时笔误为“徒”,本文引用时据《说文解字》更正为“徙”。
参考文献:
[1]马进勇:反训”称名考辨[J].语文学刊,2014(12):19-20.
[2]余大光.历代关于反训的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1994(3) :70-74.
[3][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
[2]余进利.教育变革:从理性-结构范式到战略-系统范
式[J].,2007,36(11):53-57.
[3],.,编.文字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3.
[4].浅谈历史观与历史哲学——兼论马克主义
历史学史关[J].时代:下,2014(12):12-
13.
[5]刘儒德,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
[6][美]伍尔福克,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
京:中国出版,2014.
[7],.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
社,1997.
[8]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
社,2004.
[9]张丽苹.古典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D].
成都:大学,2008.
[10]张黎.文化的深层选择——汉语意合语法论[M].吉
林:吉出版社,1994.
[11]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册
[M].北京:人民文学出社,1991.
[12]王道俊,郭文安.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9.
[13]金生5.教育与正义——教育与正义的哲学想象[M].
福州:福建教育出社,2012.
[14]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7下-98上.
[4][10][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01下,476上.
[5][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2:3.
[6][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97上.
[7][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
1984:892下.
[8],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
古籍出社,1983:229.
[9].反训例[J].燕京学报,1937(22):119-173.
[11][清]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442下.
[12]郭良.反训[A].郭良.汉语史(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10-51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