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3.了解荀子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劝学
2.简介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其
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

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唯物主义集大成者。

曾到齐国游学,后任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著有《荀子》。

3.了解体裁:本文体裁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
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文章是讲什么的?文章是按什么结构展开的?有什么论
证方法?教师明确、补充。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1)指名朗读、正音。

积累“劝、青、中”等字。

(2)学
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劝”,勉励的意思。

总提作用。

统领全篇,引起下文。

比喻人身吗?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明确:“青”比喻人身不是比喻物,而是比喻道德、学问等。

“青”的本体是“蓝”。

用颜色相同的本体比喻喻体是比喻的另一种形式,叫做“喻之于此以取彼”。

意思是说,用此处的事物比喻彼处的事物。

这样的比喻跟上面解说的形式一样,都是利用两事物之间的某一共同之处来说明道理的。

这种形式在修辞学上叫做“借喻”。

例如:“国外虽然有这种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并不是一味的照搬的。

”句中“照搬”借用不改变原样的照抄照搬的形式来说明过去我们对外国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的运用。

比喻什么?说明什么道理?与“柔”有什么关系?有何作用?明确:“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既不是“中”,也不是“柔”,而是指儒家的道德规范。

《礼记·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如果不学习,性就“中”,引申为“端”,即“初”,本性柔弱如“端木”,难以有所作为。

如果学习,就“积善而全尽”也,就是“砺”。

说明了学习对人性格的重大影响,形象地说明了“学”与“习”的关系以及人的知识、才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道理。

引出下文。

④总起来说本段论述了什么问题?明确: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提出要“绝地齐修身洁行”,即加强道德修养的观点。

作者一开头就用了5个比喻,然后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全文的总概括。

那么,如何做到“博学”(学习的方法)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态度)呢?这是下一段要论述的问题。

第一段统领全文,点明中心。

尝试背诵该段。

教师巡视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